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重新看了高晓松给李开复拍的抗癌纪录片,特别想把思考分享给大家。
短短二十分钟的片子,除了开头是他去医院检查、去律师楼交代遗嘱的画面,其他时间就是开复先生一个人坐在一张写字台前,对着镜头说话。
李开复是台湾人,讲话的方式和蔡康永很像,再沉重的内容也是用平和的语调娓娓道来,却又意义绵长。
他提到早早过世的父亲,为他倾注一切的母亲,携手半生的太太和尚未成年的女儿……
用一种向死而生的态度重新审视,充满了遗憾和不舍。
唯一只字不提的,是他个人的生活和事业。
他不说我们也知道,开复先生的个人生活与职业生涯,真正对得起“辉煌”这两个字。
他之所以不提,我猜测,
大概因为这是他遗憾最少的部分。
把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活,也是乔布斯的人生秘籍之一。
据说他年轻时曾到印度旅行,领悟到了这种价值理念,从此整个人生走向改变。
因为这样想,所以要争分夺秒,所以才得到了巨大的成功——鸡汤有毒哇。
说真的,我并不认为这个想法具有普世价值。
以人性之弱,不可能真的把每天当最后一天来过。这是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idea,其实大部分人的心理,都不能持续打开这种模式。
反而保持“永续运营”的前提,才是合情合理的。
再以人性之惰,若真觉得自己明天就要死了,今天当然是寻欢作乐去,管你明天洪水滔天,反正只有这一天了,我是不会想拿来改变世界的,只能想怎么搞好“小我”。
乔布斯生病的时候,李开复生病的时候,柳青生病的时候,市面上常有关于生活方式的大讨论,人要活得劳累而成功,还是轻松但平常?
这讨论未免太肤浅无聊自以为是,好像人人都有的选似的。
那些看到成功人士罹患疾病就洋洋得意的人,仿佛他们的轻松与平常,是衡量之后自愿选择出来的。
生老病死,本来成因复杂,不能排除遗传和环境的因素。
而不劳累不成功的人,就一定都能偿命百岁了吗?别说不能了,就是能,这种单薄的“长命百岁”怕也是遗憾重重吧。
《向往的生活》里,有一集黄磊对大华说,因为这个节目,我给你做的饭比给我女儿做的还多了,做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大华回答,你这么辛苦,都是为了她们吧。
我以为这时候该撒鸡汤了,什么演员拍戏辛酸困苦,没有时间陪伴家人,父亲在外努力拼搏,只为妻女岁月静好……
想不到画风一转,黄磊真诚地看着天空,说,
我是为了我自己,我做了很多事,给了别人好的影响,能留下来一些东西,这样我就不会惧怕死亡。
为了自己,为了不留遗憾,所以活得折腾一点,让生命像开到荼蘼的花,是比向死而生更重要的价值。
“多数人二十或三十多岁已经死了,他们变成自己的影子,不断重复以前的自己。把以前说过的,想过的,做过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说腔走板。” 罗曼·罗兰的句子,刻薄而清醒。
生命当然有限,美好的时间更是有限,怎么才能把它相对延长一些——这是最近常常琢磨的事儿。
我知道,时间的绝对值不可延长,
但我们对于时间流逝的感知方式可以改变,换句话说,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也许很简单,就反着上面的那句话来:
说没有说过的话,做没做过的事,去没去过的地方……
林依晨说过,当演员的使命是要带领观众,去看到更深层的人性,演戏是探索人性的过程。
事实上,我觉得这就是演员这个职业额外的buff ——可以去不同的时代,体验不同的人生,现实版的穿越啊。
你会不会有这种感觉,去旅行的时候,时间好像走得特别慢,明明去了一个星期,好像已经离开了半个月似的。
因为人暂时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就是跳出了原来的轨道,皮肤被陌生的风吹过,双眼被新鲜的风景刺激着,神经末梢都会加速生长,每一天都被拉长拉宽。
对大众来说,在日常生活里,每练就一个新的技能,就是飞天一次,就能嗨一次。
能认识新的朋友就去认识,能尝试新的事物就去尝试,因为可以增加你与这个世界的接触面,不必囿于自己的小天地。
更重要的是,尽力增加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的能力。
巴菲特来北大演讲的时候,被问到如何选择职业事业的起点,老爷子是这么说的:
“当我毕业后,我会选择一个职业,一个当我不需要工作的时候我也会去做的职业。我不希望梦游般的上班,我也不太会在乎我的起薪。我会选择那些我喜爱的,让我有激情的工作。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只会不断地看着时钟等待下班。”
我相信他的真诚,不过对于大多数中国年轻人而言,这是一个很奢侈的说法。
社会板结至此,官商结合的铁幕之下,好资源已经在看不见的地方被各种二代牢牢掌握。
找一个能体面地糊口的工作,才是很多中国毕业生的第一课。
但这不意味着,巴菲特的话在中国就没有意义了,相反,这话应该被奉为圭皋才对。
未必有好起点,但谁都有有积累能力和改变认知的时间,也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每天跳着踢踏舞一般地去工作,是绝对值得奋斗,和值得憧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