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百年沧桑
上海早已成为繁华的所在
在魔都快速发展的今天
你是否还会想起老底子上海
那弯弯绕绕的弄堂、热热闹闹的老城厢
那时的上海,总有说不出的味道……
从急驰的小轿车回到笃悠悠的铛铛车上
从蜗居的高楼大厦回到玩耍的狭窄弄堂
从流光四溢的外滩回到当时最爱白相地
从清冷的空调房回到闲聊的纳凉街头
那年的上海,好久不见!
南市区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已整整18年,曾经的南市区是
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区
。2000年并入黄浦,只留下310102这串数字和记忆中的文庙、红房子医院、蓬莱影院……
虽然在2011年,卢湾区结束使命,并入黄浦。但在所有人心里,卢湾区一直都在。旧日的卢湾区是
上海的精髓
,最时髦有腔调的淮海路,名人扎堆的法式里弄可都是卢湾人引以为傲的坐标。
很多人还不知道,从前上海市内还有上海县吧,1992年上海县并入闵行。现在上海1号线起点莘庄就是曾经的上海县县镇府哦~
以前的
“赤膊区”闸北
,是上海人眼中的“下只角”,2015年,闸北区并入静安,火力全开一跃成为“白富美”。但不管繁华还是落魄,它都是闸北人心中无法割舍的记忆。
还有,还有它们
吴淞区(310111)1988年并入宝山
川沙(310224)1993年并入浦东
南汇(310119)2009年并入浦东
……
这些地名,我们忘不掉
那些老故事,我们忘不掉
老底子上海宁最标志性的住处一定就是石库门里弄建筑了,80年代后,约
14万的石库门被拆除
,时代滚滚向前必然要告别一些东西,那份住在石库门的温暖好想再感受一次!
没有弄堂的上海总是缺了点什么,也许是那早已深烙在上海人心中的烟火气。那时邻居爱聚在弄堂口乘风凉,小孩则在弄堂东奔西跑,阿婆弄好绿豆汤后总不忘多盛一碗给乡邻……就是这些平常的温情惬意,反而让人珍贵。
老弄堂口还有公用电话,当年想打个电话可是要排队的,在人们向往着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的年代,谁能想到互联网将以非一般的速度发展,而那时渴望的电话却已经快“消失”了呢?
还记得大家一起打热水的地方吗?就是在老虎灶,在这里总能碰到乡里乡亲,顺道嘎嘎讪胡,有趣的事情就从腾腾的热气中冒了出来~
早习惯独卫独浴的年轻人,应该很难想象往日被叫做“混堂”的浴室了,不熟悉的人聚在一起冲澡的场景,在当时却也不觉得那么尴尬。
很多人的小辰光额都是从那“叮叮当,叮叮当”的声音中开始的,记忆中的有轨电车总是载着流览窗外的摩登女郎,翻着《申报》的老克勒,一幕幕都充满着老上海特有的风花雪月。
80年代的自行车可是穿行大街小巷最重要的工具,一个个都是骑车带风的少年,回看现在,要不是共享单车“拯救”了自行车,骑行的画面可能都快“绝迹”了。
1987年
是上海北站运营的最后一年,经过百年风雨,历经沧桑的老北站就此谢幕!这里曾承载无数南北往来客的欢笑与泪水,送走了多少人,又将多少人带到这座开启繁华的城市。
庆幸的是,如今“老北站”再生,成为
上海铁路博物馆
,再为你讲述那段历史岁月。
没有那么多跨江大桥的年代,阿拉过黄浦江都是要靠轮渡的,高峰期不亚于现在的轨交线,除了人,自行车也是可以跟着过去的~
“不到大世界,不算来过大上海”,作为
远东第一乐园
,当时的大世界游艺、杂耍、戏剧五脏俱全,尤其12面哈哈镜更承包小囡整个的童年欢乐!如今虽重开,但旧日感觉已再难找回。
西宫曾是
上海三大宫之一
,全称沪西工人文化宫,2016年7月11日关闭的它如今已成上海宁无法割舍的一段记忆。还有门口的武宁路天桥、西宫小商品、实惠点心店,都曾是上海小囡最爱白相的好地方。
再向前追溯,南市影剧院的前身还叫南市大戏院,主要演戏剧,也兼放电影。很多小朋友一放学就拉着阿爹阿娘来这里看电影~
都知道上海第一百货,你知道还有第二百货吗?这里曾经是淮海路
第一家国营百货
,看门口的人就知道当时有多热闹了~现如今第二百货的原址上,是全球最大的优衣库旗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