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艺生活周刊
资深文艺生活原创内容平台,致力于分享鲜活、独立、有趣的文艺生活。成立于2010年,前身是国内唯一一本专注于音乐、摄影、戏剧、读书、电影、当代艺术及跨界文化等领域的综合性独立杂志《文艺生活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东公共DV现场  ·  女子购买酒店餐饮券,还没吃想退款却发现已被核 ... ·  17 小时前  
广东公共DV现场  ·  演员李现一张照片爆火,景区提醒 ·  昨天  
广东台今日关注  ·  突然宣布离婚,“分手费”4亿 ·  昨天  
何夕  ·  答案是,宗教-20241222131552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艺生活周刊

“同性恋都是变态!”“啊,变态还分同性异性?”

文艺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 2017-04-05 21:57

正文

这些年能明显感受到

对LGBT群体的讨论越来越多

从平权运动到个人生活

能讨论的、可讨论的越来越多

这是社会的进步

也是我们思想的进步

 


但要指出的是

“可讨论”与“支持”之间

还是有很远的距离

多数的异性恋群体

(也就是所谓的“正常人”)

他们只是觉得性向是个人的事情

拿出来讨论也无可厚非

更深层的权利运动

却没有关注的必要

 

还有些人

发现支持LGBT群体

在社交中是一项加分项目

在政治正确的压力下

或主动或被动的支持一下


 

作为多数群体

他们没有这方面的压力

工作与生活中有

比为LGBT群体摇旗呐喊

重要得多的事情要做

 

作为与LGBT群体沾点儿边的人

本机器人多少能感受到其中的压力

对于LGBT群体的权利运动

也要更关注一些

 

几天前,我看了《志同志》

中国第一部关于

LGBT群体的纪录片

系统的介绍了中国LGBT群体

特别是同性恋群体平权的进程

从97年取消流氓罪

到03年李银河提交的

“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议案

 

影片时长2小时


被采访的人

包括学者、教授、作家

导演、ngo负责人等等

涉及的问题也很广泛

国家政策、社会环境

民间组织、个体权利

 

可以说,想要了解中国

LGBT群体的过去与现状

一部纪录片就够了

 

过去国家对于同性恋

是按照“流氓罪”来处理的

相当于在法律上不承认同性恋

除了身体上的惩罚

更多的是对心理上的摧残

同性恋者会认为

这样的事情是有罪的

是不正常的,会被歧视的

有的人会逃避正常的生活

甚至痛苦到自杀

 


80年代,同志们大都在

公园、公共浴池等地交友

从93年开始逐渐转向室内

开始有了沙龙、酒吧

社区以及同志热线

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

是各种同志聚会场所

同志网站

和相关组织出现与发展的时期

 


这一段的介绍持续了

20多分钟

可见这一时期

对于中国LGBT群体的发展

至关重要

很多相关组织在全国各地的建立

给中国同志们提供了很多帮助

让分散的个体找到了组织

 

第三部分纪录片提到了

同性恋的历史

同性恋当然不是近代才出现的

在古代就有这样的行为

不过没有专门的名词

从“金兰”“断袖”

到“好南风”“磨镜”

定义模糊且没有特定的群体称谓

 


上个世纪20年代

“homosexual”被翻译成“同性恋”

并开始在知识分子之间传播

建国到文革结束前

同性性行为(大多是男同之间)

仍是被认定为“鸡奸”罪判刑

 

90年代是分水岭

之前是将同性恋病态化的

90年代之后

逐渐开始向相对正确的方面认识

李银河与王小波的

《他们的世界》

张北川的《同性爱》

 


对于同性恋群体的研究、调查

越来越多

 

接着第三部分的尾巴

后面在说20世纪初的

同性恋群体发展

这个时候

同性恋群体

这个LGBT中最活跃的群体

才被大众逐渐认识

也有部分同志宣布出柜

 


从同性书籍杂志

到广播和电视节目

再到卫生管理条例

同志群体在一步步发展着

 

“他们曾经的生活是那样举步维艰

他们曾经是那样的饱受大家的偏见

今天的他们正努力走出阴影

今天的他们还在努力争取权益

 

电视台的访谈

促使一些人宣布出柜

同性恋群体

“需要一些人站出来说话,现身

迫使社会承认存在”

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下一部分谈到了教育

这里主要指大学的课程

 

从开设性取向课程

到设立同性恋研究的公开课

到各类大学开设的各类

关于同性恋群体的课程

到各类社团及学生论文

和各类教材

 

