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马家窑文化的发现、命名、彩陶的特点及其源流。国家文物局宣布意大利归还的5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其中包括具有代表性的马家窑彩陶。这些文物的回归,为探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物质线索。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马家窑文化的发现与命名
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距今约5000年。其发现源于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的发现和研究,而正式命名则经过了多位考古学家的努力。
关键观点2: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被誉为史前彩陶艺术的巅峰。彩陶约占出土陶器的20%-50%,其造型图案、制作工艺等展现了中国史前先民对生活的赞美和对生命的讴歌。
关键观点3: 马家窑文化的源流
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彩陶本土起源的见证,其源流可追溯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甘肃大地湾一期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马家窑文化沿着西线和南线两条路径远距离传布,影响广泛。
关键观点4: 意大利归还的文物的意义
数十件文物海外漂泊多年,今朝重回祖国怀抱。其中,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归来为探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物质线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
正文
11月8日,国家文物局宣布,
意大利返还的5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该批文物应出土于我国甘肃、青海、陕西等地区,具有较高的考古、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其中8件最具代表性的马家窑彩陶,从器型和纹饰来看,应该属于
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
那么,马家窑在哪里?马家窑彩陶是如何被发现的?当时的先民过着怎样的社会生活?马家窑彩陶因何被誉为中国史前彩陶艺术的巅峰?
今年是马家窑文化发现100周年
,值此之际,让我们从流失海外的马家窑彩陶的“归国”说起,对马家窑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
时间回溯到100年前。
1914年,北洋政府聘请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
安特生
来华担任农商部矿政顾问。
在寻找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安特生发现中国中原等许多地区的地层中蕴藏着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于是将精力转向古生物化石的收集和整理,揭开了中国史前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的序幕。
1921年,安特生同中国考古学家袁复礼首次主持发掘了位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的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以磨制石器与彩陶为特征的史前文化,并将之命名为“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的发现不仅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而且推翻了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没有石器时代的结论。
为了寻求仰韶彩陶的源头,安特生决定偕同袁复礼等人赴甘青地区进行广泛的考古调查和试掘,以进一步探索仰韶文化的起源和传播路径。
1924年7月初,安特生在
甘肃临洮县南10千米处马家窑村
附近的台地上发掘出大量石器工具、骨制品和彩陶——
今天享誉中外的“马家窑遗址”,被发现了。
▲马家窑遗址,安特生摄。(图片来源:马家窑文化官网)
安特生通过对出土文物的初步研究和记录,发现马家窑村发现的彩陶与河南仰韶村的彩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更为精美,因而认为马家窑遗址属于仰韶期或仰韶文化。
为了同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存相区别,他将其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
马家窑遗址发现虽早,但
以“马家窑文化”命名却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
。
1945年,考古学家
夏鼐
到临洮县调查,通过田野调查和对遗存的分析,指出
马家窑遗存具有明显的甘肃地方特色
,安特生所谓的“甘肃仰韶文化”与河南仰韶文化有颇多不同,
提出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址作为代表,应另定一名称,即“马家窑文化”,
这一主张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
196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写出版的《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正式把甘肃仰韶文化改名为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的发现和命名,充分展示了甘青地区彩陶文化独有的文化面貌和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考古发现与研究证明,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马家窑文化距今5000多年,一般分为
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
四个地方类型,也分别代表马家窑文化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发展阶段。
马家窑文化的先民以经营原始的旱作农业为主,同时大量使用石制、骨制、陶制和木制的农业工具,这些足以说明马家窑文化已经摆脱了依赖对自然的攫取,而过渡到生产经营阶段。
手工业是马家窑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尤其是陶器的制作,堪称中国史前艺术的巅峰。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被誉为中国史前彩陶艺术的巅峰。
在出土陶器中,彩陶约占20%—50%。
作为“
火与土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造型图案、制作工艺等集中表现了中国史前先民对生命的讴歌和对生活的赞美。
马家窑文化彩陶图案之复杂、线条之流畅、使用之广泛、影响之深远,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彩陶壶。(图片来源: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
早期的石岭下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东部的天水、武山一带。
彩陶以泥质橙黄陶的罐、壶、瓶最为典型,彩纹多为圆点、弧边三角、弧线组成的几何纹和动物纹。其中圆点纹、三角纹、涡纹均脱胎于庙底沟类型,旋涡纹、变形鸟纹开启了马家窑类型同类纹饰的先河。
中期的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于以兰州、永靖境内的黄河沿岸为中心的河湟地区。
彩陶以泥质橙黄陶的盆、瓶、壶、葫芦罐、瓮等器类为主,陶制细腻,彩绘为黑彩,图案以几何纹为主,其中以漩涡纹最为常见,还有大量的鸟纹、蛙纹、蜥蜴纹等动物纹;部分陶器表面施以人物形象,尤其是多人组合的舞蹈纹最为引人入胜。
▲意大利返还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盆。(图片来源:文汇报)
▲意大利返还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壶。(图片来源:文汇报)
晚期的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分布中心从渭河流域逐渐迁移至河湟地区。
其中半山类型的彩陶以红陶为主,多以黑红彩相间的线条勾勒成几何纹饰,如漩涡纹、网格纹、圆圈纹、菱形纹等。此外还有一些象形图像,如葫芦纹、波折纹、螺旋纹、锯齿纹等,图案往往以四面、六面成组呈对称构图,美观别致。
一路向西,马厂类型的分布范围甚至抵达新疆哈密地区。
彩陶多在陶器上部施一层薄的红色或紫红色陶衣,彩绘以黑彩为主。代表性花纹为四圈纹和蛙纹,次为连弧纹、回形纹、菱格纹或方格纹等,多在四圈纹中缀满各种小花纹。
此外,在彩陶壶的腹下部画有10多种
彩绘符号
,可能是
氏族的徽号或制陶者的一种特殊标志
,有些符号甚至与商代的甲骨文较为相近。
▲意大利返还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壶。(图片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