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安娜·卡列尼娜》,并不是个轻松的任务。甚至在看的过程中,我数度产生了弃读的想法。阅读它的体验并不愉快,甚至让我痛楚。只看到第一部第二十二章的时候,我就为托翁的描写感到震惊,实际上我不该震惊,经典文学就应该这样吧,既打动你,又让你害怕看下去。故事如一幕幕戏,在眼前徐徐展开,十九世纪的俄罗斯上层社会里的人物逐个登场,他们的喜怒哀乐,壮美的俄罗斯风景犹在眼前。你明知道这是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情不自禁被吸引进去,试图替他们思考人生,替他们排忧解难。而安娜·卡列尼娜一出场,就已让我忍不住想流泪了。她生机勃勃,"动作果断而优美",身份是贵妇,天性却像个孩子,而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并没有让她失去一个可爱的女人的本能。因为早已知道她的结局,再从头看这一切是如何发生,是如何残忍啊。
《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那么耳熟能详,也许有许多人都没读过这本书,但经它改编的电影却也早就出了好几版,演过安娜的都是著名的大美女,嘉宝、费雯丽、苏菲·玛索以及凯拉·奈特莉。但没有一个完全符合人们心中对安娜.卡列尼娜的想象,每个人都是安娜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带有她的一部分神韵。
看到安娜爱上伏伦斯基,我简直要跳起来了,但又能怎么样?她怎么可能不爱上他,他也没法对这么一个美好的女人不动心。人生中唯一一场爱情就要轰轰烈烈地发生了。烧完之后就是灰烬。尽情燃烧过也值了,一辈子没有真的爱过,也是一场悲剧。可惜代价太大了。对于安娜,就是生与死的问题。而她哥哥,出轨法国家庭教师的奥勃朗斯基却得到了妻子陶丽的谅解,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陶丽并无其他选择。不公平乎?就是这么不公平,你有什么辙。风月场合的短暂激情无人在意,真爱却犯了大罪,这就是荒谬,荒诞的人生可以用哲学去解释,却没法用文学去拯救。
文中借伏伦斯基的母亲说出真正的爱情才是罪魁祸首,"在她看来,没有什么比上流社会中的风流韵事更能使一个公子哥儿增色的了。她感到高兴,还因为她十分喜爱的卡列宁夫人,一路上同她谈了那么多她自己儿子的事。照伏伦斯基伯爵夫人看来,她也就具有一切美丽而高贵的女人的美德。不过,最近她听说儿子拒绝了一个前程远大的职务,就是为了要留在团里,好经常同卡列宁夫人见面,还听说许多大人物因此对他不满,她这才改变了看法。还有使她不高兴的是,她从各方面听说,他和卡列宁夫人的私情并非她所赞许的那种前途辉煌的风流韵事,而是她听说的那种可能使他遭殃的不顾死活的维特式的狂恋。"
奥勃朗斯基曾和列文谈到爱情:"现在有两个女人,一个始终坚持她的权利,也就是坚持要她的爱情,但你却不能给她;另一个女人为你牺牲了一切,对你却毫无所求。你该怎么办?怎么办才好呢?这是一个大悲剧。"
而列文的回答很有意思,在我看来也是整本书的宗旨:"我不相信这里有什么悲剧。理由是这样的:我认为恋爱,就是柏拉图在《酒宴》中所说的两种恋爱,这两种不同的恋爱是对人们的试金石。有些人只懂这种恋爱,有些人只懂别一种。对那此只懂非柏拉图恋爱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悲剧不悲剧的。那种恋爱是不会有什么悲剧的。'多谢您,使我得到了满足,再见!'这就是全部悲剧。至于柏拉图式的恋爱始终是纯洁无暇的,因为……"
奥勃朗斯基则对列文的哥哥尼古拉的看法有自己的意见:"你要求人家的一举一动都有目的性,要求恋爱和家庭生活永远统一,可这是办不到的。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和影组成的。"
