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闻界特稿写作的引领者,过去20年,李海鹏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赫赫有名的教科书式的非虚构特稿作品。比如《人工盲童》、《一块煤的利益之旅》、《满语消失的最后一瞬》......
由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多年受困于贫穷、不良生活习惯、超过160公斤体重的才力麻木地呕吐着,毫无尊严地死了。在生前最后四年,他的工作是辽宁省体院的门卫,在他死去的当天,家里只有300元钱......
2003年6月19日,李海鹏的《举重冠军之死》一经刊发,引来了整个新闻界的震动。“原来新闻还能这么写啊!”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最怀念这些记忆。但这些闲情逸致对于今日北京人来说是非常奢侈的,如果崔钢林在交通高峰期到这些地点去,那么他花费的时间将分别为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去任何地方都需要两个小时。
一次普通的塞车事件也能被他写得如此生动好读,甚至有种文化感,不愧是流传至今的经典文本。
最近,李海鹏的另一篇旧文《车陷紫禁城》,被一位60万粉丝的微博网友翻出,并毫不吝惜地赞美他的写作功底——
“冷峻肃杀的风格,表达精准清晰,详细的采访和细节的观察真是让人五体投地,人家也不需要炫耀写法、不硬煽情,一句描写就能把你拉回现场,全都是厚实的功夫”。
我们好奇,他为什么能把所有故事写得这么好看?
李海鹏故事写作的秘笈,其实也是顶级媒体讲故事的方法,“成功的非虚构作品可以有千百种样貌,但通常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富有运动感,像大河滚滚向前。”
也就是建立一条“渴望与阻碍”的故事线,让故事富有运动感:主人公在渴望什么,又是什么在阻碍他。当这种“渴望与阻碍”反复发生三次以上时,故事的运动感就形成了。
比如《举重冠军之死》,李海鹏就建立了三个阶段的冲突,由此找到了“渴望与阻碍”的故事线:第一阶段主角生病与家庭环境逼仄的冲突,处处体现经济的困窘;
第二阶段主角与父母回忆往事的五个小时中,回忆与现实的冲突;第三阶段主角家人为了住院费四处借钱,时间紧迫带来的冲突。三个阶段的“阻碍”,让本来寡淡的故事,可以像机器一样不停歇地保持着运动感,让读者在已预知主角结局的情况下,依旧被起伏的命运牵动着情绪。文章发出后,所有记者都用李海鹏文中的描写追问才力的母亲,“你昨晚上做了什么梦呢?”面对这一现象,非虚构作家杨潇也不禁感叹:“这就是名篇或者名作,能够给你带来的新鲜眼光和视角。”
这篇文章也因此获得了当年南方周末的杰出特稿奖,被新闻界公认为中国式特稿的开篇之作。
2006年,《南方周末》在复旦大学专为李海鹏的特稿作品举办了专题研讨会。直到今天,李海鹏的诸多名篇,依旧被很多非虚构写作者奉为特稿教科书。其中的写作技法也一再被大家分析拆解,并进行摹写学习。如果我们这些非虚构初学者,想记录日常生活中身边人的故事、我们身处这个时代里的真实故事,是否也可以跟着这位业界老师傅,学一下顶级媒体里的故事写作秘笈呢?
在南方周末参与了中国式特稿开创后的第六年,李海鹏成为了《人物》杂志改版以来的第一位主编,开启了他职业生涯新的一站。早期的办公室里,还只有零零落落的几个人。“我希望杂志能够有一个跨越式的进步,成为第一流的杂志,甚至比那更好。”
李海鹏当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采写标准——每1000字就要有1个消息源,以此类推。
这一举措的效果立竿见影,“我们的报道质量开始明显地领先于同行,也持续和频繁地涌现格外精彩的、轰动一时的作品。”
为了寻找更丰富的写作素材,李海鹏在编辑部强调,“真正的采访从第3次开始”。他崇尚“海量采访”,也称其为“灭绝式采访”。
“我觉得这也太恐怖了,这个概念的意思就是,我们如果今天把这个人写了,特别是封面报道,那你们其他人就不要再做了,因为你也写不出什么新东西了。”
现任谷雨工作室编辑总监的赵涵漠,彼时正担任《人物》杂志副主编,她对此感受至深。她写过一篇名为《地下室里的沈文裕》的稿子,为了收集更多的素材,这篇稿子历时整整6个月才完成。
在李海鹏和几位资深编辑的努力下,编辑部成长出了一支非虚构写作的新生力量:写出《北京零点后》的王天挺,写出《北京,两千万种死法》的钱杨,写出《东莞制造》的魏玲,当年都只是应届生,如今都已成为了业内知名的非虚构作者。
从记者到主编,李海鹏出人意料地展现了他文字之外的才华,从此成为特稿界里的风云人物。2014年,他带着他培养出来的特稿团队跳槽,进入了《时尚先生》担任总编,再一次将自己充满灵感的特稿基因注入了这本杂志,并成立了“特稿实验室”。
