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发现问题
表达总是欠火候
虽然不想承认,但自己的表达确实存在一个明显问题:
太平了
。
会找很多理由来辩解,比如词句没必要太过花哨,更重要的是言之有物。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词句的润色与内容的表达,完全不会冲突,反而是锦上添花。
就如同林语堂在《说话的艺术》里提到的,对于一次演讲,金句是必要的。
毕竟,大家听的时候,难免会被各种琐事打扰,金句通过情绪共鸣,可以加深观点的记忆——这不就是演讲的核心目的?
不过,要解决「文笔太平」这个问题,需要补的功课太多。
必须把问题具象化到可操作的路径。
02
分析问题
对标分析两个厉害角色
对象一:罗振宇
特色:造词
罗振宇在行文和演讲中,一大特色就是:造词。
↑ 罗振宇跨年演讲现场
比如「
U
盘化生存
」,形容具备独特手艺的人,在哪都能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铁饭碗,一个例子就是自由摄影师。
又比如「
国民总时间
」,等于网民总数乘以平均每人日均最高上网时长,得到的数值存在极限,未来互联网企业的目标就是时间进行争夺。
再比如「
认知税
」,指代知识跟不上时代发展而要付出的代价。
这些词有一个共同点:
形象
。
它们主要通过类比的方式,来让观众将既有知识迁移至新的场景,最终带来恍然大悟的感受。
最终的结果是「收获感」,这个效果很奇妙——因为它让读者或观众感觉学到了东西,又有了谈资。
这又与罗振宇的定位一脉相承:
传递知识,享受收获
。
对象二:罗永浩
特色:金句
罗永浩的文风则是另一种感觉:一会让人轻松得大笑,一会让人激动得喷张。前者来自于幽默,后者多由金句点燃。
↑ 罗永浩手机发布会现场
他的金句多来自于情绪共鸣。例如:
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
有的鸟来到世间,是为了做它该做的事,而不是专门躲枪子儿的。
有思想的人到哪都不合群。
这些句子,如果自己来说,就是:要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积极进取、把握机会,保持自我、拒绝雷同……
好土气,平淡无奇。
但换种表达,带来的效果就是热泪盈眶。
03
解决方案
金句卡片和两个App
解决方案也分短期和长期。
短期是积累,攒够足量的词句;后期是归纳,并找到逻辑上的规律。
在这里,借用到了彭小六新书《
洋葱阅读法
》里提到的「概念卡片」。
它的本意是积累阅读时的知识点,而针对自己的情况,则是积累金句和新词。
↑ 概念卡片
↑ 帮小六打个广告~
方法一:利用「句子迷」(App或网站)。
↑ 句子迷
比如前几天,无意间在某篇文章中看到一句话:
有些人,终究做朋友就好,因为退一步舍不得,进一步又没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