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云石
主要用于作者本人云石的原创文章发布。从历史与地缘角度解析中国崛起外部因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拜登任内最后一天行程曝光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美国网民:心碎!愤怒! ·  3 天前  
参考消息  ·  凌晨,韩国法院批准拘留令 ·  3 天前  
参考消息  ·  16架C919,安排上了! ·  4 天前  
参考消息  ·  以色列:将释放737人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云石

云石:洞朗之争——中国给莫迪设下的两难死局?

云石  · 公众号  · 国际  · 2017-08-13 19:57

正文

洞朗之争已经持续两月,网上关于此事的评论也汗牛充栋。不过这诸多分析,基本上99%都是从中国视角,站在中国利益角度来观察(包括云石君之前的文章也是如此)。而在此视角下,我们重点关注的,无非是印度入侵中国领土这个事实,以及此事对中印关系的影响。而对于洞朗之争对印度的影响,我们却所解不多。而在这一篇,云石君就从印度国家角度,来做一个分析。


而在讨论洞朗之前,我们必须对印度当下的国情,做个简单的解读。

 

众所周知,近年的印度,举国上下正掀起一阵改革狂潮,它们希望通过改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转型,让印度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现代化强国。

 

但是,在印度搞改革,谈何容易?众所周知,印度自古以来就四分五裂,土邦林立,压根根本就不是政治意义上的统一国家。1947年建国后,印度虽然政治上整合为一体,但各邦依然保留了极大的自主权,以至于以邻为壑,地方保护主义大行其道。而由于印度采取的以分权制衡为代表的西式民主体制,新德里的中央政府的权力边界有限对此束手无策。

 

这当然是不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地方政治上的高度分裂,使得印度的统一国内市场无法形成;同时,西式民主对私权——尤其是私人地权的过度保护,也给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印度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其之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严重受阻。

 

没有统一国内市场,没有基础设施,印度的现代化转型自然就无从谈起。而要改变这一点,印度首先就得政改,实现中央集权。

而从历史发展规律角度来说,一个国家想要工业化转型成功,一个强大的威权政府也是基本前提。因为工业化过程中(尤其是早中期),不可避免会出现大量诸如血汗工厂、征地拆迁、环境污染、职业病、廉价薪酬、超时劳动等问题,进而引发民众的群体性不满与反抗。所以要想工业化顺利推进,那政府就必须压制民众不满,否则工业化必然会在此起彼伏的抗议中陷入泥潭。

印度要想工业化,免不了也得有强势政府来弹压民意。可西式民主的政治架构下,政客们受选票所裹胁,不仅不敢压制民众,反倒要对它们多加迎合,所以无法实现这一目的。要想破解这种困境,印度就必须改革政治制度,大力推动中央集权。

但问题是,如果真这么干,那就意味着印度整个政治乃至社会架构都必须推倒重来——换句话说,就是得革命。

这个代价就太大了!毫无疑问,印度承受不起。也正因为如此,印度之前的改革大多都是小打小闹,无法成功——关键就在于,过于超前的民主体制,决定了其很难涌现出一个强势政府。

但莫迪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种桎梏。借助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乃至情绪,乃至印度教宗教情绪的煽动,莫迪成功的将自己拱上神坛,装扮成了国家民族的救星,乃至于印度崛起的希望所系。进而通过这种类似希特勒的手法,获得了万民拥戴,进而获得了基于民意而形成的巨大权威。

有了强大个人权威,莫迪就可以一手打压传统守旧势力;一手镇压受工业化冲击而下层平民;工业化也就可以顺利推行。

只不过,莫迪的这套玩法,也有一个致命缺陷,就是他所拥有的强势权威,其之根基,并不像中国这样,是构筑在现行体制上的——印度现行体制依然是讲究分权制衡的西式民主,而非东方式由上而下的中央集权;所以莫迪的力量来源,也并不是体制,而完全是构筑在民意,构筑在民众对他的高度情感认同、乃至个人崇拜基础上。

