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作者回到老家,与公婆交流种地问题引发的思考。文章通过作者的观察和经历,反映了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种地的现状,以及他们对土地的感情和困惑。同时,也提出了对农民的关注和粮食的珍惜的重要性。
现在种地卖粮不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00后不知啥是种地。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成为种地的主力。
尽管有人强烈建议公婆流转土地,但公公认为自力更生更为可靠。农民土地面临着流转风险、经营者管理不善或市场变化等问题,使得土地流转难以持续。
农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农业生产的种种困境使得农民无法依靠情怀支撑种地事业。农民关注价格、成本、基础设施和政策等问题。
作者呼吁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敬畏土地、珍惜粮食,表达对农民的感激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
(视觉中国 / 图)
文|
梅子
责任编辑|
温翠玲
时间像一支冷箭,无声无息地穿过岁月,转眼又到年末岁尾。每到这个时候,我心里都像被一根羽毛撩拨着,思乡之情来得格外浓烈。我想在老家的田野里走一走,感受一下初冬田野的广袤和空旷。于是,上个周末,和爱人开车回了一趟老家。
熟悉的景物在车窗外飞驰而过。初冬的豫东平原,一马平川,清冷萧瑟。我们本地一年只种两季农作物,一茬玉米,一茬小麦。此时的冬小麦长势良好,一片葱绿,是视野里最亮眼的存在,看着就令人心情愉悦。难怪有人说,城里人回一趟老家,就像看了一次心理医生,做了一次心理按摩。
这么多年,通过打拼,我们在城市买了房,安了家。我们在城里,公婆在乡下。他们宁愿做空巢老人,也不愿麻烦儿女,就这样遥望着儿女,守护着老家。因为,他们舍不得乡下的几间老屋,几亩薄田,邻居街坊。村里有他们熟悉的一切,住着游刃有余,踏实舒畅。
初冬的村子安静得可怕,风在空荡荡的胡同里横冲直撞,早已不见炊烟袅袅,笑语喧哗。只有风烛残年的老人落寞在家,让你感叹岁月无情的变迁。看到我俩回来,公婆喜出望外,欢天喜地地迎上来。饭后闲聊,说起今年的粮食收成,公婆不约而同地都长长叹了一口气。
因为,今年夏天,雨水好像对中原大地格外慷慨,以致泛滥成灾,婆婆家的七亩玉米地减产严重,几乎绝收。看着屋檐下收获的一小堆籽粒干瘪的玉米,公公苦笑着说,就这产量,连玉米种子都没收回来。加上前期投入,一万块钱打了水漂。
在我心里,一万块就是两个月工资而已,但在他们心里,这是一季的收成。玉米绝收,损失惨重,令他们一直耿耿于怀,愁眉不展。我说不是有农业保险吗,公公说,这几年一直风调雨顺,就没有买保险的这个意识。再说,即使交了,赔付金额也是寥寥无几。
听他俩大倒苦水,爱人开始再次强力劝说他们把土地流转出去。种地累,不挣钱,抗风险能力差,两人年老体衰,都是我和爱人反对公婆种地的理由。
二人听后都没作声——在如今年富力强的儿子面前,父子角色易位,曾经强势精干的公公开始变得小心翼翼。但我也知道,种了一辈子地的他们是绝对不会听的。在一片尴尬的沉默中,此话题就此打住。
接着,婆婆转移了话题。说今年这样的极端天气,她种了几十年地,还是头一回经历。玉米种下去,先是大旱,一直没等来雨,只能熬夜排队浇水抗旱保苗。浇了两遍,终于看到幼苗破土而出,田里一片葱绿,很是喜人。刚松了一口气,玉米苗长到膝盖高时,又遭遇连日暴雨。地势低洼处的玉米地里一片汪洋,地块周围无沟无渠,排水不畅,阳光暴晒,连日高温,上蒸下煮,玉米苗很快就枯黄死去。他们眼睁睁看着,却无能为力,看着就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