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孙立平社会观察  ·  胡涯蛟云南青花茶具 ·  昨天  
孙立平社会观察  ·  挖茶俱乐部的饼茶为何以小饼为主? ·  4 天前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八面来风】这几年总有一种隐隐约约的感觉,世 ... ·  4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  6 天前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  【双语】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 MFA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学术酒吧里的酒杯能撞出什么? | 睡前聊一会儿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24-11-13 21:28

正文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入夜后的城市一隅,雪克杯摇晃作响。柔和灯光下,主讲人兴致盎然介绍自己的学术研究,台下观众不时端酒品尝、提问交流……“酒吧”和“学术讲座”,这一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组合,眼下正受到不少人的追捧,这样的空间在社交媒体上被称为“学术酒吧”。今年以来,“学术酒吧”活动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兴起,吸引一些青年学者在此分享研究成果,观众也络绎不绝,甚至一座难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把学术讲座开到酒吧,延展了对生活的想象空间。“酒吧”不光是灯红酒绿、休闲消遣的所在,也可以安放知识的庄重;“学术”不再是象牙塔里的专属,也可以联结人生的律动。其实,“学术酒吧”看似新鲜,却也并非横空出世,反而勾连着更广阔的历史经纬和文化基因。柏拉图有名篇《会饮》,宾客宴聚、酒酣耳热,满是关于爱与美的讨论;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流觞曲水、饮酒作诗,那是言为心声的生命感喟。追溯的目光拉近些,也并不徒劳。“老鹰酒吧”定格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宣布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狂喜,科研人员在SciBar(“Science in a Bar”的缩写)里畅谈、“临校空间”里大学生热切进行着课堂上未完的讨论。

北京一酒吧里举办学术讲座。图片来源:中新网

从远古海岸到摩登都市,氤氲着酒香的文化诗篇,从未停止书写。

酒吧以更轻松的氛围,包容“对”和“错”的评判、消弭“师”和“生”的壁障,接纳“问”和“答”的流动,创造独特的学术体验。学生在学术酒吧介绍自己的论文,从观众提问中发现研究的局限、完善的可能,有时还能吸引志同道合者一起做科研;学者把学术酒吧作为试讲台,在讨论和交互中获得反馈、发散思路、积累自信。台下的观众或报名前来,或无意间驻足,在专注聆听、互动交流中给大脑“充电”,收获碎片化信息洪流里难得的深度思考和自在表达。步入学术酒吧,相同声量的麦克风在不同身份、迥异背景的年轻人手中传递,“听见”与“被听见”也就顺理成章。

学术酒吧的兴起,释放出年轻人的信号。受教育年限拉长、高等教育发展,城市年轻群体的文化水平正显著提升。哪怕离开校园、步入职场,求知的诉求、探讨的冲动也并未消失。青年夜校、文化沙龙、找“搭子”……多元化的尝试中,凝结着相同的渴望,对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持续追求。

只不过这一口学术的精酿,也不尽是美味。没有成熟稳定的盈利模式,召集者从酒吧得来的酒水分成,分摊在物料、运营等成本中,有时难逃“为爱发电”的尴尬;面对学历、背景、知识储备差异较大的观众,找到优质学术内容的公约数仍是难题。学术和娱乐、科研和科普、商业和公益的界限何在,学术酒吧是昙花一现还是发荣滋长,如今下定论或许为时尚早。

所幸,新鲜事物的出现,总能带来别具一格的思考。或许,学术并非要束之高阁才显庄重,步入生活、走进人群也是求索路径和价值旨归;知识并非要正襟危坐才能获取,以舒服的姿态、适合的状态也许更有成效;交流也并非字斟句酌才算完美,那些喷薄的词句、流动的暗涌、交会的瞬间,都将无可复制、受益良久。

那么问题来了,酒杯到底能碰撞出什么?是泡沫和眩晕,还是灵感的荡漾、思维的交锋、共鸣的回响?酒醒天亮,让我们带着良夜的思考,奔赴新一场的朝阳。

这正是:

粮食酿酒,酒亦佐精神食粮;

长夜催人,人语间何惧夜长。

(文 | 漆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