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搏击俱乐部》剧照
我们不在世界的线性里陪世界玩耍,我们不等世界和人们,我们自由自在地读书,我们拒绝人云亦云地写。
/邹波
当我们随口说出一句“人都是要死的”,可曾想过这句陈词滥调在不同人口中有着不同的分量和背后的故事?
在这个信息爆炸、言论喧嚣的时代,每一句平凡的话语都可能被淹没在陈词滥调的海洋中,而
最低的真理,是作为幸存者的处境。
在这个日渐陌生的世界里,作为幸存者的我们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寻找现实的质感和确凿的信念?
作为个体能够产生的最大限度的抵抗,除了变陌生,我们别无武器。思想、行动的脱嵌和离开,将会加深我们对自身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在陈词滥调背后,对职业理想祛魅,对移民生活祛魅,那么陈词滥调背后的背后呢?
由于祛魅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我们要不厌其烦地自我表达。如今,“阅读”被“看电子设备上的文字”偷换,心灵对“阅读获得的文字”完全不设防,这可能造成媒体精英的霸凌和奴役。为了抵抗惰性,我们应当“时时勤拂拭”,在阅读、思考与表达中捍卫自我,共同守望、延续道德真空的可能。
在弯路过后,于陈词滥调背后说一些真话。
这也正是邹波在实践的事。他在“
许愿、证明、实现”三位一体的书写实验中,不断突破记者的职业习惯和对现象的沉迷,以更加开放的视野,不取悦,甚至增加读者”阅读障碍”的写作呈现自己的哲学思考,在内心世界中寻找现实感和确凿性。
2
月
23
日(周日)14:00-16:00
,诗人
邹波
和作家
阿乙
将来到
单向空间
·
郎园 station 店
,与读者分享邹波新书《在陈词滥调背后》的创作心得,传递坚持个人书写与自我表达的力量。
最低的真理
邹波《在陈词滥调背后》新书分享会
时 间
2 月 23日(周日)14:00-16:00
地 点
单向空间·郎园 station 店
北京市朝阳区东坝镇半截塔路 53 号郎园 station
票 价
饮品+留座票 39 元
图书+留座票 59 元
#直播预约
#嘉宾简介
邹波
诗人,非虚构作家,曾任《经济观察报》设计总监,《生活》月刊高级记者、采访主任,《锦绣:国家商业地理》月刊总主笔,已出版有《现实即弯路》《书与画像:一部个人化的阅读史》等,武汉人,随笔集《在陈词滥调背后》已上市,诗集年内也将出版。
阿乙
江西瑞昌人,生于
1976
年,《人民文学》中篇奖、蒲松龄短篇奖、林斤澜短篇奖得主。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情史失踪者》《灰故事》《鸟,看见我了》《春天在哪里》《五百万汉字》,中篇小说《下面,我该干些什么》《模范青年》,随笔集《寡人》《阳光猛烈,万物显形》。
#相关图书
《在陈词滥调背后》
作者:邹波
出版社:
北京出版集团 | 文津出版社
出版年:2025-01
《在陈词滥调背后》是邹波2025推出的最新随笔集。全书如一场盛大的语言与思维冒险,作者由《汉中故道
》开篇,而后是介于历史研究与虚构之间的《漂流在中国》《测天》《时间机器》等,接下来作者渐渐回到现实环境,写下《是什么干扰我们读书?》《祛魅之后我们做什么?》《从A到B》等。全书内容涵盖了历史、文化、语言文字、日常生活等诸多层面,作者在文字中体现出思辨性和洞察力,在独特而多元的视角中展开一种深刻、厚重的人文理想。
