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自:小花生网 (ID: xiaohuasheng99 )
作者:黄全愈
大家还记得黄全愈教授和他的儿子矿矿么?
黄全愈教授,是一位中美教育研究专家,现在美国迈阿密大学任教。他家儿子矿矿五岁时到美国生活,也成了他的研究对象。
他发现,不同的文化和教育理念,确实给儿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
他和矿矿的故事有很多,比如,矿矿在数学上一直早学多学,但上大学后却再也不想碰数学。
如今,他的儿子已成为世界知名律所最年轻的出庭律师与持股合伙人,平息了长达十年之久、额达10.8亿美元的证券纠纷(纽约法院有史以来最大的合同损害赔偿裁决之一),还被选为全美值得关注的亚裔领袖之一。
黄教授和儿子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合影
上周五,我们特别邀请黄教授这位“老朋友”做了一场直播访谈,作为一个
研究了几十年
中美教育对比的专家学者,有没有什么新的观点和发现。
他说,
最近两年,AI非常火爆,
不少人总担心未来孩子会没工作。但我想强调的是,
回归到教育,应该要帮孩子从小培养出几个底层能力,
让AI远远无法超越和替代。
难得遇到的“教育专家育儿经”,读一读,也许会带来不少启发 ...
黄全愈教授
最近两年,AI非常火爆,不少人总担心未来人类的很多工作会被AI代替。但我想强调的是什么呢?孩子应该培养出这几大元素,让AI远远无法超越。AI只是一种工具,而我们应该做的是把孩子培养成能完全掌控工具的人。
世界是巨大的,未来是无限的,人类对世界和未来的认知是有限的。所以孩子更要培养出一些底层的能力,这才能帮助他们在有限的人生里应对这种无限的变化。
美国的马斯克从斯坦福辍学,中国的马云据说第一次高考时数学只得了1分,想去酒店打工,人家又嫌他长得像外星人,没要他,第二次高考时数学19分,第三次才考上了很一般的杭州师范大学。
然而正是这“两匹马”,把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实体翻了个底朝天。
了解我的人应该知道,我一直在用参与观测的研究法去分析孩子的成长经历,也从总总结了不少培养学生的教育理念,下面我就和大家展开来说说。
研究能力
从小就得培养
大学本科毕业后,到高校或研究机构深造、做研究的学生,称为“研究生”,可谓是中国特色。
把这个定义译成英文,美国人全蒙圈:
为啥非得等大学毕业才能做研究?
其实,美国孩子早在学前、在幼儿园、甚至在托儿所就开始做研究——这些研究都源自孩子产生的好奇:“蚯蚓没有脚怎么行走?”“太阳为啥不掉下来?”
我儿子8岁,刚上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写“科研论文”了!
我还记得那时的场景,刚上二年级时,矿矿有一天放学回家和我说,要写一篇关于蓝鲸的“科研论文”......我当时觉得很好笑——一个8岁孩子,知道什么是研究吗?
那时的矿矿,刚能读稍厚一点儿的书,写出由几个长句子拼凑出来的文章。没想到,他真的从图书馆借来了十几本书,两周后捣鼓出一份关于蓝鲸的“论文”。
“其实,它根本不能称得上论文,不过是查找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整理了下来,蓝鲸长什么样、蓝鲸的特征,蓝鲸怎么吃东西……但正是这种碎片化、非常幼稚的研究,给孩子埋下了一颗自主研究问题的种子。”
换句话说,“研究”是假,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才是真正的目的。
后来到了小学阶段,这种研究会渐渐侧重收集材料;到了中学阶段,就需要孩子提出问题后,去证实或证伪某个假设,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七年级时,自然科学的老师就要求学生自选课题,进行研究。两个月后,参加科学研究成果展。
选择的课题范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唯一的要求是不能重复前人的研究。矿矿左思右想,想出了一个在教授爸爸看来异想天开的课题:测试小白鼠的决策能力。
为了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他还真的买来两只小白鼠,在笼子里装上不同的装置。整整两个月里,一放学就捣鼓实验,还有模有样地记录数据、绘制图表。
这一次,孩子的论文开始具备基本格式——有背景简介、提出假设观点、阐述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对信息做统计分析;最后还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校成果展上,和小白鼠报告一同展出来的研究论文,也都五花八门、脑洞大开,比如《音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食物的色彩与消费者的心理》《狗靠什么来决定和选择玩具》......
