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家-腾讯新闻
精选大家文章,畅享阅读时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读书有范  ·  九言 | ... ·  昨天  
读书有范  ·  九言 | ... ·  昨天  
ONE文艺生活  ·  谁还在信“男友越作就是越爱我”? ·  2 天前  
水木先生说  ·  每晚思考一段话 ·  2 天前  
青年文摘  ·  好 好 虚 度 爱 情 。 ·  3 天前  
冯唐  ·  会做选择的,都是人生赢家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家-腾讯新闻

做全职妈妈是没追求的人生

大家-腾讯新闻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4-03 16:56

正文


文 | 鞠白玉


美国记者Pamela Druckerman写下的《法国妈妈育儿经》一度成为欧洲的育儿圣经,在侨居巴黎期间她不但观察法国父母们是如何培养婴幼儿的自控力,耐心,创造力,也意识到法国女性从怀孕到生产哺育和抚养孩童时的状态与其他国家的差异。


在法国生下三个孩子的Pamela,除了尽力养育孩子,也必须在这样的文化差异中挣扎——和美国社会不同,这是一个完全不赞成“全职妈妈”的社会,在育儿观念中有任何牺牲自我的念头都不会被赞美。


孕期肥胖,超过半年的哺乳期,乳房下垂和腰腹赘肉,放弃工作,都是缺乏自律的表现,自我牺牲感并不能换来同情。甚至想组织妈妈群一起讨论育儿经验都会遭到冷遇,孩童们可以在游乐场所自发地结伴游玩,妈妈们却很少扎堆聊天,推着婴儿车也一样可以穿着高跟鞋和短裙,长风衣的带子紧紧束着细腰,一个篷头垢面的女人仅仅是因为她懒惰,哺育婴儿不能成为邋遢的借口。


没有一个女性会被简单地称呼为某某的妈妈,决心做全职妈妈的女性要做好心理准备,在宴会上没人会和你讲话,因为你没有职业,没有社会身份,只有单一世界里的单一经验。哺育孩子的艰辛人人都有,但成为话题和谈资就会被视为有病。


除了法国社会长久以来女性自我意识的锻造,这种洒脱背后也有政府斥以巨资为母亲建立的全日制托管中心在支撑,一个四十天大的婴儿就可以进入日托生活,女性回到职场中去,只需早晚接送,和孩子享受晚间和全周末的时光。一个生长在日托中心的婴儿在成长后会有心理问题吗?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起码有两代人是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养育下成长的,至今我们看到的法国人在亲子关系和独立人格上上还没有明显的问题,而产生大量全职妈妈的日本社会中,这些也暂时没什么明显优势。


在我们开始谈论如何将婴儿视作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时, 不能忽略的是女性怎样在母亲身份和其他身份中做一个自发的角力,换句话说,女性首先将自己视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再去保障婴儿,如果妈妈与孩子都想互相不做彼此的吞噬者,一位女性必须工作,必须在家庭之外还扮演其他角色。磨损亲子关系的重要伏笔可能不是忽视,而是母亲的牺牲感和孩子的愧疚感。



和Pamela在美国所见相同,我们在公共场所常会看到一位妈妈和自己的幼儿对话时旁若无人,声音放大,似乎她要让每个人看到她是一位称职的母亲,这些陌生人和她的生活毫无干系也不得已地要目睹这场“亲子戏”。


曾经在三联书店和一个面馆,我看到的不同的妈妈领着孩子进来,对孩子事无巨细的关照提醒,风风火火来去行走,声音举止特意要引人注目,就像在提醒人们:看啊,我有孩子,我是妈妈!这两位妈妈的打扮神色出奇相似,乱糟糟短发,运动便装,粗糙得一塌糊涂。


这是一种病症,在Pamela的书里我证实了这一点,在心理学上讲这样的女性唯一的存在感即是作为母亲的角色。过度关注和粘腻就像过度忽视一样,会对亲子关系有深远的负面影响。 在公共场所那些喳喳呼呼的母亲背后是失落的旧日生活和破碎的自我人格。是的,育儿专家提倡母乳到两岁,陪伴到三岁,但另一厢,这个社会在要求女性经济独立,自我建设,所以这是一个路口上的选择和取舍,智慧的女性会去尽力平衡它。