这就是个巨大的隐患。民心似水、民动如烟,民意自古就是善变的。别看莫迪现在威风八面,由于他的权力基础又缺乏体制的支撑,一旦民意发生变化,那它的权力基础很快就会崩塌,到那时,其他反对派政客会利用现行西式民主体制,合理合法的把他赶下台。而考虑到现在的印度强势中央,高度依赖于莫迪的个人威望,一旦莫迪完了,印度依托其个人崇拜而形成的强势中央,也将不复存在。而没了强势中央,印度的改革,也就会就此夭折。

既然对莫迪的个人崇拜,是印度中央强权得以形成的前提;而中央强权又是印度改革大业的政治基础。那莫迪要想实现印度崛起,就必须想方设法维护自己的个人崇高威望——在当下这个改革关键期尤其要如此。

而莫迪之所以会有今天这么高的威望,主要是基于两面大旗——民族(宗教)主义和改革。2002年古吉拉特邦骚乱中,莫迪一手主导了对穆斯林的大屠杀,成功地赢得了广大印度教徒的支持;而之后其主政古吉拉特邦期间,又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全国瞩目的高速经济增长,成为印度改革派代表人物。通过民族主义和改革二者上的成功形象塑造,莫迪成为印度最受推崇的政治明星。

既然个人崇拜系于改革和民族主义,莫迪当然要对它尽力维护。

这也是印度在洞朗问题上如此冥顽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从法理上,中国是在自家地盘修路;从国力、军力对比上,印度也远不是中国对手。但现在事情已经闹到举世皆知的地步,如果莫迪就这么退了,那他在国内的个人威望就会大受冲击。如此一来,其之政治根基就会大幅松动;印度改革也会受到严重威胁。

但问题是,如果中国果真报复,印度的损失可能会更大。毕竟中国的综合实力远在印度之上,地缘格局上中国也对印度构成压制。所以如果真把中国惹毛了开打,印度很有可能战败。

而如果印度果真战败,那此战就真有可能就会成为莫迪的坟墓。一旦战场失败,莫迪立马就会像1962战争后的尼赫鲁那样威望大损。

这就很危险了。尼赫鲁好歹还是印度国父,对印度建国有巨大贡献,所以就算折在中国手上,也还有老本可吃,所以尚可苟延残喘。可莫迪不过是个屌丝出身,他的改革现在也才刚刚起步,成效尚未大显。如果这时候莫迪战场失败,恐怕连像尼赫鲁那样苟延残喘都不可得,极有可能就此下台。

退一步说,就算莫迪通过煽动民族主义稳住阵脚,可接下来的军事对峙,也会极大消耗印度的国家资源,国内外投资也会急剧衰减——这意味着莫迪将无法获得改革所需的物质资源。而随着军事对峙导致国家资源紧张;随着改革停滞不前,人们对莫迪也将陷入失望,进而选择背离。真到那时,莫迪就将成为无本之基,进而由万民拥戴的希特勒,变成众叛亲离的墨索尼里,最后黯然下台。而随着莫迪的倒台,印度的这一轮轰轰烈烈改革,很可能也就会无疾而终!

所以说,洞朗之争,实际上已经让莫迪陷入一个巨大的危机。这场危机不仅在前线;更在印度的庙堂,除非印度能取得全胜——即逼迫中国主动让步,或将中国打败,否则莫迪必然将深陷泥潭,印度改革的前途也将蒙上巨大的阴影。

这就不免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既然印度在洞朗问题上如此棘手,那莫迪当初为何要挑起事端呢?

