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ChatGPT每个月200美金的DeepRe ... ·  9 小时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1年经验,40万年薪!我是如何转岗B端产品并 ... ·  22 小时前  
三节课  ·  2025小红书线索营销产品通案 ·  3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产品卖得好,产品经理无非就是做好了这三件事! ·  3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两个“开挂“的心理学小技巧,让沟通的工作更简单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23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0-17 12:52

正文






《观无量寿经》一卷


《观无量寿经》,刘宋文帝元嘉年中(424年)畺良耶舍三藏法师译。


本经一卷含王宫与耆阇两次说法,称为“二会正说”。世尊在王舍城王宫之内,为韦提希及阿难等宣说定心观想极乐胜境的十三定观(定善),以及散心修诸善的三福九品(散善),回向愿生极乐世界,为“王宫会”。阿难从王宫返耆阇崛山,世尊在座,对文殊等一切人天凡圣,复述王宫所说之法门,称“耆阇会”。


此经流通本名为《观无量寿经》,善导大师所释本名为《无量寿观经》,简称《观经》。


本经核心:说定散二善,广摄众机,归入念佛。


《观无量寿经》分为四个部分——译本、大意、核心、梗概来解释。


第一,译本。“《观无量寿经》,刘宋文帝元嘉年中(424年)畺良耶舍三藏法师译”。


第二,大意。“本经一卷含王宫与耆阇两次说法”,这部经是两次说法,称为“二会正说”。


此经的流通本,名字叫《观无量寿经》;不过善导大师解释的本子,名字叫《无量寿观经》,就是“观”字的前后次序稍有不同。不管怎样,都简称为《观经》。


第三,核心。“说定散二善,广摄众机,归入念佛”,这是《观经》的核心。


第四,梗概。本经的梗概及要点有七点。


《观无量寿经》梗概及要点如下:


(一)韦提厌苦


世尊一时与文殊等诸大菩萨正在耆阇崛山中,此时王舍城发生悲剧,阿阇世王子为贪王位,囚杀父王。国太夫人韦提希同遭禁闭,身心忧苦,遥念世尊。世尊以神通现于宫中,韦提希深厌苦境,求愿往生无忧佛国。


净土法门,韦提希夫人是这个法门的代表,她是一个苦恼深重的业障凡夫,她是个女子,很苦。她地位很高,是国太夫人,她的生活很优越,平常都是被别人服侍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自己亲生儿子关起来了,她就更加苦恼了。也因为她的苦恼,启发了她内心的觉悟。


《观经》的梗概与要点,第一点韦提厌苦,第二点求生极乐,这两点都是说《观经》的缘起。善导大师《观经疏》说了七个缘起,都收摄在这里面了,分为两类,一类叫逆向缘起,一类叫顺向缘起。


(二)求生极乐


世尊放光,摄十方诸佛净土于佛顶光台之中,令韦提希一一尽见。佛力加被,韦提希选生极乐,请说定善观法。世尊观机,自开三福之行,并示佛力异方便观。


十方净土皆有光明,都很清净。为什么韦提希夫人能选择极乐世界呢?就是因为佛力加被,善导大师的解释很清楚,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


韦提希夫人说:“世尊,让我往生无忧佛国吧!”释迦牟尼佛就展现十方净土给韦提希夫人看,问她:“这么多国土都展现出来了,你要去哪一个?”不过佛的心是向着阿弥陀佛的本愿,“望佛本愿”在这个地方就体现出来了,佛陀就加持韦提希夫人选中了极乐净土。


这种加持有两个方面:第一,可能让十方诸佛净土优胜的地方暗淡一些,极乐净土的优胜就特别明显;第二,就是直接让韦提希夫人内心选中极乐净土,明了释迦牟尼佛的本意,因为极乐净土殊胜,往生容易,还有阿弥陀佛本愿的作用。


所以“佛力加被,韦提希选生极乐”,这之后她就请释迦牟尼佛为她讲定善的观法。“世尊观机”,这个法门是韦提希夫人一个人请求的,但释迦牟尼佛通过她,要把这个法门传给一切有缘众生。就在这个过程中,弥陀的救度展现出来了。


