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四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近期众多中外媒体纷纷报道在“一带一路”沿线上有所建树的中国企业,而伊利集团凭借其国际化布局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近日,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在给集团两位海外员工回复信件时,不仅对青年人投身“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期望,而且还首次提出了“全球智慧链”战略构想。
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
在给海外员工的回信中,潘刚写到,“伊利这些年来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青年员工这支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正是因为你们,伊利一直如青年般进取前行。”他鼓励伊利的青年员工“胸怀大志,勇于担当”。他将“担当”解读成几个维度:“做好手头的每份工作、每项任务,是担当;提高业务水平,向上攀登职业阶梯,是担当;将实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打造中国实业企业的未来立为自己的奋斗理想,更是担当。”
在谈到企业走出去话题时,潘刚认为,机遇和挑战总是牵手而来的,企业不能因此就停步不前,而应“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如何因势而谋?“坚持创新”、“坚持全球化”是潘刚给出的解题的思路。“不创新,无未来。“潘刚指出,伊利集团保持成功的法宝,就是持续的创新。而随着国家间经济往来、文化交流需求的不断提高,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正是因为把握了这个大势,近年来,从海外设厂到全球产业链搭建,伊利才在全球化的道路上不断迈步、越走越宽。
潘刚在回信中还特别提出了“全球智慧链”的构想。他解释说,“伊利的全球战略,不仅整合全球的优质自然资源,还通过整合全球的标准、人才、智力等资源,建立‘全球智慧链’。”
在潘刚看来,伊利的全球智慧链,是通过大数据以及智能制造的应用,整合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的智慧和标准,用数字化的手段和国际化的标准重构全球分工,整合包括奶源、研发、生产、物流和终端零售在内的全球产业链,打通上下游产业,跨越不同国家和地区,实现对全球最优的资源与智慧的集聚与整合。
事实上,潘刚的“全球智慧链”战略构想,已经初见端倪。
2014年2月,伊利联手欧洲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学府——瓦赫宁根大学,与欧洲“食品谷”15000多名研发人员一起,共同打造一个研发实体——伊利欧洲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是中国乳业目前为止规格最高的海外研发中心。这是中国乳业与海外研发机构达成的最为重要的战略合作之一。
2014年8月,伊利集团与SGS(瑞士通用公证行)、LRQA(英国劳氏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和 Intertek(英国天祥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升级伊利全球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打造了全球一流的质量管理标准。
2014年11月,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揭牌。该项目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基地,覆盖科研、生产、深加工、包装等多个领域,总体投资额高达30亿人民币,创造了中新两国投资规模的新纪录。
2015年9月,伊利主导实施了“中美食品智慧谷”,该项目集聚整合了众多全美顶尖的常青藤联盟名校、全球综合排名前十的大学及在农业、管理、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全球排名第一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机构。上述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和机构与伊利在“营养健康、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农业科技、畜牧兽医、生态环保、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展开全方位立体式合作,形成中美乃至全球在农业食品方面“集聚院校机构最多实力最强、涉及领域最广最前沿、模式最独创机制最灵活、影响最深远受益面最大”的高端、超前智慧集群。
业界评价指出,作为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乳企之一,伊利的全球化布局始终聚焦产业链上最核心的资源上,比如在欧洲建设研发中心,集聚了全球食品营养领域的智慧资源;在大洋洲打造全球最大的乳业一体化基地,整合了全球最优的奶源资源;与三大国际质量认证巨头进行战略合作,持续升级全球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而在整合全球资源的同时,伊利也在不断输出中国的标准、中国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为全球乳业发展做出了独特的中国贡献。在“ 全球智慧链”的构想指引下,伊利未来将能够更好地吸纳全球的技术和智慧,从而迅速地站上“巨人的肩膀”,并结合伊利对中国本土需求的洞察,保证企业始终能够抓住发展的机遇,向着最具增长力的方向前进,让中国乳业在世界版图上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同时,专家也指出,此次潘刚提出的“全球智慧链”战略构想,将伊利在“一带一路”沿线上的建设实践总结为“伊利模式”,为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样板。
