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全面把握“健康中国”战略内涵、主旨要义的基础上,抓好五个重点、攻克一个难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才能实现正确而有序地建设“健康中国”、促进和保障全民健康的战略目标。
如前所述,建设“健康中国”有五个战略重点。这五个重点,好比支撑“健康中国”大厦的五大支柱,每根支柱都必须牢固给力,不可或缺。众所周知,唯物辩证法强调“重点论”,即强调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五个战略重点就是主要矛盾。
但是,主要矛盾中还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常说的重中之重。只有集中精力把主要矛盾特别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了,其他矛盾才可能顺利解决。普及健康生活,便是五个战略重点中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毋庸讳言,这恰恰是国人的弱项和软肋,也是为害健康最烈、影响保障绩效的首要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对影响健康与长寿的因素进行过系统分析,结果是:每个人的健康与长寿,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环境的影响。由是,WHO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并且指出,这四项中心理平衡尤为重要(有专家说,其重要性超过前三项的总和)。
质言之,把握住“四大基石”,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掌握了健康的主动权。然而,国人在这方面的总体状况,并不理想。据相关调查显示,健康知识普遍贫乏,健康素养水平不高,生活方式不科学、不健康,健康素养基本达标的不足10%(“规划纲要”要求2030年达到30%)。“戒烟限酒”更不容乐观,烟民达3亿人以上,而且年轻烟民(尤其是年轻女性)越来越多,成为世界之最。数据还显示,世界肺癌患者三分之一在中国,而且近年来还呈飙升之势。令人惊叹!
几年前,有87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专家学者在美国聚会,讨论如何定义21世纪。他们的共识是,将21世纪定义为“健康的世纪”。然而,中国和世界又都面临着“健康危机”的严峻挑战。
化解“健康危机”,只有牢牢抓住普及健康生活这个“重中之重”,才是促进和保障全民健康的制胜之道与治本之策。正如业界提出的21世纪健康新理念所言: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最好的心情是宁静)。也就是说,健康的主动权操在每个人的手里。每个人都是健康的主宰,也是健康的责任主体。
近年来,疾病谱的变化,也从另一个角度和层面验证了健康主要取决于自己、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个宏大命题。为害人类健康最烈的疾病已由急性传染性疾病转化为慢性病,即生活方式病,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等。
医治这些病,对医疗资源的耗费已占到总量的80%以上,对医保基金造成严重的支付压力,也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峻挑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和高度重视,并以此为建设健康中国、促进和保障全民健康的首选切入点和着力点。
普及健康生活是“健康中国”战略重点的重中之重,又是“投入少产出高”、甚至是“四两拨千斤”之举,是其他任何“健康事业”“健康产业”的效率效益都不可比拟的,真正是具有革命性和时代意义的“健康大业”。这个重中之重抓好了,不但有限的医疗资源、医保基金的耗费会下降(节省)一大块,而且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会上一个新台阶、大台阶。使中国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又“强壮起来”。
普及健康生活既然是建设“健康中国”首选的“健康大业”,就得有“大动作”“大手笔”。历史经验昭示我们,举凡一项革故鼎新、移风易俗的事业,都必须有广泛的社会动员,营造一种氛围、造成一种声势,如果只是“小炉匠”式的零敲碎打,是难成就大事的。
反观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扫盲”(扫除文盲)及随后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其动员之广、声势之大,至今记忆犹新。唯其如此,才使得国民的文化素质和卫生习惯发生了震古烁今的巨大变化。历史不可重复,也没有必要重复,但可以借鉴。如果借鉴得当,推陈出新,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的。
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健康素养的提升,本质上属于文明程度的提升、文化建设的范畴,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既要有雄心,又要有耐心,既要打总体战,又要打持久战。要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持之以恒,笃行不怠,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