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日报
知上海,观天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自贡网  ·  荣县无人机立功啦! ·  16 小时前  
自贡网  ·  2.8亿“大项目”!涉及62.4万人次—— ·  3 天前  
自贡网  ·  荣县:暖心举措助力农民工返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日报

上海新春第一会:一场以企业为“主体”的政府自我革命

解放日报  · 公众号  ·  · 2025-02-05 21:40

正文

上海“新春第一会”如期而至。
按照多年来的惯例,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上海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并发布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强调,上海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对优化营商环境的认识,准确把握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实践要求,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不断提高政策服务的整体性、清晰性、便利性,一以贯之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新进展,助力企业在沪实现更好发展。
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是优化营商环境的要义。从“1.0”到“8.0”,本身就为企业提供了一种稳定的预期。
同时,从“1.0”到“8.0”,本身也意味着持续进阶、持续深化,特别是针对不同发展环境和市场形势的动态优化。对上海来说,新春第一会,绝不只有符号意义。
2025年,全球不确定性显著加剧。上海经济总量也进入“5万亿元以上新阶段”,面临更大的增长压力。当下,这座城市亟需为市场主体和投资者提供更多、更有力的确定性,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信心。
过去7年,七版行动方案共推出了1101项任务举措,搭建起了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助推上海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在这么许多“加法”“减法”的基础上, 今年的行动方案,首次将“提升企业感受”写入标题,意味着发力方向从“搭框架”“推政策”更多转向“促落地”,意在以更具穿透力、触达力的改革,提升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这指向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一个根本性的裉节难题——企业感受和政府政策之间存在“温差”。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即使政府推出多项政策举措努力尝试解决,企业的感受度仍然平平。原因在于,政策制定者在设计供给政策服务的过程中,往往习惯于从管理者的视角出发,并未很好地将经营主体真正视为“主体”。
因此,8.0版行动方案在文件起草阶段就进行了大量企业需求调研,将需求清单研究改进为58条任务举措。每一项任务举措的背后,都是企业遇到的一类难题。
比如针对政策看不懂、不会用,行动方案提出,新出台的惠企政策文本力求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直奔主题;又比如对企业重复查、多头查,上海将全面推行涉企检查“检查码”,无码不检查、检查必亮码、查后可评价。
过往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也对这些“老大难”问题提出过解决方案,但8.0版给出的这些手势显然颗粒度更细、可操作性更强,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上。
看似切口更小,体现的改革决心反而更大。因为这折射出认识的更新—— 不是“政府能做什么”,而是“企业需要什么”;不是“政府不想做什么”,而是“企业不欢迎什么”。
也正如陈吉宁在“新春第一会”上强调的,“政策措施的制定要直奔主题、通俗易懂,多听取企业意见,多问企业是否看懂、好不好用”,同时,也要 “围绕助企增利,进一步改进企业服务”。
归根结底, 上海现阶段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本质是一场以企业为“主体”的政府自我革命。 改革的胜负手在于,能否真正让企业从“接受者”变为“评判者”,从而让“用户思维”穿透最后一米。因此,无论是优化政策供给、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还是改进企业服务,一切行动,都要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一条准绳,确保“有形的手”不缺位的同时,也不错位、不越位。
这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优化营商环境底层逻辑的认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目标方向,共通的是通过改革最大程度减去不必要的干预、打破不应有的壁垒、消除不应存在的模糊地带,将一个公正、稳定、透明、高效的环境交还给市场主体。
回看上海这些年优化营商环境的行动,最早是以做“加法”为主,通过新的制度、政策供给创造向市场主体提供服务。近两年更多的则是“减法”,致力于事项精简和流程优化。到了“8.0”时代, 面向更实际的改革目标和市场需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转向“减法”和“乘法”并重 ——根据需求,有的放矢地做那些有倍增效应的事情,比如开发AI工具,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赋能;比如提供海外法律维权援助机制帮助企业“走出去”。同时继续适当地做些“减法”,比如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去“中介化”、去“专家评审”;比如对高信用企业“无事不扰”。
触及本质的改革要求、刀刃向内的改革模式,无疑有很大难度,也会带来阵痛。但蛇年开局,改革的信号已经极为强烈,改革的需求也已经极为迫切,全市上下都要尽早下定决心、转变思想、执行到位、形成合力。
2025年,上海毋庸置疑需要更好的、更接近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也需要它带来的强大吸引力和竞争力。

上海连续8年在“新春第一会”上

吹响优化营商环境号角

媒体观察员看到了什么


乙巳蛇年首个工作日,上海“新春第一会”如期召开,备受市场瞩目的《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也正式亮相。这已经是上海连续第8年在新春开篇,即吹响优化营商环境的号角。

观察上海这些年在营商环境上的久久为功,有许多视角。这其中媒体观察,是上海建设高质量营商环境过程中独特的一扇窗口。

去年5月21日,上海特地启动了营商环境“媒体观察员”共建机制,以便更好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作用。首批“媒体观察员”由来自驻沪央媒、市级媒体和16个区级媒体的一线记者组成,共约50人。
9个月时间,“媒体观察员”既是政策的“宣讲员”,全方位宣传解读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减少企业感受的温差,更是企业诉求的“采集员”,营商优化的“助力员”。
去年,一家包子店在市区办理店招的过程中,因为审批“网来网去”,导致受制于客观条件所设计出的店招方案迟迟得不到通过,影响了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观察员报道后,属地街道立即拿出改进措施,并且找到改善工作中的问题的方案,那就是要“与经营者面对面交流”;新《公司法》实施后,一些区的政务服务中心业务量暴增,企业办事遭遇“线上约不到号、线下抢不到号”的窘境。又是在媒体观察员报道后,相关区立即改进,压缩工作人员的休息时间,将受理量翻倍,“开足马力服务企业”……
利用媒体的触角,广泛地在中小企业中征求意见建议,并对基层反映的具体问题,予以迅疾的响应和纠错。人们通过这些报道看到,上海在为企服务中,追求的是更鲜明的“问题意识”“用户意识”和“效果导向”。而事实上,高度重视企业的诉求,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的“急难愁盼”,减少企业感受与政策间的“温差”,是上海提升营商环境一以贯之的“切入点”。
在新一版的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中,“市场准入”“外籍人员”服务等多个条目中,均出现了“着力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开展问题全面排查”等表述,一些条目中甚至将具体问题写入其中。不难看出,新一版的方案坚持以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突出“老大难”问题的攻坚突破,力求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
急营商主体之所急,上海不仅重视解决企业的个案诉求,更强调从企业个案诉求出发,找到公共管理中的机制问题和政府服务中的共性短板,从而实现解决“一件事”到推动“一类事”的提升。
一家沿街店铺办理店招受阻,其他店铺会不会也遇到类似的问题?为此,上海市发展改革委部署全市各区开展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上海一些沿街商铺在缴纳单位生活垃圾处理费的过程中,遭遇了收多收少全凭口头估、设置最低收费额度等乱象。媒体报道后,市市容绿化局看到的是本市单位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收取中存在着制度规定落地难、收费机制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并着手全面梳理完善相关政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