看上去,这是莫迪的民族主义立场使然——中方在洞朗的修路威胁到了印度的国家利益,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他必须有所动作,否则国内难以交待。

但这不过是表面现象罢了。实际上,虽然中印并未就领土划分达成正式协议,但洞朗作为长期由中国事实掌控的地区,中国方在此修路,本身并不违法法理,更没有对印度构成直接入侵。而中国对印度的绝对优势,决定了真要把中国惹毛,印度和莫迪又肯定讨不到好。

按照大国之间斗而不破的博弈常理,既然法理和实力上印度都玩不过中国,这种情况下,印度最合适的处置办法,应该是吃点闷亏的同时,在舆论上进行淡化和掩盖——也就是说,不将此事闹大。

而以莫迪现在的威望和强权,洞朗修路之初,只要印度政府自己不大加炒作,光靠一点民间反对派媒体,很难将印度举国上下的目光,聚焦到洞朗这个偏僻角落,更不至于把这点子事,上升到事关国家荣誉的高度上。

但印度却派兵侵入中国地盘,阻止中国修路。这就等于是在激化中印矛盾的同时,将自己置身于无可退却的绝境。接下来,印度是逼退中国,大获全胜;还是被中国暴揍,满盘皆输,皆不再由印度做主,而由中国权衡决定。

莫迪为什么要冒这个险?

首先是想政治投机。如果按照常规博弈套路,吃这个闷亏,虽然未必掩盖不过去,但政治声望多少还是有所损伤,国家利益也会因此受损(中国对山南地区的影响力会大增)。但如果反击得手,让中国停止修路,这种逼退中国的壮举,无疑会大大提升其之威望——就像1936年希特勒冒险派兵进占莱茵非军事区,成功后在国内威望达到巅峰一样。如果是这样,无论是对莫迪个人政治利益,还是对其强力推动的改革大业,都会极有好处。

只不过,这种冒险要想成功,得有一个前提:就是中国得配合莫迪,息事宁人——就像当年德军重返莱茵非军事区后,英法没有阻止,而是予以默认那样。

而正是在这一点上,莫迪出现了重大的战略误判。

莫迪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误判,应该也有其依据:

毕竟中国现在地缘压力不小,东北亚、东海、台海、南海,整个中国东部都面临着美系势力的强压;这种情况下,中国未必愿意为了洞朗这屁大点事,跟印度这个南亚地缘大国开杠。出兵越界阻扰,正是印度强硬姿态的展现,让中国感受到印度的决心,进而有所忌惮。而从莫迪角度来说,他也并不是一定要占领洞朗,从他的角度来说,如果能把洞朗搞出纠纷来更好,就算搞不出来,只要能让中国停止修路,他的目的就已达到。而从先前的中印多次边界纠纷来看,中国也确实对印度并不太强硬(抛开1962这样的极端情况,过去二三十年内,中印也多次在边界发生小摩擦,但最后都和平解决)

但这一次却成了例外:中国的反应十分强烈,丝毫没有妥协之意,甚至展现出了不惜一战的决心。

为什么会这样?

现在回过头来看,莫迪很可能误判了这次中国洞朗修路的真实意图。

在莫迪看来,洞朗修路不过是一次试探;跟以前的边境小摩擦一样,中国在避免与印矛盾激化的前提下,尽量给自己占一些便宜罢了。

如果是这种试探性博弈,那印度摆出这么大阵仗,中方确实有可能心生忌惮;届时印度再给中国一个台阶,那中国没准就息事宁人算了。

但从中方的反应来看,似乎这一次不是这么回事。从头至尾,中方没有丝毫妥协之意;印度屡次寻求政治解决,给中国台阶,中国却就不接招,反而以强硬姿态应对,并且态度步步升级,现在已无限接近爆发冲突。

 

中国的这种反应,只能说明一件事,这次中国其实是下定了决心,要在山南地区取得战略级突破。具体来说,就是要颠覆不丹、尼泊尔两国受印度钳制的格局,为自己在山南地区打开局面。而洞朗修路,不过是这种战略决心的具体实践罢了。

 

既然中国已决心破局,那以往那种基于维持现有政治稳定而采取的妥协和息事宁人,自然就不在中国的考虑范围之内。

 

所以,莫迪很可能失算了!

 

中方为什么会突然改变基调?

