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蒙蒙白雾笼罩在村子四周的大山中,微风中带着凉意,一切都显得和往常一样。邵华带着锄头、铁铲等自家工具出门,他不得不在最短时间内,将从秦岭顺流而下的河水引入沉淀池,改善村民整体的水质情况。
51岁的邵华,偶尔点根烟蹲在河边,眺望远方。在村长这个位置上,他干了整整二十年。家中排行老五的他,哥哥姐姐皆在县城工作,而他却放弃咸阳公安武警服装厂的工作机会,大专毕业后便回到元潭村,担任村团支部书记。
1998年8月15日,28岁的邵华就任村主任。率先对“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进行“动刀”。为了彻底解决村民到河边挑水的难题,邵华到用水量较大的乡镇进行考察。他了解到,邻镇的自来水工程投资超过100万元,可这对于元潭村而言却是天文数字。
他只能用土方法,自己画图操作,将池子的规模按比例缩小,选用更细的管道。最后,元潭村仅花费1万多元的经费,就建立了8个20多立方的水池,将图纸变为现实,全村70%的村民喝上纯净的自来水。
上任之初,村里的人行路不到两尺宽,机械车辆无法进入。尤其是属于深度贫困区的苦竹沟组和平沟组,交通出行极为不便,村民甚至与外界隔绝。邵华采用“先通后畅”方法,让每个干部带动一个组的村民修路,将道路扩宽1.5—2米。
当然,“电”也是全村迫在眉睫的需求。但嫁接电路不仅难度系数高,而且资金量需求大,前期需要投入50余万。邵华通过三个“一点”的方式(县上补充一点、村上拿出一点、农户投劳一点),终于把通电的工作拉上了日程。
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邵华带头修建电线杆200余根,抬杆上山屡屡受伤,一切被村民们看在眼里,哪一个都不再抱怨或偷懒,告别“煤油灯时代”成为全村的目标。
1999年7月29日,元潭村终于迎来了历史上“光明”的一天,在那个闷热的夏夜,
一盏盏电灯开启,村头至村尾激荡着大伙儿的欢呼和掌声。那一夜,格外长,那一夜,也格外亮。至今谈到那晚,邵华的眼中仍闪烁着激动的光。
完成通路、通水、通电后,邵华决心带领元潭村早日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包括碧桂园等企业帮扶,至2018年村上共实现脱贫138户,494人。
现阶段,村民“求富、盼福、要致富”的心态迫切,“等、靠、要”的思想却没有彻底改变,这是宁陕县乃至各个农村基层的心声。邵华知晓扶贫先扶智的重要性,制定了脱贫攻坚作战图,多层次、多角度深入贫困户家中,找准“穷根”,将脱贫任务分解到户、到人。
“两头老牛慢耕土,一群单身喝闲酒”,曾经是对元潭村群众对务农生活的戏谑之言。30多岁的储成仟原先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喜欢游手好闲。家中三口人,因母亲重病去世负债5万余元,加之妻子患有贫血症,儿子还在上中学,全家脱贫致富的希望就系于他一身。
最终,村委会决定让储成仟担任组长,以此激发他的斗志。彼时,村民议论纷纷,“懒汉干组长,越带越懒”。邵华依旧坚持让他尝试这个职位,并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
实事证明,懒汉也能变勤快。他很快建起了81平方米的标准化圈舍3间,发狠一次性买了25头猪仔,而今又扩建至120平米。通过辛勤劳作,储成仟仅养殖年纯收入就达到1万多元。在养猪防病治病方面,他还帮助其他养猪户,积极带动身边的贫困户共同致富。
此外,邵华组上的贫困户雷东明一出生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不能直立行走,只能靠双手握着两个凳子支撑身子往前挪,右眼近乎失明。虽身体残疾,但他始终用顽强的意志撑起一个家,任何致富门路他总不遗余力去尝试。
2016年,雷东明种植香菇9000袋,由于懂技术、勤劳作,当年仅香菇一项就增收近2万元,再加上在邻县香菇种植技术指导收入和漂流公司打零工收入,当年收入超过4万元。现在,年近50岁的雷东明还身兼三份工作,忙碌成为他的“新标签”。
邵华不仅积极到村、沉下身子搞好脱贫,还大胆创新扶贫模式。其中,电商扶贫是产业发展与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结合,也是精准扶贫的一次大胆探索,他积极组织村里成立了元潭村电商扶贫销售体验店,不仅为贫困户提供岗位,还能助销地方农特产品。
此外,元潭村在“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下,创建坪沟“蜂谷”品牌,该品牌依托村内香菇、木耳、蜂蜜等丰富的农产品优势,借助电商渠道将本地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大力引出去。
去年底,邵华接受碧桂园聘任“老村长”。于他
而言,“帮扶是村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村民选好项目、当好参谋、服务好”。为此,他专程到碧桂园进行系统学习,培训回来后,他对产业扶
贫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不单单局限于宁陕县,碧桂园还在全国9省14县中寻找了140位德高望重的老村长,通过他们架起了与村民沟通的桥梁。而邵华的职责也不仅局限于村里的日常事务,还要经常给村民进行思想上的鼓励,传递碧桂园4+x的扶贫政策给贫困户。与此同时,碧桂园也加大了对元潭村的帮扶力度,结对帮扶村里的贫困户,并安排村干部交流学习并辅助其特色产业的发展,助力元潭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如果要给二十年的村长工作经历打分,他不愿意用任何一个具体数字来评价自己,但却毅然决然称,“肯定打不满”。因为工作原因,邵华对母亲最为愧疚,“老人需要陪伴,而我却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了村上。”
以下是乐居
财经与邵华的对话
精选:
乐居财经:
您当年为何选择留在村中生活工作?
邵华:
留在村中的原因,一部分也因为父母年龄比较大,哥姐两人都在县城工作,家里没有人照顾老人,我就放弃了在外务工创业机会。开始担任团支部书记,1998年就任了村主任。
乐居财经:
进入村委会的第一天,是怎样的感受?
邵华:
我进村委会的头一天,感到压力特别大,村上办公经费账上只有四毛九分钱,你想要为村民办事,包括基础设施,根本没办法,那天晚上我就想到这个事情,既然当选了,你就必须给村民办事。第二天我就召集党员开会,把各自的资金一一整合,理清外欠的账,清理后村上的资金就达到了2万多块。
乐居财经:
请您简单介绍下元潭村的基本情况吧?
邵华:
我们有14户五保户,截至目前贫困发生率为3.19%,今年2019年将完成脱贫摘帽。土地是845亩,林子是45915亩,有经济林是3615亩。以林地为主,种药材、板栗、核桃、天麻等。
乐居财经:
村上采用什么方式脱贫?
邵华:
脱贫政策按照上级的要求,第一,在发展产业上脱贫一批。第二,在生态补偿上脱贫一批。第三,在危房改造方面脱贫一批。第四,村上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县上配股的一些资金,通过这些资金脱贫一批。
乐居财经:
如何解决村民吃水难的问题?
邵华:
原先农户吃水用担子挑,一个多小时才能挑一担水,还挑不满。我就到县上找水利局等相关部门,通过三个“一点”,县上补充一点,我们村上拿出一点,农户投劳一点,解决了八个水池,包括管道,拉上了自来水。之后,还给村民解决水的质量升级,引进水到沉淀池,最后过滤、净化排放到总管,再到农户。
乐居财经:
最近几年元潭村为什么要发展旅游业,目前情况如何?
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