世尊观察众生根机,不仅有定善,还有散善,所以开三福之行。另外,即使讲定善观,也跟一般经典所讲的不一样,这里讲的定善观叫“佛力异方便观”,是靠佛力异方便来观行成就的。


接下来第三点就是正宗分里说的十三定观,这是《观经》的特色,此经之所以被称为《观经》,就是因为有定善十三观,还有散善三观。


(三)十三定观


世尊应韦提希之请,次第开说十三种观想极乐依正庄严的方法,众生若一一观想成就,皆得往生。于第七华座观,世尊欲明除苦恼法,阿弥陀佛当下显现,住立空中;韦提希见佛作礼,欢喜得忍,往生决定。于第九真身观,阿弥陀佛八万四千相好光明,一一光明,唯摄念佛众生而不舍。


“于第七华座观,世尊欲明除苦恼法”,这时阿弥陀佛就显现出来了。韦提希见到阿弥陀佛就礼拜,当时就往生决定了。“于第九真身观,阿弥陀佛八万四千相好光明,一一光明,唯摄念佛众生而不舍”。大家可以去看一下第七华座观和第九真身观的经文。


之所以把这两观提出来,是有特别意义的。如同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所说的,释迦牟尼佛广开净土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弘愿。


“显彰”就是把原来掩盖的、不明了的,显发出来,彰显出来。


别意弘愿在哪里显彰?就在第七观,释迦牟尼佛说:“我要为众生说除苦恼法,汝等谛听!”怎么除我们的苦恼?阿弥陀佛这个时候就显现了出来,光明炽盛。这就好像两个人互动,配合好了的。


韦提希夫人一看,当下心里就安稳了:“这是救度我的佛!除我苦恼的法就是阿弥陀佛的救度。”


善导大师专门在玄义分里列了一门,叫“得益门”,就是整个净土门得益的地方。得益门是很有利益、很有意义的。大家会觉得“辨得益门有什么意思呢?反正在哪里得利益都没有关系”。


善导大师是要说明,韦提希夫人得的利益不在别的地方,就在阿弥陀佛;不只是说在第七观这个地方,而是说得利益来自于阿弥陀佛本身。整个净土法门得益得自哪个地方?得自阿弥陀佛。这是善导大师要说的意思。


比如十三定观,修观想,但不是得益于观想;修行散善,比如大乘善、小乘善、世间善,回向求往生,但得利益的根本来源处也不在这个地方。得益门是得利益在无量寿佛本身,所以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这里贯穿的思想是一致的。


这样就不落于自力,也不说是在其他法门、其他佛菩萨,甚至都不在释迦牟尼佛的佛力加被当中,当然那有他的利益,但从根本来讲,是让位给阿弥陀佛的。


第九真身观也有特别的意思,也是“显彰别意之弘愿”。第九真身观是整个十三观的最高峰,是观阿弥陀佛的真身,佛身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那么高,放出多少光明,怎样庄严等等。这么高的观成就之后,最后的结局在哪里呢?是看见: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最后是摄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就解释,为什么佛光普照,唯摄念佛,就解释了著名的“亲缘、近缘、增上缘”。


这也是阿弥陀佛的光明示现“别意之弘愿”:他特别的意思,不是提倡众生观佛,因为观佛比较难,而是要显示称念弥陀名号得救。所以善导大师就解释说: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有特别意义的弘愿、本愿,就是阿弥陀佛发了这样的誓愿:“众生称念我的名号,不往生者,我不成佛!”所以,他成佛时的光明,就摄取因地本愿所誓度的众生,光明、名号是一体的,念佛当下,光明摄取。


(四)三福回向


说十三观毕,世尊为不能修定善观法的众生开说散善回向往生,即九品中的前六品之人行三福业,或修行福,或修戒福,或修世福;或单行一福,或合行二福,或具行三福,随人根机,各修多少,用以回向,皆得往生。


《观经》是正依经典,怎么讲到杂行呢?杂行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要辅助、突出正行的,然后从这里牵引出念佛。所以它根本的宗旨是以“持无量寿佛名”作为修持的根本法则。


