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被封闭在家里几个月,对未来人生何去何从也做了一点思考。思考的结果,我把行走定为未来人生的一个主题。当然行走并不是乱走,而是认真地走,同时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方式把行走过程记录下来。通过这种方式,起到传播风情、文化和思想的作用。在我自己更加了解文化和世界的同时,让我的读者和粉丝,也更多了解文化和世界,激发更多人行走世界,丈量人生的渴望和行动。
我一直觉得,人民与人民之间更多的了解和谅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宽容,是人类合作共赢的前提和基础。当然,行走,更多的是为了达到自足的人生,让自己的生命不要留下太多遗憾和不足。如果能够和大家分享感悟,也未尝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好的东西,总会因为和人分享而更有价值。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初步目标,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所有重要的区域都走完,再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把世界重要的国家走完。当然,这两件事情可以交替进行。这样整体上用十年时间,完成自己行走中国和世界的愿望,也把我一路行走和感悟的体会分享给大家。
目前,全世界还到处都是疫情,所以行走世界这件事情只能暂时搁置。中国的疫情已经基本被控制住,人们初步回到了可以自由工作和行走的状态。即使前阶段北京出现了一点疫情小爆发,但很快就得到了控制,只有少数几个区域的人作为中高风险人群不能离京。全国的旅游业正在开放,秩序在恢复正常。于是,我认真思考了先找中国的一个地区走一下。经过比较,我决定先走甘肃的一部分。
之所以选择甘肃,是因为甘肃南部,是秦文化的发源地,甘南地区是藏文化的主要区域之一,而河西走廊是早期佛教文化最繁盛的地区。丝绸之路自东南到西北横贯整个甘肃,这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大通道,是当时世界贸易最忙碌的路线。
没有河西走廊,就没有佛学融入中国文化的进程,也就没有中国文化今天的整体模样。如果没有丝绸之路,中国和西方诸国的贸易就不可能进行,中国的民族融合进程就会缓慢很多,大唐时期的繁荣盛世就可能不会发生。中国的今天,也许就是另外一个模样。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的战略眼光,和唐太宗设立西域都护府的雄才大略,都为中国奠定了今天版图的基础,同时也让中国文化经过和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变得大气恢弘,包罗万象。
由于工作繁忙和世俗事务的纠缠,我花费了好大力气,才腾出了7月16号到26号十一天的时间。我知道用十一天的时间行走甘肃是远远不够的,无非就是走马观花而已。但这已经是当前我能够拿出来的最多时间了。打开甘肃地图,我认真思考了如何走才能达到效果最大化,达到基本覆盖主要文化地点和自然景观的双重目标。
汽车是必备的工具,我不打算自驾,因为自己驾驶路上太耗费时间。我可以用在车里的时间来整理自己的思路,并且做必要的资料查询和记录工作。但有车随时供我调配是必须的,这样我就可以随心所欲去到任何我想去的地方。另外,为了确保文字、图片和视频齐全,我一个人行走可能没法记录完整,所以需要有摄影摄像人员,跟着我进行图片和视频的记录。文字的记录和写作则不需要他人,我一个人就可以完成。
同时,我和甘肃相关领导和部门取得了联系。甘肃文旅局听说了这件事情后,表示愿意全力对我的行程进行配合和协调,他们认为这是对甘肃一次很好的宣传。这一安排后续既给我带来了很多方便,也给我带来了不少时间上的损耗。方便的是,很多没法去的景点和看不到的文物,因为有相关部门协调得以看到。时间上的损耗就是各地的相关领导知道我到达后,都非常热情地接待,我在时间上有点失控。有些我想去的地点,结果没有去成,比如武威的天梯山石窟和隋炀帝走过的扁都口,还有一直想去的玉门关。但不管怎样,我算是一路畅通走完了这趟甘肃行程。
为了旅行有更多的收获,预先收集和阅读一些资料是必要的准备。我再次看了《河西走廊》纪录片,看了《嘉峪关》电视片专辑,也看了《航拍中国》甘肃集。同时,在网上也订购了一些书籍和地图。
