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为您传递航天资讯,邀您一起关注航天事业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3系飞行员  ·  低高度复飞图个啥 ·  昨天  
青春国航  ·  为爱赴“苏”,启“蒙”梦想! ·  2 天前  
航旅圈  ·  民航告别高速增长,我们可以做什么 ·  3 天前  
航空工业  ·  “领雁”AG50轻型运动飞机改进型成功首飞 ·  6 天前  
青春国航  ·  喜报|全国金奖!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我的航天故事|孙家栋曾高度紧张昏厥 姜杰每年有1/3时间都在试验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 公众号  · 民航  · 2017-03-15 14:06

正文


全国两会期间,我国航天发展持续引发关注,3月14日,《人民日报》12版刊登题为《我的航天故事》的专题报道。其中,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孙家栋委员和姜杰委员,讲述了他们坚守航天一线的故事。


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委员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孙家栋委员,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他曾在全国两会上多次为北斗系统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发展大声呼吁,也积极关注着科技创新改革、基础研究发展和提升“中国制造”等热点话题。


孙家栋是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担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等3个我国二代应用卫星工程总设计师,担任北斗一代、二代导航工程总设计师和探月一期工程总设计师。


在孙家栋指挥发射的经历中,有两次惊心动魄的“拍板”。


1974年11月5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在即,离点火还剩十几秒时,卫星却没有收到“成功转内电”的信号,这意味着火箭送上太空的只是一个毫无用途的铁疙瘩。在这千钧一发时刻,孙家栋冒着违反纪律的风险,大喊一声“停止发射!”发射程序戛然而止,现场人员检查并排除了故障原因,孙家栋却由于神经高度紧张昏厥过去。


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并进入静止轨道,却发生了星上蓄电池热失控现象,卫星危在旦夕。孙家栋提出对卫星姿态调整5度,最终化险为夷。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是孙家栋的人生信条。本该颐养天年的孙家栋没有停歇。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担任总设计师。2007年是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关键性一年,年近80岁的孙家栋多次进入发射场,在发射现场指导了多次卫星发射任务。


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电视里有一个镜头: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人们欢呼拥抱。孙家栋却走到一个僻静角落,背过身子,偷偷擦眼泪。


如今,耄耋之年的孙家栋仍坚守在航天一线,书写着自己的航天传奇。


“长三甲”总设计师姜杰委员
创新是运载火箭发展的不竭动力



“今年两会,我比较关注基础研究问题。我认为建设航天强国,尤其要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要强化需求对基础研究的牵引,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姜杰委员说。


在中国火箭队伍中,长征三号甲(简称“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又被称为金牌火箭,是我国高轨道发射任务的主力火箭。


在金牌火箭的背后,有支金牌团队。从事“长三甲”研制工作逾30年,姜杰为“长三甲”重大技术进步及火箭的创新和型号产品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2015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成为我国航天领域首位女院士。


这些年,随着“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期到来,姜杰每年有1/3时间都在试验场。


“创新是运载火箭发展的不竭动力。”姜杰说,2010年至今,“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进入高密度研制和发射阶段,她带领团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提升了火箭的发射能力,圆满完成了以北斗导航、探月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共48枚火箭发射任务,成功率达100%,“‘十三五’期间,‘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仍将处于高密度发射任务期,每年有8到10次重要发射任务。”


“要想实现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转变,就要坚持自主创新。”姜杰说,航天队伍也一直格外重视航天人才培养,内部的“传帮带”氛围极其浓厚,许多年轻人活跃在重要岗位,成为航天事业发展的活力源泉。


“实现航天强国是一个新的宏图大业,航天人面临着全新的巨大挑战。只有传承老一代航天人的志气、敬业、创新和担当,才能坚实走好新的航天路,实现中国航天梦。”



来源:《人民日报》记者:刘诗瑶

制图/郭牧

编辑/杨成

监制/黄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微信号:cascwx
官网:www.spacechina.com
微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投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