最后矿矿的那篇论文得了动物组的研究一等奖,现在想来也是一桩趣事。
孩子观察蚯蚓,图源网络
刚才说的是美国孩子的研究,其实,中国孩子也有这些“研究”和发问。只不过,不少家长和老师都觉得“研究生”阶段才需要做研究,把这些看似随心所欲的发问扼杀在摇篮了。
“科研”似乎深不可测,其实均发端于小小的
好奇心,它是第一块基石
。
好奇心哪里来?与生俱来,与孩子一同呱呱落地。当某些事物超出我们的认知,我们就想知道“为什么”?这就是“好奇心”。
教家长一个呵护孩子好奇心的法宝,那就是
KISS
。
KISS本来是“亲吻”的意思,在这里是
Keep It Simple, Stupid
首字母的缩写,KISS也就是“把高大上保持在简单、愚蠢的水平”,相当于“万丈高楼平地起”,是大智若愚……
“月亮为什么老是跟着人走?”“昨天的云都跑哪儿去啦?”如果你让孩子不断追问,你一定会狼狈不堪……所以千万不要在孩子问问题时表现得不耐烦,
每天回答孩子三个问题,相信孩子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孩子用放大镜看自然,图源网络
第二块基石,很渺小也很厚重,那就是
引导孩子的想象力
。
光有好奇心不够,还得把好奇心变成想象力。
比如,我们会很好奇“大变活人”的魔术表演到底是咋回事?然后,我们就会去想象和假设各种各样“大变活人”的方式方法。
想象力有多重要?
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美国有一位3岁小女孩的母亲,把孩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法庭。因为女儿认识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
这位母亲认为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鸡蛋之类的圆形东西,但自从幼儿园教她26个字母后,孩子就失去了这想象力的翅膀。
她要求幼儿园赔偿1000万美元,并最终胜诉
,据说她在辩护词中引用的“被圈养的天鹅的故事”,后来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法的依据。
因为陪审团被这位母亲在辩护中讲的一个故事打动了:
她说,我曾经到某个国家旅行,在公园里看到两只天鹅。
一只被减去了左边的翅膀,一只完好无损。
减去翅膀的被放养在比较大的水塘里,完好的那只被放养在比较小的水塘里。
当时啊,我非常不理解,请教那里的管理人员,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们说,这样做能防止天鹅逃跑。
剪去一边翅膀,翅膀的天鹅无法保持身体平衡,一起飞就掉下来;在小水塘里的没剪翅膀的天鹅,因为水塘太小,没有足够的起飞距离,只好老老实实待在水塘里。
这位妈妈说,当时我非常震惊,震惊于他们的聪明,可是我也感到非常悲哀,为那两只天鹅感到感到悲哀...
怎么培养想象力?先不说各种各样的故事法、玩具法,我们身边就有许多俯身可拾的方法。
比如,跟孩子一起观察云彩;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张树叶,一朵鲜花,一棵大树,一座山峰……只要家长KISS,都可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好奇心驱使你去追究为什么,想象力能产生很多研究的设想和假设。
孩子在户外观察,图源网络
第三块基石,
发现问题的能力
,这很沉重,也往往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中被忽略。
因为我们要搬它来填一个老师和家长给孩子挖的“坑”——很多人觉得孩子做研究,首先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陷阱严重反智,不讲逻辑,违背常识。
按照逻辑和常识,首先要发现问题,然后才是解决问题。孩子发现不了问题,“问题”从哪儿来?只能来自老师或家长。
有一年,南京某校办了两个“黄全愈素质教育实验班”,请我上第一课。教授怎么教小学一年级的课?
我的设计很特别:
从头到尾都是问题,没有答案。
为了营造轻松、自由的气氛,我告诉“倒背手、一条线”的孩子们:想咋坐就咋坐——坐地上也行。我搬张小椅子坐到孩子中间(现在很后悔,我该领头坐地上)。
我劈头就问:“‘衣服越晒越干,人越晒越湿’对不对?”
一次,幼儿园老师问:“为啥衣服越晒越干,但人越晒越湿?”
“老师骂我‘笨!’说是人晒就出汗,就湿了!我想,我不笨!从烤肉获得启示,很勇敢!今天,我要问很多问题!”
课后,记者们问:“课前,我们采访孩子,没人愿说话,为什么课堂那么活跃?您不觉得有点‘乱’吗?”
我说:
我要的就是这个“乱”,这个由问题引发的“乱”。
傍晚,校长和我正要走出校门,一个胖乎乎的女孩跑过来,拉着我的手,两眼充满疑惑:“黄教授,我想不通,为什么月亮老跟着我走?”
看着孩子执著的眼神,我“漏题”之心都有了!可惜,我也不知道答案!因为我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
用问题引发问题
……
从而激发孩子乐于、敢于、善于提出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牛顿的“万有引力”,是先发现问题还是先解决问题?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先发现问题还是先解决问题?连“问题”都没发现,怎么解决“问题”?
只要顺着第一、第二块基石走过来,您就在第三块基石这里等着“问题成堆”吧……
孩子们动手做实验,图源网络
为什么要从小做研究?为什么不能等到研究生阶段才做研究?道理很简单:
孩
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大好奇心越弱。
必须在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最活跃的阶段,鼓励孩子做研究,种下一颗良好的种子,就像在股票市场上,买了潜力股,等着来年的丰收。
如果研究能力的种子在发育阶段没有得到科学的护理,没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没有正常的生态环境,等到这颗发育不良的种子定型了才移植到研究生的生长环境,它怎么能长成参天栋梁?