这些书包括:刘基主编的《华夏文明在甘肃上下卷》,《河西走廊》文字版,龚斌的《鸠摩罗什传》,徐兆寿的《鸠摩罗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丝路传奇》一套,张小泱的《神奇的北魏》,斯坦因的《勘踏河西走廊古遗址》。我同时在Kindle上下载了《甘肃深度摄影之旅》、《美丽甘肃》、《左宗棠在甘肃》、《甘肃文史精粹》等书。这样先把这些书翻阅一下,在行走的时候,就不会两眼一抹黑,光知道看热闹了。
随着行走时间越来越近,心情也莫名地兴奋起来。中间出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差点就把行程给搅黄了。但我想如果自己想做的事情总是可以被别的事情搅黄,那一生想做并且能够做到的事情就没有几件了。所以,最终我还是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次行走成为事实,并为以后的行走开个好头。
终于,6月15日到了。我们的行程是6月15日晚上飞西安,6月16日早上,开启甘肃之旅。北京派过去的两辆车,已经提早一天出发,在西安机场等待我们。
15日晚上7点35分,MU2118航班从首都机场准时起飞,行程正式开启。
昨天晚上9点40落地西安,入住机场全季酒店。全季酒店是汉庭旗下的高端连锁酒店,房间干净整洁。
今天早上6点从酒店出发。行程的第一站,是天水麦积山石窟。这一段行程,导航显示四个半小时到达。我们将从机场上连霍高速,沿着秦岭山脉北麓,一路向西,越过宝鸡,贴着渭河、翻越陇山,到达天水。陕西境内的沿路景点和胜景,全部忽略,留给下次的陕西之行。
离开的时候,宾馆还没有开早餐。我们决定在路上找服务区解决。8点多,到达了宝鸡西服务区,我们进入休息,顺便吃了早餐。很好吃的臊子面,还有包子和紫米粥。吃完继续上路,下高速后经过一段绿树掩映的山间公路后,10点40分到达麦积山石窟景点门口。
由于预先和相关部门取得了联系,石窟门口,天水的文史专家辛轩老师已经在等待。我们握手问候后进入景区,坐车向麦积山出发。之所以要坐车,是因为从景区门口到麦积山脚下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游人也可以步行过去。其实步行显得更加虔诚,但我们时间不够,今天一天要完成四个景点的游览。汽车到达麦积山入口瑞应寺前面的广场,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先生出来接待。他派了最好的导游来为我们讲解,并亲自跟着我们一起上山。
上山前需要先扫二维码填写一些信息,这都是新冠肺炎惹的祸。中国的防疫成果必须巩固,所以全国各地对于外来人群都严防死守。
从瑞应寺通向麦积山的道路,两旁茂林修竹,青翠欲滴。天水山岭的植被很好,一路过来,任何一座山都是郁郁葱葱。在这样的葱绿中,麦积山显得尤其鹤立鸡群。从远处看麦积山很奇特,周围的山都是一片翠绿,只有麦积山的一面,呈现出了一整片土黄色,很高俊的悬崖峭壁。麦积山并不是当地最高的山,周围的山峦都比它高。但它长得突兀,拔地而起,形似麦垛,估计古人也是从很远的地方看到了这座山的与众不同,所以起了来开凿洞窟的意念。
麦积山并不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上,甚至有些偏僻。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其偏僻,明清以后,当地的人们,就几乎把这座山给忘记了。洞窟周围杂草丛生,路径荒芜。最低的石窟离开地面也要二十米之上,麦积山的峭壁不仅垂直,甚至有点倒倾,没有架子和栈道,爬上去十分困难。而很早以前,通向洞窟的架子就已经坍塌了。洞窟里的佛像,在过去也不算什么珍贵的东西,连盗贼都懒得去看一眼。这样反而保全了麦积山石窟。
今天的麦积山石窟,已经被列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之一: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其他三个石窟我都去过,只有麦积山没有来过。有一年我到天水师范学院做讲座,心心念念要去石窟看一看,终究因为时间倒不过来放弃了。这一次,可以说是专门为石窟而来,持着很虔诚的信念。
自古以来,进入麦积山洞窟都很艰难。最低的洞窟离开地面至少二十米,最高的要到八十米之上。为了开凿石窟,必须用木头搭起架子,于是周边山上的木头几乎都被砍光了。老百姓有“砍尽南山柴,堆起麦积崖”的说法。开凿石窟这样的事情,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做到的。所以首先在这里开凿洞窟的人,一定是王公贵族,富贾望族。后续也有一些经济条件相对不错的人,在这里开凿洞窟,供奉佛祖菩萨,为家族祈福。
