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松蔚
湖畔贩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东北人的第二故乡,已经不是三亚了 ·  昨天  
广西市场监管  ·  一周市局动态(下) ·  2 天前  
广西市场监管  ·  一周市局动态(下)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松蔚

平安夜,祝福你

李松蔚  · 公众号  ·  · 2018-12-24 21:40

正文

今天过节,就不认真写了。

聊一聊新版微信的这句话。

首次运行这个版本的微信,有一段开屏动画,蓝天下的一朵小花,很清新。旁边的配文是:「因你看见,所以存在」。你点击【发现】按钮,会在菜单中看到【看一看】的选项。点进去,里面是朋友们认为好看的文章。

文章的右下角,以前是【赞】,现在改成了【好看】。你点一下,这篇文章就出现在朋友的【看一看】里。你觉得好看,文章就有更多人看。

这里藏着一个有趣的逻辑。

你的目光,构成了这篇文章的传播链。越多人觉得好看,它就越好看。反过来说,如果没人觉得它好看,这篇文章就会被迅速埋没。没有人看见它,某种意义上,它就约等于不存在了。

因你看见,所以存在。——反之则相反。

这是一个很残酷,又很真实的道理。

我经常拿板凳举例,说明这个道理。

一块木板,四条腿。设想某个人第一次见到它,何以知道这是一张「板凳」呢?——最常见的理由是,他看到有人坐在上面,所以这是一个用来坐的器物。坐在上面的人,用自己的见识,定义了这块木头成为「凳子」的关键属性。

假如有人在上面摆了一堆东西呢?那么同样的一块木板,四条腿,就可以被看成一张桌子或台子。你看到它是这样,你就不太可能一屁股坐上去。相反,你倒是很自然地摆上了你的东西。别人看到了,也都效仿把东西摆上来……

这就成了一张如假包换的桌子。

如果这个「桌子」有一天具有了意识,它相信自己天然就是一张桌子,「我本来就是桌子呀」,天生是用来放东西的。假如有一个冒失鬼不由分说坐到它身上,它说不定还委屈:「我是一张桌子呀,他怎么能把我当凳子坐呢……」

你去宜家,或者任何一个家具城,会看到大小、高低各自不同的许多器具。通过标签或者服务员的解说,你会知道每样东西「应该」存在于哪个屋的什么位置,发挥怎样的功能。这就是前人用他们的目光,为它们设立的定义。

而你也可以打破这样的定义。

桌凳是如此,人也一样。

有很多人,已经当了很多年桌子。你也认为它是桌子,只不过是因为别人用对待桌子的方式对它。而别人那样对它,也只是因为他们相信它是桌子。

有没有可能——前提是,它作为桌子已经不太好用了——他其实是一张凳子呢?你知道,它可以是任何东西。只要你愿意,你的目光可以把它变成凳子,也可以变成一个架子,一张床,甚至可以变成一本书,一幅画,一架鼓。

你是观察者,你也是塑造者。

想通了这一点,人生就会多出无数可能。

今天是平安夜。微信里看到很多说法,说平安夜是洋人的节日,不应该过洋节。

说到洋节,我就想起了杨洁导演……

(对不起说顺嘴了。但你为什么笑呢?因为你把这句话变成了一个梗。——没错,是你让它变成一个梗的。单看这句话本身,并没有任何幽默的元素,一切幽默都来自于你在六学方面的知识素养和丰富联想。你赋予了它幽默。)

感到莫名其妙的人,请忽略这句话。

说回平安夜。

何必较真呢?平安夜不是中国的节日,但过着过着,也就是了。不但是节日,我们还有原创的习俗:送苹果。来源无法考证了,但这种叫「平安果」的特殊水果,连带着它背后的祝福,显然只存在于今天,存在于赠予者与接收者的眼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