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朋友们,当你看到宝宝私下里拿了小朋友的东西时,
你会是个啥反应?
大家可以先自行脑补一下,
(~此处应有5分钟脑补~)
OK,脑补结束~
下面说说小编常见到的反应:
(
っ °Д °;)っ啊,这不是偷么!赶紧还给人家!
然后给孩子定性,
完了,我家孩子学会偷东西了!
此话一出,
家长仿佛从孩子拿玩具这件事情上,预见到了他以后小偷小摸的“人生”。
●●●
当然啦,爸爸妈妈们可能还会有其他的反应,
不过小编可以很肯定地说,
当大家知道或者看到孩子私底下拿了别人东西的时候,
多数人的第一想法一定是:
不行,得还回去!
这种想法并没有错,
但要把孩子的做法简单的定性为小偷小摸,
那可就冤枉孩子了。
因为宝宝们还不太清楚物权的概念呀~
啊?什么是物权?
让小编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别人的桌子上放了一条项链,
你很喜欢,也很想拥有这样一条项链。
但是你不会去拿,因为你知道这条项链不是你的。
同理,任何人都有喜欢的东西,
当我们看到喜欢的事物时,也希望自己能够拥有。
但绝大多数人都保持了一份理智,那就是,这个不是我的,所以我不能拿。
能分清什么东西属于自己,什么不属于自己,就是物权。
但是,两三岁的孩子本来就没有清晰的物权概念,
再加上一直没有人进行灌输,
所以他们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拿这个道理还很模糊,
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一旦对某件东西感兴趣,
就自然而然地把它“归为己有”了。
如果家长们很主观地将孩子的这种行为定性为小偷小摸,
总是把关注点放在要求孩子不要拿别人的东西上,
说不定会强化他们的行为,事情就可能会变得更糟哦~
So,上面那种反应万万不可有。
那什么样的方法会比较好呢?
下面小编双手奉上解决办法~
首先,我们需要让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让孩子知道,他拿了别人的东西后,对方会是什么感觉。
可以这么说:
妈妈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很想玩。
但这个玩具是某某的,我们没有经过他的同意,就把玩具拿回来了,
他一定会很着急的。我们把它送回去吧!
要是宝宝不从怎么办!!!
注意啦,大招在这里!
因为我们已经做好了一个感情上的铺垫,
接下来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和小朋友进行交换。
继续刚才的例子,即便听家长讲了对方的感受,可孩子还是一脸不舍,
这时就可以用征求意见的口吻问孩子:
如果你特别想玩这个玩具,
那你可以和他商量一下,
把自己的小车借给他玩,玩一会儿我们再换回来,好不好?
这里有个小窍门,
每次出门前,爸爸妈妈都可以让孩子带上他最心爱的东西出去玩,
只有用孩子特别心爱的东西,才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
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拿走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
那么在玩过小朋友的玩具后,他肯定会主动把自己心爱的东西换回来。
所以说,带着心爱的东西出门
一方面,在和其他小朋友互动时有了可以交换的东西;
另一方面,也为家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机会。
因为,如果爸爸妈妈发现孩子特别喜欢那个玩具,
宁可放弃自己心爱的东西也要去交换,
那就可以考虑给他买一个啦~
但是!!!前提是把属于别人的玩具还回去。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不要急着把这种行为定义成“偷”,然后各种指责。
他们只是还没有明晰的物权概念,只是单纯的喜欢和好奇而已,何不借着这样的机会帮他们明确什么是物权,什么是平等交换呢~
授权声明: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