如果我们像误了农时的农夫,不管怎么辛勤耕耘,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欠收,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研究生在大学里做实验,图源网络
因此,我想给大家提几个建议:
潜移默化培养
创造力
现在最流行的话题是人工智能将来可能会淘汰人类。其实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的科技创新永远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孩子不能用智慧来山寨他人,要用智慧来创造自己。
根据“国际评估组织”的调查,中国孩子的创造性排倒数第五。以为创造性是靠“教”出来的,是跌落倒数第五的陷阱之一。
我曾有一个叫达琳的在职学生,她是小学美术教师。某年,达琳到昆明做学术交流,她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天,她让学生用“快乐的节日”为主题作画。结果,她发现:孩子们画的圣诞树都一模一样。转身一看:墙上挂着一幅圣诞树的画。
孩子笔下的圣诞树,图源网络
达琳把画覆盖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结果,画技超群的孩子竟然无从下笔。
很多家长甩锅说:是老师没有“教”孩子的创造性。其实,家长也得背这个锅,因为
创造性根本就“教”不出来。违背了教育规律,越教孩子越没创造性。
简单地说,创造性不是技能。技能可以教,创造性不能教。
知识和技能可以从A传到B,再由B传到C。正像老师的智力不能传给学生一样,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无法从A传到B。
孩子在做手工,图源网络
创造性只能培养。
我来美国时,儿子刚三岁。听说,在国内上夜校学绘画。
一天,接家信。拆开,掉下一张国画:疏疏落落的竹叶,斜斜弯弯的竹杆……可惜,画面洒落了几滴墨汁,纸张裁切也不正规。
细读来信,画竟出自三岁儿子。我跟隔壁的教育系主任开了个小玩笑:“这是著名教授画的!”
我看他竟然没太怀疑,觉得玩笑开大了,连忙坦白是儿子画的。但人们反而以为我开玩笑。
这是一个荒唐但又发人深省的故事。
儿子确实拜在名师门下,艺术学院的教授一笔一划地教。可每次儿子画完画都问:“像不像?”
黄教授儿子小时候的画作
畅销书《The Element》,开篇有个故事:一小学老师给6岁的孩子们上绘画课。一女生用手遮盖着画纸,画了20多分钟。
老师忍不住问:“画什么?”
女孩头也不抬:“上帝!”
老师吃惊地:“可是没人知道上帝的模样啊!”
女孩:“等一会儿,大家就知道了!”
哦,原来女孩心目中的上帝不在黑板上。
美国孩子画完画只问画得“好不好”,不问画得“像不像”。前者,
是幻想世界里的形象思维
;后者,
更多的是逻辑思维
。
我们的训练模式则是,样板—>学生的眼睛—>学生的手,把样板“画”下来。
这个流程,用网络语说是“不走心”。没有“心”的参与,就是一个由眼睛到手的过程,一个类似“复印”的流程。
美术考试,图源网络
眼睛里的画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画。如果不能在心里“创造”出一幅自己的画,就只能重复他人。
我跟儿子说:若我画你,可以临摹相片。但我心里有一幅画:在我离开中国那天,正要钻进车里,但觉得脑后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回头看,只见朦胧的晨曦中,你睁着两只大眼睛看着我,眉宇间的神情与三岁孩子的“嘟嘟”脸很不协调……
画心中的画才有动人心魄的震撼力!
用智慧来重复他人,还是用智慧来创造自己?中间隔着的不是几根竹竿儿,几片竹叶;而是隔着女孩心中那个“上帝”……
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它就像种子一样,需要生长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家长就是那掬土壤、那滴雨水、那缕阳光……
一定要留出时间
让孩子玩
不贪玩比不好学更可怕,要玩转人生,就要从游戏开始。
在创新不被重视的家庭,偏偏是“玩”引发诸多矛盾。以为学习比玩耍重要,就是一口陷阱,掉进去还不知井盖在哪儿!
为什么“玩”的“程序”被天然地写进了孩子的发育基因?
美国心理学家Harlow,用猴子做了很多实验。他曾发现:一组由“绒布妈妈”养育的猴子长大后,回到正常的猴群中,抑郁和自闭,不能跟其他猴子玩耍。所有公猴都不愿寻偶和交配。
经过努力,20只母猴受孕产下幼猴。但其中4只杀死孩子,8只常暴打孩子,7只剪断脐带后不再理睬孩子,只有1只迟钝地给孩子喂奶。
正在进行实验的Harlow
有吃有喝,有“母”爱,问题出在哪里?Harlow觉得可能与“运动”有关。
于是,他改造原来不会摇晃的“绒布妈妈”变为可摇摆后,又放一批婴猴进去实验,而且每天让婴猴和真猴子玩半小时。这样哺育,猴子成年后基本正常。
结论:除了母爱,运动和玩耍至关重要。
孩子没有足够的运动和玩耍,脑子控制协调运动的系统,及相关的情感发育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