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安柏
转载自公众号:花生地(ID:Amber201606)
2017年我们曾经提过一个概念『
从北漂到杭漂
』,根据拉勾大数据显示,2017年“逃离北京”的人首选上海,杭州紧随其后占比19.4%,而2017年杭州互联网流入人口高达118万,仅次于北上深。
不少人也把杭漂的计划提上了行程,但也有不少人反对,因为......杭州正在成为另一个北京!
从北京搬回杭州第9年,我有个不祥的预感:
杭州和北京越来越像了,再这样下去,杭州会变成另一个北京。
不详,只是顽固守旧派的私人感觉。对另一些人,哪里是不祥,简直是特别吉祥。
那些拿着10套20套杭州房产,既不出售也不出租的外地投资客,单房产这项资产就很快会上亿——为什么说外地人呢?老杭州很少能,也很少会买这许多房。
那些忙着做VC、PE、在互联网+领域驰骋的精英们,会获得更多资源,和上市敲钟发家致富的机会。
房地产商、市政建设,各种商家企业,甚至教育产业,都会因为蜂拥而入的人群而受益,再也不会像祐康一样,发生高价拿地难以支撑而破产的悲剧。
杭州市会高兴,可以接着卖地,然后拿卖地的钱拼命修地铁轻轨高架城际铁路,各种体育场和公园,然后继续把西湖边每寸土地都打扫得一尘不染,把每棵树都维护修剪地像P过的明信片。
杭州花港观鱼,我喜欢去那里喂鱼和赏樱。比起我小时候,现在每棵树都得到精心养护,池水永远清澈透亮,背后的维护成本着实不低。
就连北京和上海都会高兴,终于达到了控制人口的目的,因为出现了一个新的北京/上海帮助分流呢!
守旧思维是社会发展的最大阻碍,特别是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革命时代,难道不该放开身心拥抱变化吗,就像我们拥抱AI和区块链。
人家买房子,都是在问:将来修不修地铁,修不修高架?要买就买那些最有发展潜力的地段。
开发商和中介说,
修,修,修!
然后人家就说,
买!
5年前我买房子,也是在问:
将来修不修地铁,修不修高架
?
只要开放商和中介一说,
修,修,修
!
然后我就说,
不买了
。
在北京这个大工地过了19年吃土生涯,我回杭州,难道就是为了在后半生继续吃土?
我寻寻觅觅,在西湖边画了个圈,找了个周围不再会修地铁,修道路,也没地方盖新住宅,最没发展潜力的老破小房子,只要让我每天能在西湖边散步就行——
这就是我回杭州的目的,其它我都可以妥协。
西湖新天地的桃花
有一个规律:“逃离北上广”(其实主要只是逃离北京,上海和广州都是陪绑)话题的热度,和PM2.5指数正相关,也和房价正相关。
前年冬天,这个话题就热到爆,因为北京雾霾和房价都到达了一个让人崩溃的峰值。
去年冬天,蓝天很多,房价平稳,我身边居然就再没一个人,说起逃离北京了——说好的理想呢?这么轻易就放弃了?
前两天,雾霾频频,加上过于干旱,沙尘暴来袭,所以又掀起了逃离北京的大讨论。
只是这次比较特殊,以前只说逃,没说逃到哪里,而这次很多人都提到了杭州。
新世相又有篇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了——《杭州杭州,为你我和北京分了手》
杭州曲院风荷“印象西湖”演出地,远处是玉带晴虹桥
作为一个在北京和杭州各生活了15年+的人,为了杭州离开北京的每一条理由,我都能找到100条证据反对;当然,我也可以找到100条证据支持。就看我站在哪个立场了。
每个人的观点,都会受到自己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局限,我不想帮你判断是去是留,北京好还是杭州好。别人的意见,听一听就好,最后你还得相信你的内心感觉,自己做决定。
我不想说杭州天气有多糟糕,交通有多拥挤,除了互联网和电商其他中高端工作并不好找,这些人家都说过了,我只想说:
杭州正在变成另一个北京。
第一是大。
自从富阳和临安撤县设区后,杭州成为江浙沪地区最大的市,在行政面积和市区面积上都完美地碾压了北京,更是把上海和深圳甩出不知多少条街。
认为杭州小而精致的,一定是认知没跟上形势。巨大而精致嘛,还差不多。
我一个同学,家在闲林,单位在萧山,每天上下班超过100公里。
一个临平的小伙子,认识了一个滨江的姑娘,两人谈了半年恋爱就分手了,因为他们发现彼此是异地恋,一个月也难得见两面。
我的朋友和同学,除了有人上下班可以经过西湖看一两眼,90%的人,都有两三年没去西湖边了。
第二是忙。
我有个奇怪的爱好,喜欢去西湖边看跳广场舞的大妈,或者去吴山上看打牌的大伯大妈。
吴山上一早抢占石桌石凳打双扣的大伯大妈
因为看到他们,就像看到北京胡同里下象棋的大伯,聊闲天的大妈,我发现生活还可以是缓慢的,日常的,让人安心。
北京什刹海边下棋的大伯们,围观的人比下棋的人还多
除了45岁以上的半退休人群,我的很多年轻朋友,都忙成了狗。还是外地的朋友见得多一点。
特别是阿里巴巴、网易、华为,那些大家公认的好公司,每天10点下班都算早的。
根据滴滴出行对都市白领加班的调查,2017年,北京仍然是加班最严重的城市,但是杭州也在拼命追赶,很快就要超过上海和深圳,不久就能和北京叫板了。
当然,你可以找一个不那么“好”的公司,只要你能接受严重下降的薪水。
只是,换个方式想问题,如果在北京,不那么好的公司,也不怎么加班不是吗?
