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IE别的
VICE是全球最大的青年文化媒体公司。这里有身临现场的体验报道、被忽略的群体、刺激你思考的不同角度、令人不适但真实的社会观察、以及题材多样的纪录片和在线视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德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  4 天前  
参考消息  ·  俄方警告:将启动应急计划 ·  4 天前  
参考消息  ·  突发!新西兰一军舰起火 ·  1 周前  
参考消息  ·  古特雷斯:“完全不可接受”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BIE别的

既然 “爱无能” 不是一种病,我们又为什么依然需要治疗它?

BIE别的  · 公众号  · 国际  · 2017-06-10 15:10

正文

既然 “爱无能” 不是一种病,我们又为什么依然需要治疗它?

老欢

哎,诸位,听我一句劝,千千万万别给朋友做情感导师。

爱情的事情谁掺和进去谁就是王八蛋,怎么说都不对,说什么都不听,该分手分手该复合复合,分手的时候你就是罪魁祸首,复合的时候你则是人民的敌人。坏消息你总是第一个知道的,等这俩人好了呢,你绝对是全世界最后一个被蒙在鼓里的人。

我处了快十年的好朋友,也是让我有上述深刻体验的小路同学,上月月底,逃婚了。

当我看到手机显示出她的来电,那种熟悉的恐惧又笼罩上心头,接起来,就得先听她 “哇哇” 哭五分钟,然后还没等我开口,就听到她丧之又丧地跟了一句:“我觉得我真的是得爱无能了。”

朋友们,敲黑板了,最考验一个朋友圈伪情感导师的时刻到了:听她说出这个新词的时候,你需要清醒地意识到,在共同度过的漫长岁月里,她还用 “亲密关系障碍”、“抑郁”、“缺乏安全感” 等词汇来形容过同样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她身上的痼疾 ——“以自我为中心”、“不愿负责任”、“害怕承诺”。但是你必须要与时俱进,用新的概念框架去解读她说的老套故事,于是我使劲儿摁了手机的 home 键,点开网页搜索  “爱无能”。

心碎女孩去年夏天才给大家 科普过什么是爱无能,今天点开看依然适用:

去年拿来鉴定爱无能的小测试到今天依然能戳中小路的状况

不过看完这张图我都有点信了,难道这回小路真的病了?

我选择向真正的情感心理导师 Steve Shi 求助,他师从知名华裔社工和心理学教授曾家达博士,一直在提供专业的情感和心理建设方面的建议。如果真到了求医问药这步,我这个蒙古大夫还是别瞎指挥了。

VICE:我在网络上看到有人将“爱无能”划分为一种情感疾病。情感疾病这个分类科学吗?它和心理疾病的关系或者说区别是?

SteveShi:我想说首先爱无能不是一个疾病,美国心理学会 APA 诊断手册里面,其实没有爱无能这个概念的存在。

心理问题或者心理障碍大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我们称作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的产生可能就是开始满足特定一些临床诊断的标准,像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类似这样一些的状况。

但是还有一类问题,我们在专业上把它认定为发展型问题,这样类型的问题多半是关于人际或者亲密关系的问题,职场的问题、个人成长的问题,自信自卑这种问题。这样的一些问题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的障碍,或者需要克服的一些挑战。所以说其实所谓 “爱无能”,我不会把它归结在临床心理疾病的领域,而更多地会把它归为发展类的问题,所以在专业上它其实不属于精神疾病,不属于心理疾病这个范畴的。

英格玛·伯格曼还拍了部讲爱无能的电影叫《野草莓》

既然它压根不是一个病,那为什么我身边会有人非得跟周围人强调自己得了这个病?

我觉得人都会有一种倾向 —— 用一些标签去简化一些事情,用一种很快速的方式去给一些复杂的事情下判断。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安全感,我们生活中经常会说安全感这个东西,很多人会说在我的感情里我缺乏安全感。

但实际上安全感也好,爱无能也好,这样的标签看似在描述一些东西,实际上我认为它反而阻止了人们去真正地了解事情的真相是什么。所以说现在像 “安全感”、“爱无能” 这样的词,的确有被滥用,这种滥用我觉得是一种精神懒惰的表现,就是我对这个问题我不想深入的了解,我只想得到我能理解的一个结论。

我觉得真的要理解 “爱无能” 的话,首先就得从能力缺失的角度去理解,就是指出我们不具备建立或维护亲密关系的能力,这些能力的缺失导致我们在遇到很多挑战的和障碍的时候,没有办法克服,所以会感到自己好像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感觉。

那么为什么好像 “爱无能” 很普遍,这么多人都缺失这个能力啊?