 

就规律而言,任何平衡,都是建立在对应双方势均力敌基础上的。随着中印综合国力的不断拉大,中印在山南地区的旧有平衡,已经不能反映二者当前的实力对比,这种情况下,中国作为优势扩大方,自然有动力向前开拓,寻求更有利于自身的新平衡。

 

而从现实角度来说,眼下也的确是逼迫印度让步的良机。现在印度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而要想改革成功,首先需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又有赖于莫迪自身的崇高威望。在这个印度宜静不宜动的当口,中国在山南地区扩大影响力,撬动不丹,可谓正当其时!

 

当然,从初衷来看,中国的最优设想,应该是在在不跟印度直接翻脸的同时,把山南扩张的事儿给办成。基于这种逻辑,中国选择了在洞朗修路。

 

鉴于中国是强势一方,洞朗又是中国地盘,这种做法既不违反法理,也有足够的实力支撑。按照大国博弈斗而不破的常规逻辑,印度在这个改革关键期,应该选择战略隐忍,以换取和平稳定的大环境;同时尽量淡化此事(这种中国在自家地盘动土的事儿,在政治和舆论上也的确有淡化操作的空间),减少对莫迪的声望伤害。

 

但莫迪的战略误判,以及在此基础上生出的政治投机,导致了印军强行越界。这样一来,中国的最优设想也就此落空。

 

不过战略构画,从来就不是只有一个选择。除了最优选,其下头自然还有备选项。而中国的备选选项,就是在印度不识相的情况下,恃强进逼,强迫印度妥协。

 

这就可以解释这次中国为什么放着印度砌好的台阶不下,却在舆论场合和具体行动上步步升级。现在回过头来看,中国很有可能一开始就做好了预案,在最优设想落空的情况下,强行进逼,甚至不排出在极端情况下强力破局。

 

这下就轮到印度两难了。毕竟印度国力、军力远弱于中国的现实,以及北印度平原受西藏高原地缘压制的格局,决定了真要开打,印度多半要在战场吃瘪。

 

而如果战场落败,莫迪十有八九得身败名裂、改革也会严重受阻。

 

如此,莫迪就真麻烦了。

 

当然,莫迪依然可以选择硬撑,然后指望着在战场上击败中国;或者中国先撑不住妥协。只不过,在中强印弱的大格局下,前者的可能性似乎不大;至于后者,就中国的强硬态度,以及任由国内舆论热炒来看,中国追随印度脚步,同样把自己给架到了台上,已经没有给自己留下后退的空间。

 

总而言之,中国与印度,现在很有点狭路相逢的意思,或者一方撑不住先让步;或者只好干上一架,用拳头来证明,谁是那个胜利的勇者了。

 

所以,现在皮球又踢回给了莫迪。

 

要么,莫迪就用起初搞政治投机、玩赌博的胆子,继续撸起袖子开干——如果侥幸成功,那他将成为印度建国以来的最大英雄,接下来希特勒般的待遇就等着他;可如果败了,那很有可能身败名裂,顺带着印度的改革大业也有可能毁于一旦。

 

如果莫迪不愿赌,那就只好乖乖认栽,把军队撤走。只不过这样一来,虽然中方肯定不会搞什么追杀;但国内如何交代,莫迪就得好好费一番心思。其下场虽然不会比战败更惨;但比起一开始就按照国际政治的游戏规则办事,肯定是多有不如了。

 

当然,也不排除最后一种可能,既印军虽然依然滞留洞朗,但并不再真正阻碍中国修路,这样的话,印度得面子,中国得里子,到雪季来临,大家各回各家,各得其所。如果是这样,双方倒还真是有可能达成妥协——毕竟不到万不得已,中国也是不想跟印度打的!

 

那么,莫迪会怎么选呢?没人知道!我们只知道的是,中国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会根据形势发展,持续追踪解读。


本文为云石海(境)外风云系列1749节。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持续收看全部云石君原创文章。关注方式:长按下方二维码,自动识别,即可。     

苹果与腾讯撕逼,将IOS用户向公号赞赏的功能关闭。愿意打赏的IOS用户,可通过下面二维码打赏,在此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