第三是贵——房租和房价也越来越接近北京。
即使在限购限价,数据失实的情况下,在胡润全球房价涨幅排行榜上,杭州2017年的房价涨幅超过了北京和上海,以14.2%的涨幅位列全球第13位。
这还是从2016年的世界第6跌下来的,杭州的房价涨幅已经连续两年超过了北京和上海!
从房价绝对值来看,杭州的均价和北京上海已经相当接近了,市中心的老破小,差不多要5万6万,新一点的二手房,更是要到8、9万。
杭州的房价让人紧迫到焦虑,我一个从北京到杭州工作的朋友,手里有600万现金,忙活了小半年,全款也挑不到什么满意的房子。
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就是看中了也买不到!贷款的,就更别做梦了。所以为了公平起见,杭州新推出了公证摇号买房机制,抢手房子中签的概率,不知道会不会和北京摇号买车一样?
从另一面来看,这也是好事,以后准丈母娘拷问起小伙子,
你为啥没买房啊?
小伙子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
我运气不好,摇了3年都没中签。
而且,如果房价继续上涨,焦虑一定会缓解——反正也买不起了。现在的北京和上海就是这样的,买房焦虑指数大大下降。
当然,杭州也有便宜的房子,两三万一平的,反正杭州这么大嘛,买套位于杭州的房子,其实也不算难,只是,大概是北京6环的位置。
只是,在北京6环买房,不也不算太难吗?
买不起,就租?
我前天去中介那里了解了下租金,惊悚地发现,房租也涨了很多,两年前,我们这里60平米的房子,每月租3、4000的,现在至少5、6000。和北京相似的地段比起来,租金非常接近了。
如果是为了杭州和北京分手的,发现自己又到了一个新的北京,会不会感觉有点失望?
其实北京也很美,特别是春天,丁香海棠桃花满城开放,摄于恭王府
新世相那篇文章下面,点赞最高的一条评论是:
其实,每个杭州人或者已经生活在杭州的人,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自私的想法:
杭州既然这么好,你们都来了,以后一年365天,每条大街小巷,都像旅游旺季的西湖,人山人海,潮来潮往,杭州就不会这么美好了。
南山路太子湾公园著名的樱花桥洞,非工作日下午5点游人还是很多,这还是我在那里等了一刻钟,瞅准人少的时候拍的!
我也不能例外,觉得宜居的城市,规模还是小一点,人还是少一点好。
但因为我自己的经历,我还是希望,每个把杭州作为理想的人,都来杭州先住住试试。
因为我深刻地理解你们的梦想,特别是当我回顾自己搬回杭州这个决定时,我就更加理解你们。
我希望你们和我一样,为了理想,可以放弃世界500强的工作,高额的薪水,一年350天的晴天。
而且,我比大多数人要做得绝:我放弃了200平米的排屋花园生活,住到杭州60平米的老破小房子里,而且头三年,我还是租的房子!
因为我很清楚自己的目的,我要让西湖成为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作为杭州人,像个外地人一样活着,每一两年路上花3、4个小时跑到西湖边,边看景边继续讨论如何创业和圈钱,如何投资房屋和股票。
杭州花港观鱼
我总是在朋友圈发西湖的美图,朋友们都深受刺激,我就会请他们到家里坐坐,他们就心平了——乖乖地开两小时车回他们200平的大房子里去了。
新世相的Anny是我的朋友,前一个周五到杭州办事,周六下午就要坐高铁回北京,因为老板不停地给她打电话。
为了让她看看春天的西湖,我请她在新新饭店吃饭,吃完饭沿着北山路湖边逛了不到半小时,她就满意了:
每次来杭州都能得到一种治愈,又像重新充了电,可以支撑我接下来一年北京暗无天日的工作。
杭州北山路边,对面是孤山
在杭州工作过两年,是杭州治好了Anny长达两年的焦虑症。她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回到杭州。
我希望像Anny那样的人,都能实现他们的杭州梦,虽然,这意味着某些重大的放弃,或是行业潜力,或是高薪职位,或是其他什么。
选择,就意味着放弃,而放弃,意味着新的选择和可能。不试试怎么知道呢?人生就是不断地体验,同时不断地试错。
如果实在不行,发现杭州不适合自己,那就再回北京好了,或者去别的城市也行。
我从来不信任这样的说法:
-
“等我有500万,我就环游世界。”
-
“等我找到好工作了,我就去杭州。”
-
“等我财务自由了,我就怎么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