在某一方面,安娜和列文是一类人,他们都要求"人家的一举一动有目的性,要求恋爱和家庭生活永远统一"。列文爱上吉娣,吉娣最初爱的上伏伦斯基。当伏伦斯基在舞会上与安娜翩翩起舞时,吉娣出于一个陷入到爱情的少女的敏感,一下子发现了安娜的异样,"吉娣看见她脸上现出那种她自己常常出现的由于成功而兴奋的神色。她看出安娜因为人家对她倾倒而陶醉。她懂得这种感情,知道它的特征,并且在安娜身上看到了。她看到了安娜眼睛里闪烁的光辉,看到了不由自主地洋溢在她嘴唇上的幸福和兴奋的微笑,以及她那优雅、准确和轻盈的动作。"而她最初是安娜的崇拜者,"她身上那件钉着华丽花边的黑衣裳是不显眼的。这只是一个镜框,引人注目的是她这个人:单纯、自然、雅致、快乐而充满生气。"
托尔斯泰描写安娜,并没有将她描写成一位只有柔情没有主见的女性。他用了"果断"、"准确"这样的形容词,并几乎每次都写她是"自然"和"充满生气"的。
尼古拉是本书的另一条主线。他作为贵族,他敏锐地发现了农民是奴隶,他这样的贵族和农民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很大,他觉得不合理,想改变社会、解救农民。列文发现吉娣因为伏伦斯基的变心而生了病,他感到有些快乐,因为他受的苦吉娣也受到了。不得不说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描写细腻和准确。
无论安娜是否嫁给无趣的卡列宁,都不重要。她无论嫁给谁,都有可能发生同样的故事。只是故事的大背景实在害了她,那个时候男女权利不对等,生活没留给她这个上流社会的妇女一点活路。文中的所有女性,真正的觉醒者只有安娜一人。
若她生活在当代,至少有婚可离,孩子可以见面,社交圈不至于封闭她,当一个独立的现代女性,没有任何问题。甚至她可以去隐居。
"在我们中国,至少还留给我们一条路——出家。"
前几天我去看望的诗人朋友诙谐又严肃地说。我们共同认识的一位八零后女诗人出家了,听说她师父除了管吃管住,每个月还发她点钱。平时还可以去云游。我们说好,等孩子长大了,我们一起去出家。住寺里,呼吸新鲜空气,不为红尘里的任何感情关系负责。
我们都是不想为家庭负责的人,我们想过一种全新的生活,那种没有人过过的生活。那种与中产阶级价值观完全相反的生活,更与底层蝇营狗苟不同,与上流社会的无趣不同。那应该是五四青年们反抗旧时代旧家庭时想过的生活吧。还没有人过上--包括鲁迅。
安娜.卡列尼娜就是不写作的萧红。安娜.卡列尼娜就是不写诗的我。安娜.卡列尼娜是所有追求美好追求爱情追求自由的灵魂。怪不得她死的时候,我看得浑身颤抖。"悲剧就是把美好毁灭了给人看",而托尔斯泰把悲剧描写得这么详细,为此我有点恨他了。
阿赫玛托娃在诗里写道,"如果你给我不能给我和睦与爱情,那么请赐予我苦涩的名声"。这句诗也被引用于另一著名女诗人希尔维亚.普拉斯的传记中。伟大的自白派女诗人希尔维亚.普拉斯因丈夫、另一著名男诗人休斯的出轨及生活本身的沉重性和不可改变性而在伦敦寒冷的冬夜里拧开媒气自杀。她的自杀也震惊了诗歌界。爱情消失了,生活还在继续;甜蜜消失了,憔悴还在继续。希尔维亚.普拉斯的神经无法承担这种暗无天日的日子,她和安娜.卡列尼娜一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们是自杀,同样也是被绝望的内心所杀。
提起安娜,人们总会提起另一个自杀了的女主人公:包法利夫人。都是在无聊的婚姻中沉浮,都爱上了浪子,都梦想破灭,都走向死亡。伟大的作家写下了伟大的主人公,伟大的主人公让我们联想到自己。即使我们自己一点也不伟大,也不影响向她们掬一把同情和理解的眼泪。这世界上或许分两种人,一种是理解她们的人,一种是不理解她们的人。
真正的安娜活在人们的想象中,活在人们的心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越来越不敢看她的独白,她的经历,她的苦痛,我也找不出一个法子来避免她的悲剧。说到底,无论生活在什么时代,爱情都是致命的。无论生活在什么时代,当一个完全、彻底真实的人都是危险的。最终我们要接受终级的审判,有些人在上帝的审判之前就已经被社会和自己的内心给审了一遍。没有人是完全清白的,只有人用借口来代替谎言。我们这些懦弱的人,不敢爱不敢恨,承受不起与世界决裂的下场,我们胆小,而你却死了,我的安娜。我们替你活着吧,做更多的爱,爱更多的人,把身体分成一块块,把精神打造成icloud下载,我们替你活在这不堪的人世间,替你看遍人世变迁,无爱无恨,无苦无乐,成为一块石头,坚硬无比,等待雨水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