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者: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老专家朱元珏(左)
“做远远比说重要!” 朱元珏老人一语道破协和人的做事风格。的确,在属于林巧稚、张孝骞、朱贵卿、吴阶平等一代医圣的时代,即使饱受肌肤折磨之痛,他们依旧不忘初心。
“‘南吴北朱’中的‘朱’就是恩师朱贵卿教授,他是我国泰斗级的呼吸内科学和结核病学专家,历经上世纪中期各种运动之后,不幸患了结肠癌。即便这样,朱教授依旧亲率科室所有成员,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完成了我国第一本呼吸科专著——《呼吸内科学》,为当时的呼吸疾病的诊治提供了规范。” 朱元珏教授回忆起和恩师工作的点滴,忍不住感慨。
而这仅是协和众多医圣中很小的一部分,协和还有许多并不看重声誉的普通医者,他们坚守在看似普通的岗位,却获得了协和人的认可。协和医院检验科已故的王澎医生就是一个典型。
王澎不是教授,也鲜有SCI文章,但在临床微生物检验岗位上,一坚持就是十几年。她把全部心血倾注在了工作中,发现了很多未曾听说过的致病菌,解决了很多临床难题。王澎生前很喜欢的一句话:为病人义务劳动是我愿意做的事情!直到去世前一天,她的最后一张PPT里还有这句话。
这种做事风格在协和已经成为习惯。在他们看来,“做得多”远远比“说得多”重要。这样的一群人聚在一起,或许就是“认知共同体”的传承,而这种传承却难再复制和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