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换房时代》由北京拆哪和房天下
(Fang.com)
联合荣誉出品
合著者:拆哥、叶蓁蓁
著者按:
《换房时代》构建有六组平行人设,后续情节将跌宕起伏,具有悬念。根据粉丝建议,《换房时代》暂定更新频率为一周四五更。若想看到所有文本,可以进入拆哥公众号“换房时代”专栏,点击文末的
“阅读原文”
链接亦可。
第一回(中)
周大妈在相亲角来来回回绕了好几圈,发现那些年龄长相身材还过得去的女孩,不是没有北京户口,就是学历太低或太高。找个高中毕业的,怕儿子和她没共同语言,但找个海归的博士,又怕对方年龄太大、气场太强势,压得儿子透不过气。
好不容易有个各方面都还可以的,一问居然是属羊的,俗话说“十羊九不全”,周大妈的妹妹就属羊,和妹夫自结婚以后就感情不好,前几年还离婚了,现在一个人带着个上高中的小孩,过得十分辛苦。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周大妈自然不会同意儿子找个属羊的人做老婆。
正在烦躁时,突然有人喊道:“周姐,今天又来啦,老没见了!”说话的是周大妈在相亲角认识的李大妈。
李大妈也是已经退休的北京土著,住在前门附近的胡同里,闲着没事就坐着公交满北京跑,总爱来各大公园遛弯儿,俩人最早是在中山公园相亲角认识的,那会儿周大妈总去中山公园给儿子相亲,一来二去俩人就熟了。
后来,周大妈见相亲没什么效果,想着是不是自己儿子的姻缘和中山公园这地段犯冲,寻思着干脆换换风水,来天坛公园试试,没想到竟然又在这儿遇见了李大妈:“嗳,是啊,这不周末人多嘛。在家待着也是看老头子玩鸟,还不如出来给儿子寻摸寻摸对象。你怎么也来这儿啦?”
“好久没出来了,今天想出来逛逛,以前老去中山公园,看烦了,想换个地儿。”
“这儿比那儿人多,能热闹点儿!我也是想着都在那边相了俩月亲了,还是没个靠谱的,干脆换地儿试试。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
说话间,旁边有人吵了起来。
“
你这人怎么说话呢?不是北京长大的怎么了?我女儿可是小学老师,有户有编的,你儿子都快四十五了,还带个小孩儿,上赶着追我们还不想要呢!”周大妈定睛一看,竟是早晨和周大妈搭话那中年妇女,正满脸通红地冲着身边的老头儿喊叫。
“
哟,您可别介,我这儿子可不敢追您闺女,我们不在乎什么工作,我儿子
核心区和海淀都有房
,自己有的是钱,工不工作的无所谓。就想要个北京长大的,过年能一起回家,聊天也能聊到一块儿去。您那闺女,过个年是不是还得早起抢火车票回家看您去啊?”老头一脸不屑,嘴边挂满了嘲讽。
“哎哟这可真是有意思,那您是找儿媳妇还是给孙子找保姆呢?敢情我们家这二十多岁的大姑娘要真嫁过去连家都不能回了。”
“您可别,回不回家的我不管,您可千万别嫁过来就得。”
“哎我说你这人真是够不要脸的……”
这老头骂的话虽是难听,但在周大妈听来,竟有那么几分理解和共鸣。
像周大妈这样土生土长的老北京,在四合院里度过了几乎全部的童年时光,晴天里训鸽的飞声伴着响亮的鸽哨,街坊邻居家飘来炸酱面和大葱的香气,清晨上学前必会从院里水缸舀一大葫芦瓢的水倒进脸盆,摇摇晃晃地端进屋内洗漱,洒下一路欢快的水迹。女孩子在院里一边念着“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一边跳着皮筋儿,男孩子则爱玩丢沙包,笑着闹着就丢在了路人身上,被大人呵斥一番后灰溜溜地回家。还有那些结伴喝豆汁儿逛天桥、去茶馆听相声、排队买豆腐脑儿、骑着脚够不到地的带横梁自行车在狭长的胡同中穿行的日子。
这些数不尽的回忆构成了老北京们的记忆地图,无论时隔多久,再谈及往事,那一口地道的京片子和胡同生活的烙印,都是他们彼此相认最简便快捷的名片。对他们而言,记忆里的北京才是北京,快速增长的人口背后是无数不同地域文化的涌入,一点点稀释着北京的城市记忆。这让他们感到了一丝的无措和彷徨,明明没有离开,但童年里的老北京,似乎却已是回不去的故乡。
现在北京一些在楼房里长大的八零、九零后小姑娘小伙子们,早已没有了这种老北京式的“京籍”执念,在他们眼中,父辈们在自己择偶标准上的固执多少有些难以理解,“京籍”甚至还不如一套房一辆车来得实在。
但若是展开看看这张丰富有趣的记忆地图,便很容易寻找到那些老北京们脑海里坚守多年的坐标。那些对女婿和儿媳的“京籍”近乎疯狂的执着,背后藏满的都是难以言说的当代生活体验和对老城日子的无限怀恋。
理解归理解,眼看俩人就要动手,周大妈还是赶紧上前一步做了和事佬:“行了,都打住了啊。大家都是为孩子,没必要跟这儿吵架,不合适就得了,各回各家,该干嘛干嘛去。”中年妇女气愤地一把拽过来周大妈,向她抱怨:“这位大姐你来评评理,这人侮辱我们,说我女儿这样的顶破天也就值两三百万身家,还说他儿子是千万级人物,让我赶紧上别地儿问去。你说说他这是不是脑子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