因为爱情这个游戏从小到大都没有人教过你怎么玩。尤其在中国,你看我们从小到大老师和家长对于恋爱或者说亲密关系都是禁止的态度。像我是85年生人,我们这一代小时候是是绝对禁止去谈论性和爱的。所以你想我们生下来不懂得在亲密关系上相处,我们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模仿,以及不断地尝试我们才能够知道如何去处理亲密关系,但是又被放在这样爱情亲密关系被忽视,甚至被污名化一个环境长大的人,当然会爱无能了,你都不知道爱是什么。

这个标签的出现,至少意味着这个问题会被关注到了。

我的朋友圈情感导师生平告诉我,在爱无能这件事上男女都一样,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所以是不是应该不要给自己找个 “病因” 就完了,应该尝试去培养这种 “爱” 的能力?

对,很多人会把对自己的探索就止步于 “我是爱无能” 这样一个诊断上面,到了这一步 TA 不会往后想更多的问题,但实际上刚才我说的爱无能这个标签就反映出精神懒惰,因为你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思考,去尝试、去学习、去交流、去改变。

“爱无能” 的成因是不一样的吗?这个要怎么帮 TA 们分析和判断呢?

有两个成因,第一个就是我刚刚和你提的,在这种类似生活技能的教育方面没有人教。这个是绝对可以改变的,通过学习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各种课程,包括自己阅读,慢慢就可以提升起来。

另一个就是要回溯自己的成长经历,然后这种往往最后会发现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比如你小时候很常见的一种状况,父母长期冲突吵架,那么你可能对于任何形式的冲突都会非常恐惧,但是又因为你不敢去触碰这个部位,当你在自己跟伴侣相处的过程当中一旦产生冲突部分的时候,你就会极力回避这种冲突的感觉。可问题就在于你不可以这样做,因为当你这么做的时候,其实就在回避关系本身。

如果是来自原生家庭的话,那它的这个影响会不会更难消除?

不一定。

基本上,因为童年经历导致情感有障碍的人,都是在成年之后才有机会去寻求外力的帮助。 我经手的一部分案例,你跟对方做了三四次的谈话之后 TA 的变化会很快,因为有些人 TA 只是困在曾经的某一种情绪或者某一种体验当中出不来了,只是 TA 没有意识到。很多时候我做的只是帮 TA 意识到,带着 TA 去尝试去重新体验当时的感受。

然后这个时候我来访者 TA 就会发现,其实当时面对这个场景的 “我”,已经长大了,不再是无力的小孩子,是一个成年人了。这样,TA 们就可能当用下成年成熟的自我去取代当时那个幼稚的自我,去承载曾经的那些回忆,是这样一个替换的过程。

对于有些来访者,这种本来过不去的坎你会发现一下就过去了。所以我不认为这比技能培养要难,因为技能的培养其实也是需要经过很多的试错的。

听起来 “爱无能” 这个标签其实更像是 TA 们之前竖在内心的一堵 “高墙”。

我自己也经历过 “爱无能” 的过程。最开始的时候我为自己的 “爱无能” 感到愧疚和自责,但后来我意识到,如果没有这堵内心的 “高墙” 来帮我去拦截外界的那种负面因素,我可能压根没办法在过去的那种家庭环境里平安长大。所以后来我接受了它,它其实原本就是我的一部分。我对待它的形式,就是我对待我自己的形式。

亲密关系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我导师讲过一句话:亲密关系到最后,是关于自己的。就是因为在亲密关系里面,你看上去是两个人交往,但实际上到了最后你会发现最本质的东西,还是在于你自己。

人和人之间会有社交距离,很多东西是可以隐藏起来的。但是到了亲密关系里面,你是没有办法隐藏任何东西,你和对方足够亲密,你这个人会一览无余的完全暴露在你的伴侣面前。到这一步,影响关系状态的就是你对自己的自我价值的认知了。在亲密关系里面折射出的,其实是我们如何对待我们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