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Kelly与吃的营养与流行病学
Eat right, this way. 吃得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Kelly与吃的营养与流行病学

虚假营养成分表可能惹官司,厂家你知道吗

Kelly与吃的营养与流行病学  · 知乎专栏  ·  · 2016-05-28 22:3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拒绝任何厂家跨省或者查水表,靴靴。转载请随意,署个我的知乎ID就行。

我即将不点名批评一家瞎写营养成分表的四川某著名乳企,请该乳企工作人员认出你家产品之后自觉勘验。批评过程会讲到如何根据三大产能营养素的含量计算食物中所含的能量,打脸爱好者旁友们和科普爱好者旁友们请你们各取所需。

前段时间去便利店买早餐,在货架上看到了两款体积相当、成分类似的核桃花生牛奶饮料,居然存在差价。由于专业直觉,我直接翻到营养成分表这一面,发现左边2.7元的产品声称它每100mL可以提供300千焦能量,而右边2.5元的每100mL只有183千焦。所以贵的那个是因为能量多?

183千焦 VS 300千焦,供能效率几乎翻一倍,只比两块五的贵两毛是不是太良心了点儿啊喂。隔壁某竞品的百毫升供能才250千焦,人家都敢卖三块五了啊。

一眼比较下去,产品A和产品B每100ml含有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都差不多哎。食物中能给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素就只有它们,如果它们仨含量相差不大,最终它们提供的总能量就不应该差太多。而且,这两款产品都是核桃花生牛奶复合蛋白饮料,配料表也很相似,实在没发现有什么物质是三大产能营养素之外而又提供能量的。

所以,产品A的营养成分表和产品B的营养成分表,一定有一个是瞎写的。



如何证明谁才是错的

我们这里发现最对不上号的就是能量值。绝大多数情况下,食物中只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有些食物中含有酒精之类的有能量的物质,但由于我没有在以含量多少排序的配料表上读出潜在的可能造成较大计算误差的其它可供能物质,所以忽略这种可能性。

现在,只要用产品A和产品B提供的这三种产能营养素的含量,乘以它们各自能产生的能量,然后再加个总,就知道谁说谎话谁该挨打啦。

怎么知道三种产能营养素各提供多少能量?

这三种营养素在体内能产生多少能量,要直接就在体内测量是非常困难的。不过,氧化过程也不是非得在体内做。无论体内代谢多么复杂,只要最终的产物一样,那么不管在体内还是体外,这些营养素释放的能量就是一样的。

根据化学实验的结果,这三种营养素在体外充分氧化产生的能量分别是:

  • 1g 蛋白质体外氧化 => 23.64kJ
  • 1g 脂肪体外氧化 => 39.54kJ
  • 1g 碳水化合物体外氧化 => 17.15kJ

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进入体内都能被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这和它们在体外氧化的产物一致,它们没问题了。但是,蛋白质在体内不能被完全氧化。除了二氧化碳和水之外,它还会留下尿素、肌酐之类的含氮物质从尿里面排出。这些物质在体外氧化,还可以产生5.44kJ的能量。所以,我们还需要从蛋白质体外氧化产生的能量中减去这些能量。

此外,由于它们三个进入人体不能完全消化吸收,它们的能量分别要按照92%、95%和98%的消化率折算一遍。

那么综合前面的实验结果和修正条件,我们可以得到三种营养素在体内氧化释放的能量了:

  • 1g 蛋白质体内氧化产能 => (23.64kJ - 5.44kJ) × 92% = 16.74kJ
  • 1g 脂肪体内氧化产能 => 39.54kJ × 95% = 37.56kJ
  • 1g 碳水化合物体内氧化产能 => 17.15kJ × 98% = 16.81kJ


根据产品A和产品B的营养成分表数据,对能量进行验算

再来上一次营养成分表的图:

那么根据 产品A 的营养成分表信息,它每100ml含有蛋白质1.5g、脂肪3.0g、碳水化合物5.0g,总能量就应该是:(1.5g蛋白质×16.74kJ/g蛋白质) + (3.0g脂肪×37.56kJ/g脂肪) + (5.0g碳水化合物×16.81kJ/g碳水化合物) = 221.84kJ ≈ 222kJ

根据 产品B 的营养成分表信息,它每100ml含有蛋白质1.2g、脂肪2.0g、碳水化合物5.2g,总能量就应该是:(1.2g蛋白质×16.74kJ/g蛋白质) + (2.0g脂肪×37.56kJ/g脂肪) + (5.2g碳水化合物×16.81kJ/g碳水化合物) = 182.62kJ ≈ 183kJ