“至少在大学阶层

大家对这个问题越来越关心

而且不仅仅是猎奇的关心

而是希望再理论上

更深层次地讨论这个问题


 

第六部分是关于

同性性行为的卫生问题

80年代中期

艾滋就进入中国各大城市的

gay群体中

 

性交过程中不注意保护

多性伴侣的现状

性传播疾病促进了HIV的传染

 


第七部分在说

变装者和变性者

也就是LGBT中的“T”

Transgender

 

变性者在中国的现状

跟同志们有很大的区别

对于当事人来说

公开异装者比公开同志可能要容易一点

而且,中国的政策相对宽松

变性人去改性别没有什么限制

 



第八部分在讲同性恋电影节

和同性恋文化节

2001年,第一届北京同性恋电影节

在北大举办

参与的有崔子恩,张江南

张元,杨洋等人

计划一周半的电影节

三天后被叫停

 

05年,第二届电影节

在开幕之前被赶出北大

 


而一些举办的同性恋文化节

甚至在筹备过程中就被政府直接干涉

酒吧关门、场地被封

 

“我们艺术家本来就不受着那种

非要去解读一些更强势的、更主流的

更高雅的、更专治的

这样的御用艺术形式

而在展现着自己独立的思考

和独立的体验”


 

最后一部分

纪录片说的是同志运动

以及推进同性恋婚姻立法

 

西方骄傲月的活动

电影节,游行

在国内很难实现


05年在长城放彩虹风筝 


随后,各地的同志小组

也在骄傲月组织了类似活动

 

在修改婚姻法的时候

李银河老师就提出来了

同性婚姻立法的事情

 

各地的同志团体

纷纷表示支持与相应

万人签名活动

上街宣传、做标语


 

但同性婚姻这件事

争论还是挺大的

有人觉得是进步

有人觉得是妥协

有人觉得是超前

 

“前现代说这太颠覆了

后现代说这是投降

现代说这是权利”

 


网络上关于同性恋话题的讨论

有很多都十分严肃

理论层面也多有涉及

本机器人就不在这里

长篇大论去说这个了

毕竟这是篇介绍文艺作品的文章


恐同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无论是微博、知乎

还是其他论坛中

关于同性恋的话题下面

总有恐同的人在争吵

恐同的人经常会这样给自己辩护

“我反对你们是我的自由”


关于自由这样的事情

解释起来很复杂

逻辑又是绕来绕去

而且本身又存在悖论

不得已只能先放下

说点儿其他的

 

感兴趣的,可以去这个回答下面看看


去年,本机器人

跟我一亲属谈起同性恋的问题

我只说了一句

“这个社会上还有同性恋”

他就斩钉截铁地说

“同性恋是有病!”

 

十几年过去了,同志还是“有病”


对于超出自己认知的行为

而且是对人类本能“性”上的超出

会更加觉得反感与恶心

而几十年生活在所谓的“正常”社会

接触到的同志也极其有限

“同性恋”俨然成了一种未知的恐惧

 

当然,这是对比较极端的

恐同群体而言

其他诸如“我不支持也不反对”

“我不歧视同性恋

但我孩子是同性恋我不接受”

等观点要复杂得多

 


大多数恐同的人

不会也不可能站在少数群体的

立场上思考这件事

他们以“正常”“大多数”为武器

咄咄逼人地限制着我们追求基本权利

 

我们只是跟你们不一样而已啊

 

当我们被当做“怪物”来看待

认为我们是有病的变态

或者对我们追求权利冷眼旁观

喊着“这是他人的自由”的口号

而直接忽视掉整个少数群体

回头继续该干嘛干嘛的时候

 


我们却要顶着这“多数人”的眼光

活在这一点都不宽容的社会

嘲笑与鄙视

大多数人都遭受过

也对其深恶痛绝

然后,就心安理得的

对比自己弱势的群体

施以这样的手段?

因为他们是你眼中的异类?

 

我只是跟你们不一样而已啊

我做错了什么吗?




文丨机器人马文

图片来自网络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文周》开放征稿

-回复“4”了解详情-



点击文章标题看“三月”文章精华
你说,理想就是离乡
《八月》里的春梦,我们都曾做过
性教育才不是什么很污的事情!

向着二十亿光年的孤独,我打了个喷嚏

如果亦舒举办一场演唱会,你来吗?
爱与金属 终要结束
哭着吃过饭的人,是能够活下去的
他屠杀了69人,他被判21年。
我是怕你太有梦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