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的内在核心问题,社会学意义上的
机制指的是社会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或社会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的运动状态(孙锦
涛,2007)。在传播学视域下,也有不少学者对机制做出过概括。本文认为李天龙
等(2014)提出的“事件主体、事件内容、传播平台”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与本
研究的直播文本比较适配,故借用这三要素作为日常化直播满足受众的机制框架。
日常化直播的主体:与电影、电视时代受众的“被隔离状态”不同,作为网络
土著的年轻一代生来就被包围在视听环境之中,先天具备视听经验。不管是数以万
计的在镜头前表演自如的女主播,还是日常化场景中素颜出镜的普通个体,他们在
手机镜头前或者摄像头前呈现的状态轻松而自然,仿佛是天然适应这种媒介文化,
在对直播技术使用和表演方式方面更是驾轻就熟,比如笔者曾关注过一个ID为“美
西姑娘”的斗鱼主播,她生活在加州伯克利,每天早晨从8点起床开始进行直播,
直播的内容就是化妆、吃早餐和与粉丝聊天,时长1-2小时不等。在室内的时候她
会使用小型三脚架,到户外则戴上耳机和自拍杆,惯用的拍摄角度是右前方45度左
右,因为她表示过自己的右脸看起来比较上镜……可以说,在媒介使用上比较主动
且更擅长视频化表达的个体,首先对于内容质量是一个基本保障。如果主播再能拥
有一副姣好的面容,会在获得关注或打赏方面更有优势(但这一点并不绝对)。
日常化直播的内容:相较于传统的、主要呈现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的“电视直
播”,网络直播为全面地再现生活提供了技术可能,它直接赋权给个体,让他们直
播“任何”(暴力、淫秽、反动内容除外)所能直播之事,一时间泥石俱下、良莠
并存。就日常化直播而言,旅游见闻、商场购物、田间劳作、街头表演——这些内
容不足为奇,但生活的万千状态、片段、情绪在这里汇聚,随时融入或抽离一个陌
生人的生活现实,这又变为了某种有意义。实际上也正是这种不足为奇,与大多数
平凡生活的个体产生共鸣,积极地看,日常化直播的出现,映射出生活的万千姿态
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向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利。
日常化直播的平台:基于人们对直播的使用、交互、感知、代入超越了以往的
任何影像形态,从平台方角度来说,它一方面会持续关注如何给人们带来更新奇的
视觉体验,致力为娱乐工业带来更新潮的形式;另一方面,它会通过制定各种运营
策略和游戏规则,吸引更多的用户注意力,发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和资源,激励创作
主体输出更多创新的内容,充分展现其作为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不过值得注
意的是,在商业资本的催生下,直播内容越来越趋向以“吸引眼球和打赏”为目
的,性感的舞蹈、不当的隐私、粗鄙的段子比比皆是,违法违纪泛色情的案例也频
频发生,可以说,直播的出现让视听形态在网络空间以始料不及的速度蔓延,但同
时也把网络内容的浅薄、粗野乃至色情尺度推向新高。
综上,新的主体、新的内容与新的平台构成了网络直播传播机制的核心要素,
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也并不复杂。不过,若是说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
用形成的运作系统带来了受众的满足感,那么,仍需进一步追究受众究竟是在何种
系统下获得满足的?
梅洛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中指出:随着电子媒介(主要是电视)的快速发
展,信息流动早已突破了物理空间和固定场所,电子媒介让人们从旧有的近距离场
景,进入到一种跨越时间空间的宽广场景,其中生动而具体的内容使得普泛的文化
价值观得以更快速的流动,原有的地域差异很可能会因此而消失。他的核心观点
是:“对人们交往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物质场地本身,而是信息流动的模
式”(Meyrowitz,1986:30)。依循这一思路,本文认为:网络视频直播同样以
新的技术形式和文化方式重新组织了社会环境,形成了崭新的场景系统,而这个场
景系统首先具备可供消费的功能,其次,它的消费体验超越了单一的技术体验和单
一的内容体验,因而场景系统才是形成受众满足感的真正根基。
场景的仪式感是受众生发满意的源泉。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其互动仪式理论中提
出,互动是社会动力的来源,每一个个体在社会中所呈现的形象是在其与他人的社
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Durkheim,1965:56)。网络直播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创造了
新的互动仪式:比如喜欢主播就只需双击关注或者购买虚拟礼物来打赏,要表达感
受就通过“走一波弹幕”进行刷屏,要寻求共鸣就以“666”“老铁扎心了”等行
话表明身份,可以说从言语表达到举止体系,都历经了使用群体的重复强化而形成
了独特的符号仪式。在仪式的熏染下,受众会进一步加大对媒介使用的主动权来获
得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当处于这一场景的受众获得了共同的象征意义时,彼此之
间的关系会更加紧密,从而更忠诚地融入其中。
场景的既视感带给受众最逼真的在场。麦克卢汉强调不能只见媒介的内容,而
不见其形式(McLuhan,2011:19),因而这里的既视性就是强调直播技术与内容
的高度融合。一方面,技术在不遗余力增强着视觉文本的传达和反馈效果,另一方
面,日常化直播内容中主体身份的真实和普通,主体所处的环境的真实都增强了受
众的场景代入。比如某平台上一个女主播在进行吃饭直播,画面显示她的房间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