可以看到,产品A的能量是虚标的,能量声称值300kJ/100mL,根据三大产能营养素含量计算得到的理论值为222kJ/100mL,每100ml的含量虚标了78kJ。 产品B的营养成分表则是自洽的。




营养成分表数据不真实,违反了国家标准

我们刚才已经算过了产品A的实际能量值。由于我们没有发现有什么是可能大幅影响能量值的配料,那么理论上产品A和产品B所提供的能量都应该从三大产能营养素来。如果能量值是真实的,那么它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三个数字就不全是真实的;如果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三个数字全为真实,那么能量值肯定就是不真实的。

在食品包装上标出营养成分表这一行为,是由《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 - 2011)进行规范的。营养成分表的数据来源、标注要求等都在这个《通则》中有着详细的规定。

以下是对这个《通则》的节选:

3 基本要求

3.1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标示的任何营养信息,应真实、客观,不得标示虚假信息,不得夸大产品的营养作用或其他作用。

并且,这个《通则》中对标示数值的来源作出了规定:

3.4 食品营养成分含量应以具体数值标示,数值可通过原料计算或产品检测获得。

不符合GB28050的标注,如果误导了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是可以被消费者告上法庭寻求惩罚性赔偿的。换句话说,如果我是一个恶人消费者,当我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完全可以花几万块买一卡车的产品A,再以标识不符合GB28050,导致我没有选择产品B而是选择了产品A为理由告到法院,要求产品A的企业和销售的超市给我十倍惩罚性赔偿。

并且,类似的赔偿要求是有法庭判决的成功先例的: 重庆商社新世纪百货连锁经营有限公司与秦东产品销售者责任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总结

经过能量计算,我们可以发现黄白包装的产品A存在虚假标注营养成分的嫌疑。侧脸在题图放过了,这里放一张打了码的正脸:

产品A的生产厂家啊,你们可长点儿心吧。认出你们自家产品之后赶紧改正,不然被讼棍利用来找你们赔钱了就不好玩了。




= Encore:能量计算的简便方法 =

前面的计算公式其实蛮复杂的,小数点后面一位两位地乘,谁都心算不下来啊。所以,这个时候,作为一个健康教育小能手,我怎么能不给大家提供一个简便的数字呢!

我们已经知道了,1g 蛋白质体内氧化产能 16.74 kJ,1g 脂肪体内氧化产能 37.56 kJ,1g 碳水化合物体内氧化产能 16.81 kJ。巧合的是,1kcal = 4.184kJ。所以,这三个数字就会变成这样:

  • 1g 蛋白质体内氧化产能 4.00 千卡
  • 1g 脂肪体内氧化产能 8.98 千卡
  • 1g 碳水化合物体内氧化产能 4.02 千卡

也就是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从重量换算到能量的时候,可以用4kcal/g、9kcal/g、4kcal/g这三个系数。 4、9、4,三个都是整数,是不是一下子简单了很多~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2013版中,针对能量摄入作出的推荐值,有以千卡为单位的,也有以兆焦(MJ)为单位的,所以用千卡来计算食物能量也是非常方便的哟~

大家回去自己试试看吧~


—— 更新 ——

有人在评论里提出几点我没有提的可能影响计算能量总值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由于不会影响计算,所以我没有在正文中提到,但是看到已经有两个人问到这个问题,我还是专门更新一下:

1. 食物中除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之外还有酒精、膳食纤维等其他物质可能供能,算上它们有可能能凑齐这丢失的78kJ?

答:膳食纤维产能很少,只能算2kcal/g,要想补上这里面所有漏洞,膳食纤维的含量要达到10g,但从以含量排序的配料表可知,没有;另外,这款饮料不含酒精。

2. 标示的三大产能营养素含量都是修约过的,用实测值去计算有可能补齐这丢失的78kJ。

答:三大产能营养素的含量的修约间隔是0.1g,每一项就算全部按照修约前最大可能值0.0499的误差计算,也只能再提升5%。

3. GB28050规定,能量实测值小于标示值的120%即可,厂家不违规。

答:确实,这样的行为没有违反硬性规定, 只是违反了GB28050的原则性规定。 但是,这个疏忽造成的消费者信任危机以及可能的司法风险是不容忽视的。请厂家务必及时改正。


如果厂家提供证据表明你们这样的标注是有实测数据证实的,欢迎你们私信联系我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核实,我随时更新文章并在文章开头道歉。

如果你们确实出现了不准确标注的问题,就请你们及时改正。我作为四川人,非常希望能够看到你家作为本地的乳企,作为伴随我整个童年的美好记忆,不断成长强大,走向全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