专栏名称: 狐言论史
狐眼观文,狐言论史,游戏人间,无拘无形。但求良师,一日三省;但求益友,推腹置心。向广大朋友分享古今中外的文学大观,历史纵谈,大千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姜维胆大如斗,一计害三贤,最后却便宜了司马昭 ·  昨天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论坛征文 | ... ·  3 天前  
鱼羊史记  ·  男女间生理性喜欢,这些反应真的很明显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狐言论史

杀尽豪门士族,终结贵族时代,这个将军胸怀宇宙!

狐言论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01-28 00:06

正文

在中国历史上,类似于西欧“贵族精神”那样的传统,在汉朝以后也曾传承了几百年,只是最后被一个自称“宇宙大将军”的人,扫为历史尘埃,才至今少为人知。

当时中国北方地区分裂战乱,先祖为汉朝开国丞相萧何的贵族名门“ 兰陵萧氏 ”,建立了控制南方地区的大梁帝国,和其他一众贵族世家其乐融融,安享太平,经过四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文化极为繁盛。

大梁皇帝 萧衍 和他的两位皇太子萧统和萧纲,都是才华横溢的著名文人,他们组织大量文人,编纂了《昭明文选》《玉台新咏》这样堪称文学瑰宝的典籍,也令大梁帝国不但从国力上,而且连文治也第一次压倒了北方地区,被称为“文物之盛,独美于兹”的“ 天监之治 ”,甚至被中原的贵族士大夫也艳羡不已,以为是朝廷正朔之所在。

梁武帝:萧衍


当时包括“ 琅琊王氏 ”、“ 陈郡谢氏 ”在内的高门贵族,远不是数百年前“永嘉南渡”过江之初,尚有王导、谢安、谢玄等人杰英才辈出的全盛景象,其腐朽程度早到了百无一用的地步。他们身着宽衣高冠,足踏高底鞋履,整天香料熏衣、剃面搽粉,面涂胭脂,出门便坐车轿,走路要人搀扶,而且于人情世事和国家政务全然不通,既不能理政,亦不能治家,每日便是高谈阔论,醉生梦死。

然而,秉承贵族精神的皇帝萧衍,却对这些高门贵族的子弟甚为优待, 让他们一生下来便注定有高官显爵,丰厚禄田,更分别授予国家要职。 如有个叫王复的,生平不曾骑过马,见到马嘶鸣时竟吓得胆战心惊,坚称:「这是老虎,才会如此骇人,怎可能是马?」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连庸才都算不上的智障者,只因是琅琊王氏这样帝国一等门第的子弟,居然成为负责都城建康事务的主管官员。


这些名门贵族,从魏晋甚至更早的东汉年间起,便世世代代垄断高级官职,占有大片土地,役使大量奴隶佃客耕种,靠吸食广大百姓的血肉为生,自己却一辈子也不曾见过一块田土,一株禾苗。

皇帝萧衍对王公贵族的贪腐纳贿行为,更是宽纵无边,以赎买换取忠心。 萧氏宗亲,多有横行不法,光天化日之闹市可以杀人,夜晚更明火执仗去抢掠,罪犯纷纷藏匿于王侯之家,相关法司知道其下落而不敢搜捕。

梁武帝萧衍毕生推崇佛教,鼓吹放宽刑律,然而,他的宽容却是对那些骄奢淫逸的萧氏王公、高门权贵、佛寺僧侣的,并不包括广大黎民百姓。

此时的梁帝国,一边是萧氏诸王即使谋逆叛国,也被萧衍无限宽纵,国家政刑弛紊,朝堂群奸当道;另一边是平民百姓却动辄因小事被惩治,一人犯法而全家连坐,罚为苦役,虽老幼亦不得免。

梁国绝大部分地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时光,举国却不过五百万编户人口,大量的“隐户”都被王公权贵、高门士族占用。而因得罪权贵而被判刑责的百姓,每年竟达五千余人。不事生产、不交赋税的僧人,更高达十余万人。——可想而知,在萧衍的治下,民众的负担何等沉重。

对当时皇族亲贵、高门士族和贫寒百姓的尖锐社会矛盾,萧衍无力从根本上解决,而是一味倡导佛教,妄图从精神上麻醉广大民众去安于苦寒,以修来世。他四次舍身佛寺,扬言要出家为僧,勒逼群臣耗资四亿钱给佛寺,将他“赎回”,更大兴土木作十二层高塔,建康城下竟有佛寺五百余所,外观穷极宏丽,资产更富裕丰沃。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指的就是佛教在这一时期的盛况。——将大批人力财力浪费于求神拜佛,显然根本无助于缓和社会矛盾,而完全是饮鸩止渴。


萧衍自恃才高,年老怠政,最喜欢别人当面奉承,粉饰太平,而一旦有人对他披露国家实情,他就暴跳如雷。因此,朝堂上也充斥着一群溜须拍马之徒。他们不但贪财纳贿,穷奢极欲,同时也一味逢迎,做官的口头禅便是「当今天子圣明英武,吾等岂可用不好的消息来干扰天听」。