亲爱的闫序东:
你好!我非常高兴能够看到你在集团未来发展方面提出的一系列认识和思考,正是由于包括你在内的全体员工的努力,才让伊利集团取得了目前的成绩,拥有了国家、业内同行和媒体界的诸多认可,所以,我也代表集团,向你和全体员工表达诚挚的感谢。
你的来信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怎么创新发展。我注意到,逆全球化思潮为全球经济发展增添了风险和变数,也为我们集团走向全球的战略布局平添了一定困难。但是,机遇与挑战正是共生共存的,作为一家优秀的企业,从来不能寄希望于外界环境的风平浪静,而是要做到因势而谋,顺势而为。
那么,我们的机遇在哪里?往大里说,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搭建一个崭新的平台。这是国家为逆全球化开出的一剂良方,作为企业,我们要顺应国家战略,积极地掌握转型升级的主动权。往小里说,你和你的同事们正在从事的研发工作,就是我们突破逆全球化的一件法宝。伊利的全球战略,不仅整合全球的优质自然资源,还通过整合全球的标准、人才、智力等资源,建立“全球智慧链”。正是因为吸纳当地的技术和智慧,让这些研发、体系化等方面的经验帮助我们迅速站上“巨人的肩膀”,然后再结合我们对中国本土需求的洞察,保证企业始终能够向着最具增长力的方向发展。
我常常说“不创新,无未来”,伊利集团保持成功的法宝,就是持续的创新。这种创新是全方位的,既要有产品的创新,也要有发展模式的创新。所以,无论是产品的更新换代、产业链的建设维护,还是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集团都始终围绕“创新”这一中心展开,事实证明,这也是我们保持自身活力,并一再取得重大成绩的原因。
唐代刘禹锡曾有言: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创新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更应该是一种态度、一种基因。我希望每一个伊利人,都能把创新意识根植于内心,浸润到血液,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用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请相信,时与势都在我们这边。
最后,请代我再次转达对欧洲研发中心所有同事的感谢,祝你们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潘刚
2017年5月
亲爱的胡慧:
你好!
收到你从南半球大洋洲基地的来信,我非常高兴:一方面,我们的大洋洲生产基地发展如火如荼,这是与伊利员工们的齐心协力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你在那边适应得很好,结交了很多当地的朋友,这说明我们伊利的青年员工身体力行“融合”二字,而这是伊利要成功走出去所必须坚守的基础。
我一直对青年寄予厚望。伊利这些年来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青年员工这支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正是因为你们,伊利一直如青年般进取前行。我为有这样的青年员工队伍而感到骄傲!
然而,适应和融合新的工作环境,只是发展的基础,青年应有更远大的抱负。在开创伊利集团美好未来的征程上,青年员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想借此机会,给跟你一样的青年员工提几点建议和希望:
一是要善于积累,不断学习。虽然比起祖辈父辈,你们这一代人接受了更加优良的学校教育,但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反映到实业领域,生产技术和产品标准都在不断革新。另外,伊利推行“全球织网”,走出去时面临的都是陌生的环境。这些新情况都需要用学习来应对。作为伊利最新鲜的血液,你们不断的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优化自己的知识构架,将是伊利集团立足乳业前沿领域的基石所在。
二是要不拘一格,敢于创新。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伊利集团现在已经站在了一个面向全球的高平台上,面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能不能实现新的跨越,关键就在于改革创新。青年人,尤其是80后、90后,喜欢新事物,不乏奋发进取精神和创造活力。若在开拓海外基地得过程中发挥创新热情和创造潜能的优势,将为公司实现新的跨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是要胸怀大志,勇于担当。习近平主席在今年的五四谈及青年人时说:“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也属于青年。”同样,中国实业经济的责任也在于青年。因此,青年人在规划自己的人生时,应该跳出个人的狭隘圈子,要敢于树立远大的目标,同时也要踏踏实实做好当前手中的事。再说“担当”二字,这是有不同维度的,古人说修身、治国、平天下。做好手头的每份工作每项任务,是担当;提高业务水平向上攀登职业阶梯,是担当;将实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打造中国实体企业的未来立为自己的奋斗理想,更是担当。
世界很辽阔,青春很宝贵。希望你们立足于大局,看得见大势,随时不忘学习、创新、担当,与伊利集团共同成长,不负大时代。
潘刚
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