麦积山的洞窟,不仅仅是佛龛,也有开凿了洞窟作为墓穴的。比如西魏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此戴发修行,后来因为某种原因被赐死,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现在皇后的墓穴还在,前厅有保存很好的佛像塑像,后面的墓穴已经空了,棺木什么时候被移走的不知道。麦积山最初开凿于后秦时期,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直到明清时期也有部分开凿。
麦积山的山体为砂砾岩,所以不适合雕像,这点和莫高窟很相似。开凿出来的洞窟是为了安放塑像。云冈和龙门石窟多是雕像,就是直接从岩体上雕出来的佛像。麦积山的岩壁上也有雕像,但因为砂砾容易剥落或者风化,也没法细腻雕刻,所以一定要在雕像外面用泥巴再塑一遍,变成石胎泥塑。存放在洞窟中的塑像,大部分都是木胎或者草胎,中间用铁条加固相连,再泥塑成精美的外表,绘上彩绘,就成了精美的各色塑像。有些塑像,直到今天依然色彩鲜艳,有些则已经黯然失色。
今天的麦积山,政府做了很好的文物保护。原来简陋危险的木架子,已经换成了水泥钢筋阶梯,沿着峭壁凌空盘旋而上。为了确保这些阶梯的安全,修建时把支撑钢梁打进了岩石里面十米左右。即使这样,凌空走在这些阶梯上,往下看去,依然有眼花腿软的感觉。可以遥想古人开凿洞窟,绝对是拿生命在赌博。当然赌的不是那些王公贵族富贾望族的命。他们太惜命了,只是站在远处,看着那些像蝼蚁般的老百姓为他们的千秋功业卖命。
老百姓帮助贵族开凿洞窟,绘制壁画、创造塑像,只是为了求得眼前的生存。不管是贵族供养人还是打工的老百姓,一定都没有想到,千年烟云散去,留给我们后人的,是永恒的无价之宝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如此精美独特的塑像和壁画,是当时没有留下任何名气的人创造的。现在我们可以叫这些人为艺术家了。他们被历史的尘土埋没了上千年的岁月,没有留下任何的姓名和人生痕迹,但他们创造的作品留了下来,直到今天看上去也熠熠生辉、美轮美奂。从后秦到明清,上千年的时光,这里留下来了7000多座塑像。要不是因为唐代的一次强烈地震,把山体的中间一段整体震落下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洞窟和塑像保留下来。真正的艺术永远是超越时代的,那些在洞窟中现存的最优秀作品,到今天依然是艺术创作中的顶级明珠。真正的美,永远不会因为久远而黯然失色。
平时不怎么开放的几个石窟,这次都对我们开放了。我们能够明确感到各时代的世俗生活或者民族交融对于艺术的影响。石窟里的塑像,尽管大多数是佛像、菩萨像、或者沙弥像,体态中都带有一份庄严,但这些人物形象的原型,大部分一定来自民间,也来自不同朝代的审美特征。包括造像身上的服饰,也体系了不同时代的民族特征,以及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和互相影响。
麦积山石窟中造像的灵动和魅力,我在莫高、云冈、龙门三窟都没有这么深刻的体会。云冈龙门以佛像的宏大取胜,莫高窟以洞窟里的壁画出奇,而麦积山的塑像,其中不少塑像的表情,生动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尤其是那些带着东方韵味的微笑,令人心醉神往,以至于常常被比作东方的维纳斯,或者东方的蒙娜丽莎。典型的有123窟童男童女,44窟正壁的主佛,121窟右侧胁侍菩萨与弟子,133窟的小沙弥等。这次来顶礼膜拜,我得以和他们近距离对视,整个身心都被感染沁润,洋溢出从内到外的宁静感。
参观完洞窟,从山上拾级而下,李所长带领我们进入瑞应寺,邀请我们一起喝茶聊天。瑞应寺是个小寺庙,原来是被废弃的状态。他来了以后,打扫出来,在里面开了个小小的书吧茶室,让登山疲乏的客人,可以在这里喝杯茶、歇歇脚、静静心。我进去后,发现在古老的庙门后面,是绿草铺地的舒适小园,正面是朴素的大雄宝殿,侧面就是辟出来的厢房茶室。从瑞应寺里看麦积山石窟,更有古意,因为眼前的寺庙,和作为背景的石窟,相容一体,了无隔阂。
李所长给我们泡上了一壶龙井,一起坐下聊天。他告诉我,他曾经在日本留学7年,出于对石窟艺术的热爱,来到麦积山石窟工作,担任所长已经好几年。尽管家不在天水,但依然对于麦积山石窟艺术恋恋不舍。中国正是因为有了他这样热爱石窟艺术的人,我们才能够在今天窥见其精妙。
茶后,我们和李所长告别离开,但离不开的,是我已经产生的对于麦积山石窟艺术的深深喜欢和眷恋。我和李所长相约再来。下次再来,我一定要给自己留足够的时间,使自己可以反复品味每一尊塑像的美丽和禅意。