萧衍确是博学多才之人,他亦以此为傲,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不时发动对北方地区的大规模进攻,想要把自己治下的这片高门贵族的盛世乐土,向整个中国全境推广。然而,他却多次因用人失当,战略失策,往往非但徒劳无功,更损耗大量人力物力,折损大批将士。

因此,当北方东魏政权的名将侯景兵败来投时,虽然梁国朝臣纷纷反对接纳,( 当然,不好说他们是真有先见之明,还是鄙视侯景的出身门第,羞于与之为伍 ),萧衍却还是因贪得河南土地,引狼入室,给江南百姓带来一场地狱般的空前浩劫。


侯景本是个门第低微的杂胡出身,其人精通骑射、狡诈有谋,拥兵十万,割据河南地区十四年。后因骄横跋扈,不容于东魏权臣高澄,先投西魏权臣宇文泰,向其求援无果,便改向萧衍称臣纳款。

东魏叛将:侯景


萧衍以为可以不战而得到河南的大片土地,便封侯景为河南王,更派侄子萧渊明率军十万北上,接应侯景。然而梁军以此等不知兵事的草包主帅统军,被东魏名将慕容绍宗打得全军覆没。

东魏名将:慕容绍宗


侯景亦因粮尽,在和慕容绍宗对峙数月,先胜后败,全军溃散,只剩八百余亲随亡命南逃,以欺诈手段骗开城门,夺占梁国淮南重镇寿阳。

萧衍一意绥靖侯景,非但不出兵讨伐,反而封侯景南豫州刺史,认可他以合法名义割据淮南。可另一方面,当侯景提出自己家眷尽数被高澄所杀,求娶江东高门王、谢两族之仕女为配偶时,却被萧衍以他门第太低,不相与高门贵族匹配,有违自己毕生弘扬的贵族精神,而毫不留情面地回绝。

侯景本就是个心胸狭隘、嚣张跋扈之徒,视如此拒婚为奇耻大辱,同时对梁国和萧衍的色厉内荏,对庸才领军的梁军的不堪一击早已心知肚明。他又听说萧衍打算用他的人头去换回被东魏俘虏的萧渊明,自觉走投无路之余,便在当地搜罗八千兵马,起兵反梁。

此时的梁国,是个拥有数十万常备军的天下第一大国,侯景孤注一掷挑战这个庞然大物,为尽可能争取广大民众支持,便下令废除梁国繁重的市税和田租,其兵马所经之处更一路滥杀高门士族,抢掠其资产,解放那些长期被士族和权贵压迫的奴婢、佃户、部曲,给予他们良民身份,因此有无数被解放奴隶皆投身侯景军中,叛军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与之相反,那些平素高谈阔论的士大夫们,临到逃命时却一个个体弱气虚,不堪奔走,不耐寒暑,或是被叛军杀死、或是自己得疫病而死,尸骨狼藉、死者无数。

侯景渡江后,在内应之助打开建康城门,围攻梁军坚守的建康内城(台城),并发布了《告台城军民书》,深刻揭露了梁国内部深刻的社会矛盾,将萧衍近五十年统治“盛世”假面,彻底扯得粉碎:

梁国的百姓们!看看这些皇家的园林池苑,这些王公贵族的住宅、这些僧侣尼姑的寺塔,都是怎样富丽堂皇!看看你们的官员贵族,一个个妻妾成群,仆从数千,他们从生下来起便不耕不织,却能一辈子锦衣玉食!如果他们不是靠着平日里搜刮你们这些无权无势、没有出身门第之人,又怎能过着如此穷奢极欲的生活!

【梁自近岁以来,权幸用事,割剥齐民,以供嗜欲。如曰不然,公等试观:今日国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仆从数千,不耕不织,锦衣玉食;不夺百姓,从何得之!】

萧衍的诸多儿孙虽然掌握军权、分镇梁国四方,却完全没有半点骨肉之情,孝悌之心,而且一心盼望着借侯景之手,除掉老而不死的萧衍,和皇太子萧纲。因此,他们虽然率领几十万大军前来救援,却纷纷在建康城外滞留不前,甚至置酒高会,作壁上观。

而被叛军重重围困的台城内,众多出身名门贵族的高官显贵,因为外援断绝,食物短缺,竟只能穿着绮罗锦绣,抱着金玉珍宝,却饿得“鸠形鹄面”,哀毁骨立,守着他们的“贵族精神”活活等死。

经过四个月艰苦围城战后,侯景引玄武湖水灌城,攻破台城,俘虏萧衍,并在两个月后将其活活饿死。


此后,侯景自称“宇宙大将军”,更进一步自称“大汉皇帝”,引兵攻略吴郡、会稽、江州、豫章等地,其兵锋所经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江南大地被杀得赤地千里,白骨成山,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为代表的江东侨姓门阀,近乎被斩尽杀绝。这些曾经叱咤风云数百年的高门贵族,伴随着他们传承了几百年的坞堡庄园,品官谱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