(五)念佛往生


上面虽说了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业,但世尊的心特别怜愍三福无分、唯恶无善的恶业凡夫,开说阿弥陀佛大悲本愿,欲使一切善恶凡夫皆能仰仗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称名往生其国,所以特取一生造作十恶、破戒、五逆,直到临终才遇到弥陀救度之法的三种众生为典型,置于下品,以一声、十声的口业称名,当下即时庄严往生极乐,以彻底彰显阿弥陀佛的绝对救度。


我们三福修得来吗?如果仔细去修就会觉得很难,甚至没有分。下辈三品的众生是唯恶无善的,佛为他们开说阿弥陀佛大悲本愿。如果在十三定观或九品的前六品里讲弥陀本愿,人家可能会说“这是自他二力合起来的,这不是谈修行了吗?”所以不在那个地方讲。就讲下品的恶业凡夫,一辈子造恶,一直造到临终,他有什么修行?没有修行。特别是下品下生,造作五逆重罪,一直到临终,在他身上才可以把阿弥陀佛的救度完全彰显出来。


佛的大悲救度,佛的大悲爱心,救度善人,爱一个善人,就好像太阳光照在草木上面,虽然亮,但是还不够亮;要救恶人,大悲爱心救度造业的凡夫,就如同太阳的光照在金子上一样,特别晃眼,特别明亮。因为恶人才能显示弥陀救度彻底、无条件。所以在下辈三品中纯讲念佛;尤其是下品下生,那是救度的极致。


《观经》非常有戏剧性,不管是从它的缘起,还是修行方法,还是展现阿弥陀佛的救度,这是形象化最强的一部经典。比较起来,《无量寿经》就比较理论性一些,讲因地怎么发愿,果上怎么成就。


医生给病人治病,一般的小病不能显示他的水平;要最重的怪病、杂病,人家都治不好的,一口气上不来马上就要死的,这样的病人来了,一剂解除病苦,这样就能显示医生的水准高。阿弥陀佛是大医王,前面定善、散善就不谈了,找下品下生,以他作为示范,针对意义特别明显。


这是讲“念佛往生”。


“念佛往生”,前面说过了,要配合第十八愿才能读得懂。同时,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到底是什么样的“念”,一定要结合《观经》的下品,尤其是下品下生,我们才能明白“乃至十念”到底是什么。善导大师是以第十八愿的根本精神来解释《观经》,也以《观经》下品下生的特殊案例来解释《无量寿经》“乃至十念”的内涵。所以,善导大师把《无量寿经》的“乃至十念”直接解释为:


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直接解释为十声口称“南无阿弥陀佛”。


(六)唯赞念佛


上面总说了定善、散善、念佛三种往生方法,但世尊唯独称赞念佛之人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大势至二大菩萨为其胜友。


这都有特别意涵,所以把它列出来。这第六、第七两点就到流通分了。正宗分说了第三、第四、第五这三点。


(七)付嘱持名


因念佛是弥陀本愿,最易而又最胜,所以世尊最后唯独付嘱阿难“持无量寿佛名”以结束本经。


整部《观经》和《无量寿经》的衔接、环环相扣的关系,最主要是在哪个地方?环扣在三辈往生这个地方。


四十八愿的成就,以这句名号来度众生,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摄受什么样的众生根机呢?第十九愿的成就文说三辈往生,就说到了;但是没有详细展开,因为这不是《无量寿经》的重点。


这个问题在《无量寿经》里毕竟没有详细地说明,那留在哪里讲呢?留在《观经》里面,就把三辈展开为九品,“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展开为定善、散善的十六观法。这就展开出来,收摄一切众生根机归入念佛。这是《观经》对三辈往生的展开。


《观经》主要内容是讲统摄万机归入念佛,对于怎样念佛也是点到为止,就用下辈三品的案例作说明,最后作个交代。世尊在《观经》里讲了这么多,前面讲的都是摄受众生根机的——用十三定观、三福九品摄受根机。那么法要在哪里呢?“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这时候就戛然而止,《观经》就结束了。但是“持无量寿佛名”又怎么持呢?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呢?这留在《阿弥陀经》里面展开。


所以《阿弥陀经》和《观经》的意旨不一样,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