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可以被疫情影响,但我们绝不能被疫情打败,希望武汉疫情结束,去武大看樱花,吃热干面。
雷军戴口罩登上了舞台,
迎接小米第一个整数生日的,是一场有些孤独的纯线上发布会。
面对空荡荡的场地,没有观众,就连掌声都是导播后期加的。
台上的雷军有些不适应,缺少了对象感的演讲很难让人进入状态。
这场发布会,雷军不仅发布了售价 3999 起的年度旗舰小米 10,还宣布了新的产品战略——
找一个自己还没抵达的领域,大喊一声插下 flag,
希望再次把自己逼疯,把别人逼死
。
直接喊出“冲击高端”,也说明之前努力不算成功……
这场发布会,雷军的野心和面对的挑战在于——
怎样改变品牌的固有印象
。
说实话,今天的文章我犹豫了好几天。
一方面是身为用户对小米的感情,红米去年很不错,小米股价也回来了不少,冲击高端可喜可贺;
但另一方面,
小米冲击高端的方式,跟我见到的、所有其他的品牌都不一样
,我也说不好这是条难走的路,还是错误的路……
成熟品牌冲击高端
,
最简单、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开创一个新品牌。
改变偏见太难,与其改变,不如我尊重你的偏见,花开两枝重新来过。
就像海尔的高端品牌“卡萨帝”,如果非要执着用两个泳装小人做高端家电,很难让消费者认可它的高端。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蒙牛的特仑苏、诺基亚的 VERTU,还有汽车里的 WEY 和领克等等……
吉利 & 沃尔沃旗下的品牌——领克
以我有限的知识储备,只见过高端品牌向下俯冲,没见过大众品牌能向上逆袭的,所以它们需要个新马甲。
名字
就像咒语,
“小米”两个字能
唤醒人们 10 年间的所有印象。“小米”与“华为”相比,气质不言自明。
这是偏见,也是现实。如果对“小米”这两个字都
抱有偏见,又怎么说服人们认可它的产品呢?
雷军有着强烈的观念洁癖,宁可拆分出中低端品牌“红米”,也誓要让“小米”跻身高端之列。
我觉得,哪怕能用新的名字或代号也好,
可雷军还是选了小米“
10
”,就好像是说:1 到 9 翻篇了,咱们从 10 开始高端……
如果我们放下对小米的好感,这听上去挺怪的吧。
雷军的难以割舍,还体现在希望“小米”堂堂正正的赢,但违背的是用户真实的心理感受,这条路荆棘遍布,毕竟改变人们的固有印象太难了。
雷军在发布会上选择的策略,依然是他视若生命的“极致性价比”。
为了让小米站上性价比的制高点,按住华为一顿爆锤,友商旗舰再次惨遭吊打。
雷军可能觉得,吊打友商很对啊,既然想成为新一代高端旗舰,那就先把最硬的对手拉下马!
做到的比竞品更好,定个更低的价格,在用户眼中是“高端”,还是“高价的中低端”?
改变重要,让改变“被感知”也很重要
。
产品亮点密密麻麻,着实费了心思,但折射出的依旧是雷军的老问题:
肯为产品竭尽全力,却唯独不愿意好好研究高端用户的真实想法。
举几个发布会的例子吧。
发布会开场,本该是定调的黄金时刻,雷军最先说的,却是屏幕亮度自动调节有多么方便。
自此,我的疑问就没停过:
在一开场讲这个
,雷军真的想清楚最需要被争取的人是谁了吗?
高端用户会在意外放的细节吗?
配置很足,小亮点很多,真正有辨识度的,可能只有一个一亿像素摄像头。
在抱有偏见的人眼中,变化依然不够。
这场发布会不缺乏 What,但缺少了一个 Why 、一个底层逻辑,没有给让高端用户信服的购买理由。
小米这次发布会的模式,与以往也没啥不同:进场景讲细节,拉友商比跑分,最后上价格,拔高吹一波性价比……
仔细想想不觉得奇怪吗?去年有 2000 多块的“小米 9”,今年是 4000 的“小米 10”……
凭什么那些人今年就会冒出来,为这个高端加强版买单呢?
雷军灯下黑忽略了很简单的道理:
高端不是“高价”,而是用户的一种“感受”。
前段时间特斯拉股票飙涨,Model 3 中国版售价下探到了 30 万之内,
连马斯克都在为降价欢呼。
但是,没听谁说特斯拉便宜了就不高端了,我还暗自感慨:“超级工厂牛逼,特斯拉更酷了”。
虽然我个人很不喜欢 iPhone 和华为的摄像头,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很丑,但却能一瞬间让人记住它们的不同。
这也是让价值“被感知”的方法,外观方面小米 10 缺乏与众不同的设计语言。
依然在用发烧友模式秀肌肉,而不是大众关注的模式
小米希望用户信服它的新定位,需要的是一个新的气质,一个购买理由。
至于价格,应该是“高端”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人们肯为“高端”买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精神力量”。
什么是“精神力量”?
梁宁老师讲过一个例子,一瓶成本只有 85 块的茅台卖 2000 多,一般人还抢不到……为什么只有茅台这么牛?
重要的原因是,茅台是红军在命运转折点喝过的酒,是最难忘的味道,是历史的传奇。
茅台蕴藏着的精神力量,让人们愿意接受它贵。
高端品牌之所以高端,是因为品牌蕴含的精神力量,带来了产品溢价。
2019 年,我听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观点,说的是:任何一个新的品牌、新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让人们接受,一定是发生了“新的奇迹”。
谁愿意寄宿在陌生人家里?谁又敢邀请别人住进自己家?AirBnB 诞生了,“新的奇迹”发生了。
“新的奇迹”,其实就是制造或强化一个、让用户能感受到的、强烈又巨大的反常。
iPhone 推出之初,谁敢相信未来的电话居然长这个样子?它居然成功颠覆了行业;
谁敢相信一家公司敢叫板美国?华为做到了,气势还占了上风;
支撑小米出发的力量是“性价比”,小米创下过互联网手机的性价比奇迹;
如今进军高端,小米也需要一个
能注入精神力量的“新的奇迹”。
单看这场发布会,有一条路已经摆在了雷军面前,但很可惜没用好。
发布会正式开始前,所有预告文案,都是一张星球的图片。
原本我还挺诧异,难道小米也未能免俗,开始用地球来表现科技感了吗……
真相是什么呢?小米 10 飞上了太空,这张地球的照片是用手机拍摄的!
如果雷军不是从手机功能和痛点讲起,而是用这次太空漫游作为讲解线索,会不会更好?
这次拍摄耗时 168 天,攻克 343 项技术难题,小米手机和航天器一起突破大气层,想想还挺刺激的!
这是有潜力包装成“新的奇迹”的故事素材,至少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王石爬珠峰,都能代言成就一个 8848 块钱的手机品牌,雷军要做的,就是稍微放下“做了什么”
(What)
,多聊聊“为什么”去做
(Why)
。
再在 Why 的背后,加入小米自己的价值主张,浇筑成用户们的“精神力量”。
前几年,我观察周围创业者群体,用锤子的远比用小米的多。
你会发现罗永浩的发布会,一直在尝试定义一个饱含价值主张的问题,例如:我怎么对抗这个平庸的世界。
甚至,即便罗永浩开了场那么不堪的《老人与海》发布会,依然很多人觉得他要“成了”……
我由衷感到惋惜的是,小米距离“新的奇迹”最近的一次,是在小米 MIX 第一代发布的时刻,不知道下一次奇迹会发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