离开麦积山,我们来到一家农家乐吃午饭。没有想到农家乐主人的名字叫李克强,农家乐就叫克强庄苑。这可是和现任总理同名同姓了。老板一下子把我认了出来,热情迎客。饭菜很实惠,大盘鸡、野蘑炒腊肉等,还有一些叫不上来名称的山野菜。老板还是一位摄影爱好者,足迹遍及麦积山及周围地区,照遍了春夏秋冬,出了一本自己的摄影集,墙上也挂着自己的摄影作品。我离开时,老板非常热心地送了我一本他的摄影集,饭菜也给我们便宜了一百元钱,随后拉着我在他的饭店门口照相留念,我也欣然接受。
午饭后的行程,是去天水伏羲庙。
伏羲,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神话传说伏羲和妹妹女娲交合,生出了孩子,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伏羲最早的记载见于先秦文献,是中国的三皇五帝之一。三皇五帝到底是哪些人,有不同的说法,但伏羲一直居于其中。传说中,伏羲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创造了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观察蜘蛛网,教会了人们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鱼;他也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了八卦;同时,他还是乐器的发明者,发明了陶埙、琴瑟等乐器,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据说,我们最早的婚嫁制度和礼仪,也是伏羲制定的。他把人类带入了文明交媾的状态。
我想,就算伏羲真的存在,也不太可能一个人做出这么多开创性的事情。按照通俗的话来说,历史的进步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可以想象的是,在伏羲存在的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开始从原始社会走出来,文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们开始创造文字、创作音乐,探索宇宙奥秘,同时学会使用更加复杂的工具,比如渔网;人类社会也开始建立自己的秩序。社会等级制度和婚嫁制度,是典型的人类走进社会秩序的标志。伏羲也许是当时部族统治者中最出色的一位,后来被人们不断神化,很多重大发明和创造,都归到了他一个人身上。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造神的过程。没有神或者领袖的指引,人类就会失去方向,变得茫然而脆弱。几乎所有宗教的信仰,都是对神的信仰,或者是把人神化的过程。在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没有发展出一神教,而是演化成了多神并重。中国人所信仰的神,背后都有人的影子,比如三皇五帝,基本上可以确定他们是古代的部族首领。在中国,凡是被敬仰的人,最后或多或少都会被推到神的位置,比如关公、诸葛亮、妈祖等。
伏羲后来被敬为神,所以各地就开始设立伏羲庙。庙里供奉的,当然是伏羲的塑像。有的地方是人身的,有的地方是人面蛇身。人面蛇身更加符合传说,因为传说就是伏羲和女娲两人蛇身相交而产出后代。现在在天水伏羲庙里,就有一幅画,是伏羲和女娲蛇身相交的,被比喻为最早发现了人类DNA的螺旋结构。现在全国各地还有不少伏羲庙。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天水的伏羲庙和河南淮阳的伏羲庙。
天水被认为是伏羲的出生地,而淮阳则被认为是伏羲去世并安葬的地方。所以淮阳的伏羲庙也叫太昊陵。太昊陵比天水的伏羲庙更有名气,春秋时期就有了,被称为“天下第一陵”。历代帝王曾五十一次亲自去太昊陵祭奠。太昊陵的庙会,历时数千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举办,曾以单日超过82万游客流量的记录,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不过我还没有去过太昊陵,所以只能在这里堆砌一些资料而已。
