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2日(周四)14:00—15:00
周国平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等,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等,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容》《把心安顿好》等,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著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
二十几年前,一个小生命来到世上,只停留了一年半,就离世而去。这本书记述了这个事件,围绕这个事件的人间悲情,由这个事件引发的人生思考。斗转星移,岁月变迁,我的生活场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问自己:在我今天的生活空间里,这个小生命的位置、这个事件的位置在何处?我进而问自己:那个当时为这个事件悲痛欲绝的“我”,今天又在何处?二十几年前的那个小生命、那个事件已经不见踪影,今天的“我”也已经不复是二十几年前的那个“我”,这一切都去了哪里?
时间的流水不由分说地把人裹挟向前,操纵着人的命运和心情。我们总是生活在当下,目力所及,仿佛受透视原理的支配,多么珍贵的往事也渐行渐远,变得模糊。这是否证明了人生真的是一个梦,一切遭遇不论悲喜都只是泡影,不值得执着?或者,遗忘原是造化为苦难之子备下的一剂良药,应该为之庆幸?
近日读佛书,颇欣赏僧肇在《物不迁论》中关于往事的一个说法。他说:“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结论是:“昔物自在昔”,往事“似去而留”。他的意思是说,不能要求往事在今天仍然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往事不存在了,它已经永远地保存在了“过去”。可是,若追问“过去”在何处,又不禁惘然。我多么愿意相信,时间是一所可靠的档案库,里面藏着我无比珍惜的一切往事。
圣奥古斯丁有言:上帝的岁月无往无来,永是现在,世人的昨天和明天都存在于上帝的今天之中。或许,当我来到上帝面前,为自己的人生做总结之时,我便会看到,所有的“过去”皆成为此刻,透视原理完全失效,在人生全景的平面图上,我的全部经历都将按照其重要性占据着相应的位置。
长按识别上图的二维码,
可加入周国平老师领衔的人生必修课
(注:语音直播)
爱| 爱情| 善意| 感情
孩子| 父母| 父亲| 女儿| 教育
命运| 位置| 快乐| 欲望| 妥协| 弱点
道路| 人生| 沉默| 真实| 觉醒| 尊严| 使命| 本质
智慧 | 年轻|自白| 友谊 | 大自然| 雄心 | 谦和 | 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