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左岸读书
致力于美好的阅读体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运动场内外:近代女性争取的不只是运动的空间 ·  昨天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堂吉诃德》:我们听从的是桑丘,但我们敬佩的 ... ·  2 天前  
左岸读书  ·  如何吸收一本书的精华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左岸读书

试着学习世界,你的脸面不是你的认知,而是学习和打破认知的努力。

左岸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24-07-11 11:14

正文

文/德鲁伊

比较流行的说法,一个人是否还有活力,也就两点:一是继续学习的能力;二是愿意打破自己的认知体系,重构底层逻辑。

第一点既是习惯、性格、欲望、好奇心、好胜心等等;至于第二点,我有个朋友开玩笑说,就是敢于不要自己的脸。想想也对,通常你会把你的认知当做自己的脸面或形象,誓死捍卫、绝不妥协。强势的,不把对方撂倒,不再踏上一万只脚,那是万万不行的;平视的,吐沫星子淹死你,哥们每天的运动就靠嘴和键盘了;弱势的,心里骂你千万遍,脸上笑容如初恋,画个小人咒死你。

其实,不要脸面本身也不难,毕竟你的脸面不值什么钱。关键是轰然崩塌的认知体系,很容易让你觉得过去白活了。有人喜欢新生、重生,大部分人嘴上要新生,真给个机会脱胎换骨,挫骨抽筋的痛他是万万受不了的。

有个悲哀的事实是,绝大多数人,活在了过去的某一个时刻。那一个时刻之后,认知体系禁锢拘囿了自我。之后余生的每一天,其实就是在重复那一天,世界对他来讲压根就没有变过。可能是少年的某一天,或许是中学的某一天,或者是青年的某一天,诸如此类。世界的发展与他无关,他也不再试着学习世界的模样到底是什么。

近期有件有意思的事情。朋友的朋友来西安玩,饭一顿作陪。这位朋友,女性,嫁给美国白人。这几年因为国内有工作,所以来回飞。今年,国内工作告一段落,国内走走朋友,要回美国长住了。

这是学习世界的好机会,虽然有些同学、朋友也移居海外,但这种跨国婚姻的没有,偶尔聊起来世界的模样,多少还是感觉有点隔靴搔痒,语焉不详。有些东西,需要生活里点滴的碰撞,和基于爱的包容和学习、理解。

于是我就开始好学了,杂七杂八的聊。聊到运动,我说美国人还是热爱运动的,身体倍棒,吃嘛嘛香。他玩笑的说,那是必须的,医疗费用齁贵,流程还那么繁琐,身体必须运动锻炼,必须健康。这角度也挺清奇,其实想想我们运动也差不多,不想生病或预防生病,大差不差。

之前我也接受过针灸治疗,了了几次。效果可以,机理神奇,腰疼扎我的手,牙疼扎我的脸。脉络?!又听说,美国是认可针灸的,就多问了几句。貌似深受药片之苦的美国人,对于针灸在疼痛管理上的功效大为认可。也据他说,美国有些高等院校也开设了中医专业。中药因为成分功效问题,不怎么流行也难于开展,这个针灸却流行也普及些。他住休斯顿,据他了解针灸诊所几十家,生意都不错。可惜大部分还是外国人在打理,应该是客户营销和沟通能力不一样吧。估计针灸这种减少人身体损伤,又能很好进行疼痛管理和康复的东西,老美是真喜欢吧。

问题来了,我就瞎想啊,一直说中国人是最实用主义的,不太讲科学。现在看来老美更实用,更不屑于科学与不科学的探讨,实证有用,拿来主义。

科学对于很多人来讲,有点“科学教”的宗教意味。国内很多反中医的,最言之凿凿的有力武器,是中医无法用科学解释。毕竟基于所谓的五行、阴阳、穴位、经脉的东西,现有的科学发现不了,解释不了。

但科学要不要发展呢?会不会发展呢?实证主义,算不算科学的范畴?科学是不是应该基于实证,去发展自身,去完成科学的验证呢?还是科学就停留在某一刻,和你的认知一样,之后就重复之前的某一刻,像我们身边很多人一样?

声明一下,我不是挺中医,这个容易没朋友。据说同学群要散,朋友要恩断义绝,政治话题和中医,两大法宝。只是觉得,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和点,有些是全新的,有些是过去遗留的。活在过去某一刻的认知里,是悲哀的事情,毕竟这个世界依靠着实证和科学,发展的令人瞠目结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