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厚积薄发、后来居上,
综合成绩年级第一;
她锲而不舍、屡败屡战,
荣获竞赛国家级奖项;
她多才多艺、助人为乐,
热爱生活口碑甚佳。
这位在大学生活中,
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突破的女生,
名叫任文娟
,
是机械工程学院2020级的本科生。
来自新疆县城的任文娟,
坚信“知识改变命运”。
一路走来,她脚踏实地,锐意进取,
一步一步凭实力开拓着自己的世界,
在川大的平台上,
她看到了无限可能的自己,
也看到了更加宽广的未来。
大三学年,任文娟取得了专业第一的好成绩。她很开心:“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和良好的学习方法,看到自己的明显进步,这种感觉很幸福!”
大四学年,任文娟凭借各方面突出的表现,成功保研到川大机械工程学院。她说:“和过去的自己比,只要在坚持,总会进步的,成长就像一个上升的函数。
回忆起过去,任文娟说自己在刚进入大学时,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第一次期中考试,我就遭遇了‘滑铁卢’,微积分、英语成绩都不理想。”这让要强的她感到沮丧和迷茫。
怎么办?任文娟没有放弃,她选择不断摸索新的学习方法,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
大一学年结束,任文娟的综合成绩排名在年级第17名,“已经比刚开学的时候进步了,但感觉还可以更好,所以要继续加油!”
任文娟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天赋异禀,但是她愿意满怀热情不断前进。“我的初中和高中都是这么过来的,开局都不算太好,但慢慢地我会适应、调整、努力、坚持,最后都会比之前的自己进步很多,这些经历也给了我面对未知的勇气和信心。”
关于大学期间该怎么“有效”努力?任文娟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小妙招。
清晰的规划能够使我们有条不紊地前进,避免陷入内耗,可以在每个学期开始列出希望达到的目标。如果遇到困难及时调整好心态,要勇于向外界寻求帮助。身边的老师、同学、学校的各种平台,只要你有问题,主动一点,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及时的复盘总结,是自我提升的好方法。比如:期末成绩出来后,反思成绩是否理想,当下的学习方式还需要怎么改进?比赛结束后,总结学习到的收获同时把不足记录下来,在之后的实践中扬长避短。在科研训练中,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从中总结并发现问题。
要拥有“我能行”的自信,大胆尝试新鲜事物。
大学生活应当是丰富多彩的,个人的成长应当是多方位的。勇于抓住机会,锻炼自己,总会从中获得成长。
除了专业学习,科研竞赛也是任文娟在大学里给自己划定的一个成长途径。
“参加竞赛可以将专业知识运用起来,并且以赛促学,这是提升自己综合能力的很好路径。”大一的暑假,任文娟便一头扎进了竞赛的学习与筹备中。
但是任文娟的竞赛之旅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前方迎接她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即便如此,她仍不气馁,终于“守得花开见月明”取得了属于她的国奖。
工程能力训练大赛是任文娟大学期间的参加的第一个比赛。
即便从大一暑假就开始未雨绸缪,但对于刚上大二,理论知识还不成熟的任文娟而言,与比赛息息相关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专业课她还未曾涉猎,这使她一头雾水。
面对知识盲区,任文娟毅然决然选择硬着头皮自学。从毫无头绪到“摸着石头过河”,任文娟秉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态度,在假期与小组成员一起查找资料、观看课程视频,并参考以往参赛队伍设计的小车模型不断优化,终于设计出了自己团队的第一辆小车!
但是,由于种种问题,尽管任文娟和小组成员通宵达旦调试组装小车,比赛还是遗憾收尾。对此,任文娟心有不甘,于是,她在第二年又参加了这个比赛!
这一次,任文娟汲取上次失败经验,终于让小车顺利地跑起来了。但是,在激烈的竞赛场上,她的小车并没有突出优势,于是与省赛失之交臂。
这两次比赛的失败经历给任文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没成功,但真的学到了很多,失败了没关系,大不了再来一次嘛”。
就这样一次次在失败后成长,任文娟之后又参加了“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这一次她获得了省奖。前进永不止步,经过潜心备赛,功夫不负有心人,任文娟终于在2023年取到了国家级特等奖的好成绩。
任文娟的朋友圈封面上,写着这样一行字——万事尽心尽力,而后顺其自然。
任文娟对此身体力行。她总会主动向导师和师兄师姐们学习,做好平日里的实验记录,认真对待每一次的组会汇报。经过一年的科研训练,任文娟主持了一项国家级优秀结题大创项目,以共同一作的身份产出两篇SCI论文。
“不断迈出舒适圈,用心做好每件事,点点滴滴的进步就是人生的成长!”任文娟说。
大学期间,任文娟参加了多项志愿活动。在她眼里,不管是担任核酸检测志愿者,还是组织参与义卖助残、敬老表演等志愿活动,都是回馈社会和感恩他人的机会。
参加“五彩石”志愿团,和小朋友结对写信,帮他们批改作文,任文娟乐在其中。组织“义卖助残”活动,与残疾人士一起制作手工皂、手工花,任文娟全情投入。
“义卖助残”活动后的一幕让任文娟记忆犹新:“一位阿姨很开心地和我分享她用义卖的钱给自己买了新鞋子、雪糕,看着他们笑,我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