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在全球科技界掀起的讨论、应用及接入热潮仍在延续。
成功绝非偶然,DeepSeek的“走红”彰显中国教育优势。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数量超500万人,全球领先;中国高校培养的顶尖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全球占比约50%,世界第一。
教育是筑牢生态产业的“根基”,更是持续构建产业竞争力的强大引擎。如何培育出更多DeepSeek这样极具颠覆性创造力的企业?怎样通过教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的中国实力?反过来,人工智能又将如何赋能教育未来?带着这些问题,
《中国能源报》记者近日专访了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洪军,分享他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中国能源报:
公开信息显示,DeepSeek员工平均年龄28岁,90后占比超75%。如何看待青年人才的颠覆性创造力?
洪军:
当代青年,特别“90后”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原住民”,关于AI、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理解有天然优势,自然也有利于数字技术的运用和开发。
DeepSeek的成功为我国青年树立了目标榜样,鼓舞了信心。同时,我们也要看到,DeepSeek V3本身是站在很多前人已有工作基础上的调整,并非一蹴而就。对青年学生来说,打好专业基础、提高自身能力依然是关键。我们要鼓励青年人创新,并且创造允许失败的宽容氛围,让真正的创新者没有后顾之忧。
我国高等教育在重视数理基础的前提下,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本研贯通式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和项目竞赛训练等培养模式的实施,帮助学生掌握整合知识、创新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能源报:
高校人才培养,能为DeepSeek这样极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哪些助力?
洪军:
教育是筑牢生态产业的“根基”。高校一方面需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因材施教、个性成长、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强化实践实训和创新创业环节,让学生提前接触科技前沿,提早开展科研训练和项目实践,培养其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实战能力,为DeepSeek这样的企业孵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攻关,并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增强协同、搭建平台,打通创新链、融合产业链、引入资金链、共享人才链,建设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转化孵化科技型企业。
中国能源报:
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力究竟如何?如何看待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关系?
洪军:
整体来看,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我国各种类型的人工智能应用丰富繁多,但是原创性研究和产品与美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两者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在世界级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大学和高端人才数量上,我国还处于劣势,但此次DeepSeek的成功,也从另一侧面反映,我国除了继续长期的国策引导与支持、加大培养力度外,也要充分信任、挖掘、利用好本土人才。
中国能源报:
人工智能是近年高考的热门专业。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报考热”和人才短缺的矛盾现象?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发展亟需哪方面的人才支撑?
洪军:
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从本科入学到研究生毕业需要7年左右的时间,获得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数量有限。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存在一定程度脱节,部分毕业生实战经验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因此产生人才短缺现象。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时代,所有专业学生都应具备人工智能素养,而理工农医文专业人工智能素养的培养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也导致AI应用型人才相对短缺。
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多类型人才支持,包括研发类算法工程师、数据工程师;应用型机器人工程师;“AI+X”跨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如AI+制造、AI+医疗、AI+金融等;基础设备人才,如AI硬件工程师、芯片构架师等;AI伦理和政策专家;运营管理人才,如AI项目经理、AI产品经理等。
中国能源报:
我国高校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如何?面临哪些挑战?
洪军:
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培养。截至2024年,我国有537所高校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设置46个人工智能学科,此外一系列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交叉专业数量持续增加,本硕博多层次培养体系持续健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提高。随着新工科建设、人工智能领域教材建设计划、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本研贯通等教学理念在培养环节逐步落地,人才培养质量在不断提升。
整体来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挑战表现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培养模式存在滞后;教学资源、实践平台、硬件条件存在不足;教师队伍规模和质量不足,尤其是不同专业的教师AI能力和素养也参差不齐;产教融合和学科交叉程度不够,企业参与程度不足,学科壁垒尚未打破等。
中国能源报:
面对人工智能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新趋势和新要求,西安交大如何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
洪军:
西安交通大学深刻认识到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持续推进“校地企一体”联动,在创新港积极探索由企业主导的“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目前,学校已与近200家头部、领军企业共建企业主导、共同管理运行的创新联合体,其中与76家企业实现深度融合。围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共性问题,组建“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打通从实验室“最先一公里”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能源报:
人工智能如何应用在教学场景?西安交大在这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洪军:
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学校主动拥抱人工智能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按照“顺势而为、谋定后动、系统部署、分类实施”总体思路,整合校内外教学科研资源、凝聚各部门学院合力,顶层规划并统筹实施AI+专业、课程、教学、学习、评价、资源、平台七大改革工程,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等全流程、全链条开展探索与实践,旨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具体而言,学校构建了“1+3+4+N”的“AI+专业”体系和“1+1+X”的AI课程体系;按照6个改革方向组织立项87门“智课”项目,并推出AI咨询助手——“仙交小i”,试点AI助教伴学、“师—生—机”互动问答、学习路径智能建议、人机自主训练等课堂教学应用实践;牵头实施教育部人工智能领域教材计划,建设系列核心课程知识图谱资源和配套数字教材;组建人工智能教改虚拟教研室,邀请国家名师、企业专家作为顾问,促进课程间、学院间、部门间、校企间交流合作;在12个优势专业率先探索建设教育领域垂直大模型,建设涵盖71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语料库;率先开展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探索,建设大思政云平台和智能体“云小宝”;搭建支持个性化成长的采集式学习智慧平台和教学质量实时监测数智平台,着力打造“专业建AI、课堂融AI、人人学AI”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具有交大特色的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