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命科学产业观察
聊聊生命科学产业那些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白宫:特朗普有信心本周完成谈判 ·  昨天  
参考消息  ·  “俄可能放弃被冻结资产”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霍启刚,当选新职务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台媒:王大陆还能回大陆吗? ·  3 天前  
参考消息  ·  爆料:美国拒绝共提涉俄草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命科学产业观察

国产基础培养基厂家,别老想着打价格战!

生命科学产业观察  · 公众号  ·  · 2024-09-01 20:38

正文

有观点,有态度
这是生命科学产业观察公众号的第 1114-2 期文章
来源:胖胖细胞笔记


转眼又是开学季,按实验流程来说第四季度第一卷必然是培养基。毕竟,无论是生物医药药领域或在科研高校,培养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是许多研究实验的第一步。但在很多实验室,胖胖在客户冰箱里看到的 培养基都为进口品牌(或者国外品牌的国产化),反而其他的检测产品却有很多国产品牌。 可见,尽管培养基的需求量巨大,但国产培养基在市场上的推广却面临着一些挑战。这是为什么呢?



一、看外,品牌溢价的真实逻辑是权重比之后的信任


表现:客户端许多客户仍然倾向于使用进口品牌的培养基,再不济也是其国产化产品。

很多国产品牌认为:客户习惯购买国外品牌的产品是因为其强势营销导致的,是他们的品牌溢价的结果,是“错误习惯”的延续, 其实不然,很多科研实验室其实也很会算账: 培养基的质量对于后续实验极为重要,细胞培养基是基石型(性)产品:

a .时效性输不起 如果替换培养基导致是细胞养不出来,所有项目都需要往后推迟;

b. 错误成本过高 如果培养基选择不对,导致了错误的结果,在推导查错时,如果不幸是第一步错了,那么后续花费的庞大开销都打了水漂。


因此,国产品牌基础培养基虽有价格优势,但由于客户对其质量的担忧,并且整个实验流程中基础培养基占比不是特多,使得价格因素在选择培养基时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 加之一些知名进 口品牌拥有较长的历史和良好的声誉,客户对其质量更有信心

并且,一 些进口品牌也进行了国产化,价格已经不是以前的几百块,而是也变成了四五十了,对标我们其他的国产品牌的二十多,甚至十几块,看起来有倍数差距,实际绝对值并不大。 因此,他们还是会选择进口产品或者其国产化产品。


二、对内,配方并不是唯一的杀手锏,原料供应体系和产品验证才是。


承上,既然有价格差,客户不买的原因我们也找到了一个(另外一个营销的在后面聊)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改变他们的习惯呢?其实还是在上马项目时的盲目导致的。

a.很多的公司在寻找项目时,发现只有国产培养基可以卷,因为这个配方是公开的,(可以看到很多的国产公司是没有去上马CHO、293、Vero等无血清培养基)

b.公司盲目以为按配方寻找供应商,并以价低者得的方式购买原料,并不加以验证,最后生产的培养基,如何能保证产品一定是OK的。

其实很多研发公司都知道,对于培养基而言,配方、原料供应商、水、加料顺序等缺一不可,凭啥你只有配方就能保证生产的产品就能符合需要。从目前很多的类器官公司的培养基为什么各家都号称有,但是没有拿到公认的好产品就可窥见一斑(细胞因子、小分子等验证没有做)。基础培养基虽然相对简单一点,但是有一些重要的原料盐还是很重要的。

c.不做广泛细胞培养验证

很多原料供应商不做验证,可以说是不少基础培养基公司没有意识,或者觉得科研市场没必要(你看哪家国内做疫苗或者抗体药的培养公司不做原料供应验证的)

另外很多的品牌的培养基验证的时候使用一些知名品牌血清,而现在的血清是鱼龙混杂(那是另外的故事),如果有自己的培养基和联合的血清可能是一个更好的事儿。

三、渠道难 低价不直销导致的优势不在



产品和客户的逻辑我们都分析了,最后就是渠道,因为基础培养基的货值较低,而很多的国产品牌都是采用代理制,加上竞品国产化培养基价格上限已经封死。

如果同等利润率,当然搬售单价高的产品,如果提高利润率,代理商会发现推广太难,毕竟竞品价格就在50块。除非有验证的数据支持,代理商和客户才敢替换进口品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