和淮阳的太昊陵相比,天水的伏羲庙起步晚很多,最早起步于元代。元代统治者对"三皇"特别推崇,认为"三皇"是伏羲、神农、轩辕,诏令全国各州县,务必修建 "三皇"庙进行通祀。传说中,伏羲的出生地是成纪,就是现在的天水。既然是伏羲故里,这里的三皇庙也就修得特别讲究,为后面的伏羲庙打下了基础。后来元朝覆亡,三皇庙没人打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倾倒坍塌了。直到明代中叶的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当时的秦州指挥尹凤,不知道被什么触动了神经,认真倡导重造庙宇,改三皇庙为伏羲庙,这就是延续至今的伏羲庙。后来庙宇不断扩建,尤其是清朝时期建设最多,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整肃宏伟、气象非凡、像宫殿一样壮观、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
当然,中国的庙宇建筑,不管是崇拜什么神的,在形态呈现上,最终都大同小异,无非就是年代不同和规模不同而已。如果不看标识和文字,我们甚至分不清是佛教寺院、道教寺院、孔庙还是伏羲庙。天水的伏羲庙,主要还是规模上的壮观。有些建筑因为年代久远,就有了历史价值。院子里的树,因为生长在这里几百年了,有了古木森森的感觉。我们在导游的引领下,一路进入了大牌坊、文祖殿、先天殿、太极殿等。一个殿接着一个殿,有小故宫的感觉。值得观赏的,一是文祖殿后的中院,场面开阔,院内有参天古柏,树枝横生,蔚然形成气势。据说前后院原来共有古柏六十四株,按照八卦推演的六十四个方位栽种,现在只剩下了三十七株。剩下的树依然四季常青,生机盎然。另外一个值得看的就是先天殿的屋顶天花板,都是用六十四卦卦象拼装而成的。
在伏羲庙的后半部,是一个很开阔的花园。花园里有一个亭,叫见易亭。亭中立着一块碑,上面是江泽民书写的“羲皇故里”四个字,亭上楹联为“德合天地,恩泽神州”。从花园往左拐,就到了天水市博物馆馆藏历史文物陈列馆。陈列馆里收藏了大量从天水地界出土的历史文物。其中大地湾文化的文物,陶罐陶器等尤其丰富。大地湾文化,是在1987年发现的一处大概8000年-6000年前人类生活的遗址,刚好和伏羲的年代有点吻合。遗址已经有了小型城市的样子,从房子规制,可以看出来人类已经有了等级和贫富的区别,但生活状态依然是原始公社制。大地湾文化延续接近三千年,历史层级非常丰富,出土了大量新石器、彩陶、青铜器和农耕用品等文物器具。
本来这次行程,一开始安排了要到大地湾发掘现场去看一看的,但由于修路,交通不便,来回要七八个小时,最终只能遗憾地放弃。没有想到,在这里见到了这么多挖出来的文物,算是得到了一些心理补偿。博物馆里还展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青铜器和金属装饰品。天水是秦国的核心故地,尤其是秦国早期的活动中心,所以有大量的秦国时期文物出土。明天行程中要去的陇南礼县秦公大墓,离天水就几十公里。
天水和陇南,现在是两个独立的地级市,但古代是同一个区域。博物馆里展览的1919年从天水出土的著名青铜器秦公簋(展览为复制品),其精致的纹路和图案,很难让人想象这是接近三千年前的作 品。看完陈列馆里的展品,让我有了一个比较确定的认知,就是天水这一带,确实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至少是一个巨大的文明支流,后来汇入中原地区,组成了中华文明的宏大场景。
这里的文化,就像在这个地区流淌了万年不竭的渭河一样,浩浩荡荡并入黄河,形成了中华民族母亲河的一部分。以秦岭和陇山为核心的早期中华文明,逐渐并入中华大文明中,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强劲力量。从这个地区开始发迹的秦国,经过接近500年的努力,最终统一了中国,成为中华大地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可以说,秦帝国为后来两千多年的各中华帝国,树立了灯塔和榜样,并不断被模仿和学习。大一统,也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要素。
对于我来说,比伏羲庙更想去的,是南郭寺。之所以想去,是因为杜甫去过南郭寺,还写过有关南郭寺的诗。杜甫在安史之乱的时候(759年),带着全家来到了秦州(天水),在天水住了三个多月,写了一百多首诗,几乎是一天一首。
在那样天下大乱无家可归的日子里,居然一天写一首诗,真是诗迷,非诗圣莫属。杜甫写诗写得多,也写得好。写得好既是文笔能力,更是境界能力。乾隆也写了很多诗,据说有4万首,好像没有一首流传开来的。而杜甫写诗的境界,几乎无人能够超越。
他描写秦州的一百多首诗,现在就刻在石碑上,树立在南郭寺的院子里。他描写南郭寺的诗是:“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