据说Centennial Ridges Trail 是安大略省最难的一条徒步路线,要翻好几座山,看好几次指环王式林海。走完之后,人们在附近营地小卖部的留言板填写看到的动物:狐狸、狼、刺猬、臭鼬、獾、鹿、一窝鹰、河狸、棕熊(有点夸张)……我填的是一只母鸡。我确实仅在黄昏的森林里看见一只母鸡。一只走失的母鸡,怎样辗转来到这样的荒山野岭。事实就是事实。我看见母鸡,母鸡被我看见,荒野里的家常感受而已,就好像,搭好帐篷,取好水,逐一给帐篷题了匾额,张家,李家,安德森家,弗里曼家,在移民中野营,在野营中移民,带着家常的视野移民来这里,而不是游客猎奇的视野。这些名字反而真实,这个世界,真名实姓,早已活该置诸荒野,就是放逐。
从前和我一起搭档走过中国的摄影师阿东,和别的摄影师不一样,路过神奇的地方,久久不会拿出照相机来拍摄,连伸出手来那个动作都不肯做,错过,错过,一再错过,每次我都替他按捺不住,但现在我明白了,也越来越喜欢这种在泰山而不见泰山的家常感,这种仿佛一叶障目的高冷。有人说:平常心,平常禅。
换了一个国家生活——作为初来者,实际上我更认同博尔赫斯说的:“游牧者进城,三年不出门。”也就喜欢李白对新婚的描述:“十五始展眉”,而不是一扑上来就蜜月,蜜月实际上是一种应激反应,不一定是什么激情迸发,哪怕李白所写的本来青梅竹马的人,哪怕终成眷属,当开始一起生活,也还是“十五始展眉”,李白时代就被浪漫化的压抑就立刻更真实了——我俩再好,你再是我嘴硬的理想,我打肿脸充胖子的彼岸,得到你的时候,我最初的感受仍然是恐惧,不习惯,抗拒,适应,对关系的不断调试……
主动换一个地方生活,换一个国家生活,不同于旅游,是自我放逐。旅游,为了“黄金周套餐”物有所值。必要短期亢奋、努力兴奋,而定居则考验长久的状态,若以旅游心态去定居,则必然在初来乍到的新鲜劲儿过了之后,开始苛求自己新选择的生活之地,最后发现整个北美只是个大农村,但世界哪怕再好的地方,又如何能满足一个人长久的游客心?
很多人会这样觉得: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该拼命地将它合理化、美化,让自己的行为雄辩,结果呢?把最初的日子当成了旅游,这种刻意的兴奋劲儿,不到三个月就耗尽,更何况,加拿大是一个城市化不够但城乡一体化却又做得很好的地方,均质,城不城乡不乡,又不能给你足够的享乐和便利。
结果,一开始用力过猛地想爱自己的选择,不久就进入所谓移民的“撞墙期”,开始谱写纠结的回流乐章。关于回国有什么好,很多时候,撇开更大层面的争论,我和这些轻率或不轻率的回流族的共同看法倒是:国内人多,热闹多,吃得好,我甚至会想象是否国内日常生活已经充斥甚至综艺感的热闹。但当他们进一步谈到“国内机会多、职业发展好”,我就不作声了。我曾经的职业是记者。
回流者,不能说只带着“游客心”来一个新地方定居,导致迅速厌倦和失望,有很多人,也曾隆重地抱有“负气到天涯”的“自我放逐”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深刻意愿,我能理解他们激烈、寻求强刺激的急性子心态,但是,这种心态会让他们更早地陷入对此岸与彼岸的同时失望,最后将在一种两难之下,还是重新选择回到那个“热闹的地方”。
我并没有什么更高的心境,而更像是在努力拖延这种抉择心的到来,在这一点上,我喜欢董桥对伊夫林·沃的小说《旧地重游》的评论:“真忍得住情。”我深知,对加拿大的厌倦终将到来,所以就得将蜜月冲淡而延长——
去年在一首诗里我写到在加拿大的生活:“绕过五年的初夜,还是站在零度的礁石上。”五年过去,我还是淡然地并不怎么讨厌这里,平日里大自然里一些弗罗斯特式的感受,倒是不停地给加拿大这里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