对于孩子的成长记忆来说,到底是日复一日的辅食和便当盒重要,还是一个优秀的自我实现的母亲更重要呢,这取决于个体经验上的认知,没有是非之分,我只是为那些为了全身投入育儿放弃职业的女性感到惋惜。因为孩子终会长大成人,而当他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养育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时,你只是发现自己除了母亲的身份以外一无所长。


自前年的婴儿潮至今,我身边近十位朋友相继做了妈妈,下至24岁上至36岁,皆是从事策展人、记者、主持人、学院负责人、编剧、导演的高度职业化的女性,都坚持工作到预产期,在选择母乳喂养至少九个月的期间,完成了论文、谈判、剧本、电视节目、大型的艺术展。


在一个没有日托中心,只能依赖父母和保姆的情况下,这些妈妈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亲眼看到我的朋友在后备箱里装着刚囤来的尿片奶粉,随身大包里是吸奶器和冰袋,飞车开往城市的另一个对角去见客户;另一个朋友是如何在展场上全天布展,然后每隔三小时驱车回家照看婴儿一次,凌晨四点还在赶论文;或者干脆带着婴儿出一个长途差。在做母亲的最初期一面是生理变化,一面是心理落差,很难想象做了妈妈的职业女性是怎么面对破碎的睡眠,频繁吸奶,产后抑郁,而这些是和职业上的雄心并行的。


最初的平衡一定是艰难的,但这只是身为亿万女性之一的人,必须要面对的自身处境和课题,养育孩子是一种私人选择,或者只是个人生活的部分,尽管这部分很重要,但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同样重要。


一个生活优裕的艺术家要求做药剂研究员的妻子辞职,全职照顾两岁的女儿和她肚子里即将出生的孩子,理由是她一个月挣的工资也只相当于两个阿姨的工资,请阿姨还不如自己带,不如在家好好支持丈夫陪伴孩子。可是我很疑惑,能这么算账吗?她挣的仅是一份工资吗?但是他妻子同意了。


我知道也有女性愿意把工资的三分之二甚至全部拿出来请育儿嫂,她要的不是那份薪水,是一份职业前途和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生部分。所以甘愿放弃职业来把全部时间养育孩子的母亲,以后最好不要把这笔牺牲账单算在孩子和丈夫头上,毕竟你也没有别的好追求。生活不会因为你这段所谓的牺牲就去补偿你的。



一个德语系毕业的高材生在家整整照顾了儿子三年,因为家人说孩子的头三年至关重要,三年后孩子读了幼儿园,她出来工作时不是因为履历空白才受阻,是因为她的言谈木讷无趣,她兴奋的东西仍然是育儿的那套,你很难和这样大惊小怪的人交流,她重回职场的道路还有一段坎坷要走。而她日夜陪伴的儿子并未显示出多大的天份,和她的亲密关系也并不异于常人。


世界上的任何一位母亲都希望能养育一个迷人的优质孩子,但是讨论怎样教孩子,即是讨论怎样做妈妈,即是怎样做自己。英国的教育专家提出的理论是与其你费力教孩子如何阅读,不如你家中有大量的藏书,而你本身就是一个阅读的人。你的孩子在离开家以前的十几年岁月里,和你一起生活,一起成长,你自身究竟如何成长,这对孩子至关重要。


在诞下孩子之后,能不能把自己的职场生活拿回来,甚至把自己的私人生活也拿回来,让有时的夜晚也属于夫妇二人的,社交生活的,尽可能的保全自己,这可能会被许多全职妈妈视为一种自私。但为了以后不去抱怨孩子的出生让我断送了精彩生活的可能性,我宁愿现在做一个自私的人。既便我们没有法国社会那样完善的日托福利,我也想在夹缝中努力找到照看婴儿和职场工作中的乐趣,我希望每一部分在劳累之外都还有享受和愉悦感。


对于母乳教,妈妈群,和林林总总的育儿经,这样教人执着较劲的常识,它们更像是一种腻歪人的催眠术。我更想看到社会上畅销的某本书里是教初为人母的女性如何平衡,如何觉醒,如何不做自我麻醉和自我温情,把女性从家庭角色中缓释出来,将她还给她自己。


本文原标题《你不是牺牲,你是没有追求》


【作者简介】 

鞠白玉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编剧

【精华推荐】

中国成年女性的公主病是怎样养成的

那些仅靠双手劳作的人告诉我们的生存哲学

世界最神秘艺术家,作品价值巨万,却没人知道他的样子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