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急诊室的故事》剧照
一次又一次的抢救有效会使人产生一种幻觉,抢救可以继续有效,乃至永远有效。这个幻觉建立在科学无限的幻想之上。
人们经常这样安慰病床上的人:医生说了,你这个病至少可以活五年。现在科学发展这么快,这五年里,有了新的技术,你这个病就不算什么了。以前某些绝症,比如痨病之类的,现在科学进步了,就成了小病。眼下不能治的,不等于未来不能治,你不用担心。
在这些幻觉与幻想的支撑之下,技术成了一个新的神,一个能够与死神抗衡的神。它挡住了死亡,遮蔽了死亡,使人难以直接面对死神。
我的陈年老友刘华杰提出过一个“人死观”的概念,非常具有描述力。他说:只有人生观是不够的,还要有人死观。现代人几乎没有人死观,人忌讳谈死,不知道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应对死亡。有些人死到临头还不知道死,直到最后不得不死;还有些人知道大限将至,但是死得无奈,死得不情愿,带着一腔怨气,暴怒而终。
死亡不是疾病,不是治疗的对象。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人生的终点。正是由于死亡的存在,人生才是有限的;正是因为人生有限,人生才会时时面对选择;正是因为有不同的选择,人生才会有不同的道路,不同的意义。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常常是从对死亡的思考开始的。有死亡,才有完整的人生。
什么是死?死后去哪儿?如果人死了,一切都不存在了,人为什么还要关心身后的评价?如此种种,乃是关于死的文化,人死观。
旧时北京送葬队伍(Photo: Sidney David Gamble )
中国传统有一个诅咒人的说法,叫作“不得好死”。俗语也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说法。这意味着,死与死是不同的,有的死是好的,而有的死,是不好的。对于死亡方式、死亡过程的价值判断,也是人死观的一部分。最好的死亡,叫作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