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贵阳日报
《贵阳日报》是中共贵阳市委机关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江苏教育发布  ·  解码《纲要》② | ... ·  6 小时前  
史事挖掘机  ·  2万元的画挖款变成刘海粟作品,价值翻了13倍 ·  昨天  
指尖新闻沈阳晚报  ·  消失20年的“留级”“跳级”又悄悄回来了? ·  2 天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历史与AI的距离|看·见——图像、AI与人文 ·  3 天前  
鱼羊史记  ·  1932年,齐白石已经68岁,朋友上门求画,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贵阳日报

【读懂贵阳(61)】深藏不露!学籍制度的诞生地竟然在贵阳

贵阳日报  · 公众号  · 教育 历史  · 2025-02-13 12:07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贵阳作为学籍制度的诞生地所经历的历史事件。明朝万历年间,贵阳学子在科举路上遭受不公平待遇,沈思充被派到贵州创立学籍制度,确保教育的公平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这一制度已经从简单的入学信息登记扩展到涵盖学生全过程的信息管理,应用范围也从贵阳扩展到全国乃至全球。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贵阳是学籍制度的诞生地。

明朝万历年间,贵阳科举之路出现严重问题,沈思充到贵州创立学籍制度,确保教育的公平性。

关键观点2: 沈思充在文昌阁创立学籍制度的内容。

沈思充规定每个村都必须有专门的册子对当地入学孩童进行登记,包括户籍信息、世系、出生年月日等。对外来移民子女也需要进行细致的核查,并建立规范且严谨的档案管理制度。

关键观点3: 学籍制度的发展和影响。

从简单的入学信息登记发展到涵盖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的信息管理,应用范围从贵阳扩展到全国乃至全球,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


正文

《读懂贵阳》推出第六十一期:
深藏不露!
学籍制度的诞生地竟然在贵阳

走进贵阳,读懂贵阳。

众人只知贵阳文昌阁是文脉圣地、路边音乐会发源地,却甚少有人知晓,这里还藏着一个足以改写教育史的秘密——学籍制度的诞生地。


明朝万历年间,贵阳科举之路出现严重问题。本地学子在科举之路上举步维艰,录取人数寥寥无几。更糟糕的是,即便有贵阳学子在会试中高中,也会被外地考生冒名顶替,或者被敲诈勒索。这种现象严重破坏了科举的公平性,让贵阳学子很难通过科举实现理想、走上仕途。

为彻底整治这一不良风气,皇帝派沈思充到贵州当提学。沈思充到任后,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将办公地点设立在了文化氛围浓厚的文昌阁。在这里,他开启了一项影响深远的改革举措——创立学籍制度。


沈思充规定,每个村都必须有专门的册子对当地入学孩童进行登记,记录下孩童的户籍信息,包括所属州县、乡村等;梳理清楚世系,明确家族传承脉络;精确登记出生年月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对于外来移民子女,核查工作则更为细致。不仅要弄清楚他们来到此地的具体时间,还要掌握其居住时长,并且必须由邻里提供证明后,才可以登记在册。

同时,还建立起一套规范且严谨的档案管理制度,从建立、保管到查阅,都制定了严格的流程。每份档案都安排专人负责,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这些做法,成就了学籍制度最早的样子。

沈思充在文昌阁创立的学籍制度,犹如一场及时雨,有效地遏制了冒名顶替等恶劣现象的发生。它为贵阳的学子们营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科举环境,让他们能够真正靠实力说话。


400多年时光匆匆而过,当年在文昌阁诞生的学籍制度,在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从最初简单的入学信息登记,发展到如今涵盖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的信息管理,包括学业成绩、奖惩情况、综合素质评价等。其应用范围也从贵阳地区扩展到全国乃至全球,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

从往昔到今朝,文昌阁的存在不仅是一种建筑的象征,更是贵阳文教之风薪火相传的精神寄托。它激励着后来者,在传承文化、推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文字:杨阿敏

图片:覃伟 梁超

AI数字人主播:马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