他敏锐地再次察觉,非虚构写作初学者身上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无法让故事运动起来。
“写作范式是最重要的,如何将现场观察、他人叙述、概述总结、背景交代、直接引语等,有层次、科学配比地串联起来,让他们以一种运动的方式轮转起来,这是一项可以教会的技术。”
他这套“让故事运动起来”的方法,成为了打造名作的制胜法宝,也让无数优秀的作品在他的“特稿实验室”诞生。其中就有以120万高价被乐视买下电影版权的特稿作品《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作者杜强也因此获得了第四届“人民文学之星”非虚构奖,成为了明星作者。
杜强为了这篇特稿,先是去到东北,花了几天时间和事件与主人公建立信任,之后又花了10来天进行采访,后来又辗转到威海等地继续调查。他前后写了五稿,每次改动都很大。
但这并不影响李海鹏从一开始就看好这个故事。在他看来,轰动性的选题、丰满的细节、声音的重述和实验性的写作手法,都是《太平洋大逃杀》获得成功的原因。
最终,不出所料,这篇万字左右的文章在微信平台累积的总阅读量3000万+,新浪微博评论10万+,覆盖人数接近《盗墓笔记》,阿里、博纳、乐视、中汇等数十家影视机构联络购买版权,著名导演陆川评论说:“这直接就是一部电影,现在已经是一个80分的剧本了。”
有公司甚至邀请杜强去做编剧,但李海鹏却对杜强说:“编剧在北京就有20万,全中国会做非虚构的人不超过20个。”
这样的特稿商业变现案例接二连三成功兑现,让李海鹏成为了真正的“故事经理人”。
他说:“非虚构写作曾经是新闻记者、作家和历史学家们的御苑……如今几乎没有什么题材不能用非虚构写作的方式来呈现。”
他还说:“写作,能让自己的生命得以流传。”
如今,我们越来越需要用笔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时代的真实故事。
而李海鹏将这套曾被《人物》杂志团队、《时尚先生》特稿实验室等验证有效的写作系统方法论,倾囊相授,带我们以另一种方式加入他的“特稿学习队”。
你还在犹豫什么呢?
1、课程高度系统化,依照非虚构写作的学习进程和工作次序进行排列设计,让你从0-1完全体会非虚构写作者应该如何工作。6个板块,24节课,从基础到进阶,涵盖了从寻找选题、如何采访、如何设定故事线、搭建结构等非虚构写作涉及到的每一个工作步骤。课程将结合数篇非虚构名作进行讲解,既有《举重冠军之死》《车陷紫禁城》等李海鹏亲笔作品,用原作者视角解读文字背后的巧思;也包含他麾下特稿团队的多篇非虚构名作,用作家眼光剖析作品。既会教授宏观上的写作战略,例如故事结构搭建、深层故事挖掘、叙事轮转技术,又讲解微观上的操作技巧,例如叙事节奏微调、文字表达、写作视角转换等。2、李海鹏式的全新写作视角,让你因掌握写作规律而游刃有余,而不是因陷入观念的谜团而手足无措。你会发现,你的写作逻辑会产生一连串的改变——比方说,在非虚构写作中,结构、节奏等等,一般会被认为是写作的关键要素。在李海鹏的眼里,其实它们并不是要点,甚至情节展现也不是要点,故事的运动感才是要点。这一独特眼光,正是李海鹏打造无数名篇的秘诀所在。3、或许你曾经接触过非虚构写作课程,但李海鹏要教给你的是真正的“进阶版”。李海鹏说,他要讲的写作方法,“跟世界上最好的作家运用的技巧是一样的。”在课程设计上,李海鹏特别设置了“基础篇”,让你能单凭“基本款”写作技巧,就能成为最好的非虚构作者;同时设置“进阶篇”,教你如何更进一步,让作品达到作家级的水平。对于这样的课程设计,李海鹏有自己的灵感与巧思:“基础款课程就像钢琴课程,学好了,你就理解了音乐的规律王国;进阶款课程就像爵士乐课程,让你理解音乐的更多可能,可以随心所欲地表演,某种程度上,进入自由王国。”李海鹏曾说:“写作,能让自己的生命得以流传。”在被社交媒体、算法、AI、短视频充斥的世界里,仍旧有人留守阵地,试图带你努力抵达复杂的真实,从平凡中提取伟大,从社会的细微角落照进时代困惑,用故事击穿生活的表层。来,这一次,和我们一起,在真实、非虚构的世界里,跟随李海鹏——全中国最好的非虚构作者之一,组装属于你的“故事机器”,让它高效而且优美地运转起来,聆听和记录下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感受非虚构写作的力量。
6场李海鹏老师的答疑录播视频
总时长600+分钟
帮你扫清非虚构写作道路上的种种困惑
△李海鹏给非虚构学员的两点建议
(包含讲师代表作、讲师独家推荐书单、每版块课程重点案例)1场杜强老师主题分享讲座
赠送“故事硬核”主编杜强主题分享讲座(90分钟)
《非虚构写作如何在寻常素材中发掘亮点》
我们诚挚邀请你
从这门课程开始
加入李海鹏老师的“特稿学习之队”
▼
(本文为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