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
我国自2016年起将“颠覆性技术”纳入国家战略,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中,启动实施“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率先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未来通信、虚拟现实等可能产生重大颠覆性突破的技术领域优先布局。科技部部署由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组织实施该重点专项。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为我国应对科技革命所引发的产业变革的重要科技力量,致力于突破对国家长远发展和产业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瓶颈,在全球产业技术革新中占据制高点,助力国家构建和完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颠覆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ies)的概念最早由哈佛商学院克莱顿教授于1995年提出,定义为更简单、更便宜、比现有技术更可信赖和更方便的技术。这类技术对传统产业具有颠覆性影响,强化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前沿新材料等,具有重塑人类生活、工业生产、商业消费模式的革命性意义。
可以说,颠覆性技术是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是改变游戏规则的战略性技术。谁抓准和抓住了颠覆性技术,谁就赢得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先机。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
也多次提到颠覆性技术对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
他表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其中最根本的是实现‘从0到1’突破的颠覆性技术。今天的中国已经不缺大产业、大企业,但缺少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世界一流企业。我们必须向新质生产力要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一批能够突破“低端锁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甚至实现技术反向输出的世界一流企业,方能实现从经济大国、制造大国向科技强国、经济强国、制造强国的转变。”
广州市、广州高新区与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依托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建设
“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
,
构建
“大学院所+创新基金+创新园区”
颠覆性技术创新体系
,
在广州培育和聚集颠覆性技术、培养创新人才,
打造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样板。
随着今春广州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召开,广州市2024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开工活动上,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与广州开发区合作建设的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园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动工。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
表示:“颠覆性技术是典型的科学驱动与需求牵引高度融合产物,具有场景强、需求刚、路线新、产权独等主要特征,其来源广泛、演化路径不确定性大,是一个复杂的‘裂变—聚变’过程,需要超常规选拔和科研、转化及应用一体化布局,不断迭代,实现加速。”
一是场景强
,应用场景是国家安全、产业或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具有技术进步、产业变革或安全保障支撑或引领的战略价值;或者很可能创造出重大未来场景。
二是需求刚
,拟服务的需求具有较大现实或潜在规模,或不可或缺,且存在明显需求痛点,甚至处于空白。
三是路线新
,属于理论突破的重要前沿技术,或深度交叉技术,在解决需求痛点上明显优于已有技术,并具有极高的反颠覆门槛。
四是产权独
,知识产权独占性强,得到广泛而充分保护,具有抢占先机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领先性竞争优势的可能。
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品、产业和产业链上,是打好技术攻坚战的关键核心。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围绕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光电、材料等重点领域,
构建
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
,形成多种项目发展模式,引进源自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研究成果,自建多学科的工程技术力量接续研发、加速产业化。
创新基金。
组建15亿元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基金,联合优质风投基金,打造“颠覆性技术创新基金+”的市场化项目投资系统,发挥体系“赋能”作用。
大学院所。
建设黄埔创新学院,以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为核心,联合国内外一流大学、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大学院所+”的国际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发挥体系“引擎”作用。
创新园区。
建设颠覆性技术创新园,联合其他专业园区,打造“颠覆性创新园+”的分布式园区系统,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发挥体系“聚变”作用。
截至2023年底,累计实施项目46项(其中国际项目占比接近50%),产生了“纳米金属透明电极”“活细胞超灵敏超分辨显微镜”“床旁高分辨呼气疾病分析仪”“用于病理诊断的激光发射显微镜”“植物免疫蛋白RDR低毒广谱抗肿瘤原创药”等世界首创成果,突破“电子束曝光机”“通用流体仿真软件”,等“卡脖子”技术,4项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成就展重点项目。已有25项成果实现转化,培育出超视计、精智未来、博鑫医疗、金竟科技等19家硬科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