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回答了What和Why的问题,现在来回答How。怎么定义一个“好”的MT项目?在我看来,没有绝对标准,而是看项目的产出是否有效达到当初设定的目标,整个项目是否有好的投资回报率。如果A公司对MT项目的目标是“五年内有60%的MT成功担任manager的role”而他们实际运作下来平均五年有65%的MT成功,那就说明这个项目是成功的。不在乎MT最终到达哪里,不在乎他们用的时间快慢,而在乎当初设定的目标是否能够达成。MT是为了满足生意对人才的战略需要的。一个make sense的MT项目,势必是建立在对公司组织人才现状和未来需求的科学分析的。
组织未来需要多少人,什么岗位现有员工的能力差距最大,什么岗位从外部市场买人的成本最高、难度最大等等问题,都必须仔细思考,并根据公司的需求来决定MT项目的定位、发展速度、起始平台,而不是相反。这就是“以终为始”。许多公司的MT项目并没有做科学的Demand Planning(需求分析),而是人云亦云,照抄市场上的MT项目做法,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的是MT项目的成果无法满足生意需要,并且项目充满了方向上的迷茫和运营上的混乱。
需求分析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项目的具体运营了,用HR的经典术语叫Attract, Develop and Retain。吸引,发展和留住人才。在明确招的人要满足公司什么人才需求后,就是确定怎么找到理想的人才了。这一步需要确定的是招聘的标准(技能、能力、经验等等)、招聘的名额(这绝不是多一个少一个的问题,要知道一个MT的工资加管理费用一年有好几十万,这还不算机会成本)目标院校、宣传活动、招聘流程等等。大型外企的这一环节,就是动辄百万的预算、全国几十所优秀高校、从HR到业务部门到公司管理层多人的投入、持续半年的准备和实际运营环节、数万的申请者,最终招聘人数无非寥寥数十人。其实,公司这样搞校园招聘,最主要的目的当然是找到合适的人,但同时,也是建立企业良好的雇主品牌和公司形象的机会。特别对于一些消费品公司,因为学生申请者本身就是公司的潜在消费者,所以以fancy的形式和人性化的方式招聘,对公司的产品品牌也是有好处的。这些是潜在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