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被称为“杭铁头”,做事雷厉风行说一不二,一旦拿定主意就连自己的独生女宗馥莉和他赌气撒娇也没用。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宗庆后和马云可以说是最有名气的浙商领袖,但当马云提出“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资源、新技术”的观点时,宗庆后毫不客气地指出:“除了新技术以外,其他都是胡说八道!”
一直以来,外界都传言宗庆后看不上电商,直到去年娃哈哈才尝试进军社交零售渠道。
而宗馥莉也遗传了父亲的倔强脾气,人们称她为“娃哈哈公主”,形容的就是其与父亲几乎同样的强势、果敢。
“在集团公司决策权只归我老爸一个人。”
或许正是出于这种原因,即使宗庆后打算退休,在娃哈哈最新的高层变更中依然没有出现宗馥莉的名字,宗庆后没有让宗馥莉当接班人,他的想法是“让她自由发展吧,她愿意干什么就让她干什么。”
自始至终,宗庆后选择接班人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宗馥莉既是大股东代表,也是管理团队的领导者,她是真正的“接班人”;
另一种则是管理团队接班,宗馥莉只是作为大股东、投资人出现。这种情况虽然在中国的家族企业中不多,但也不是没有。
美的集团的何享健就没让儿子何剑锋接班而是选择了跟随自己多年的职业经理人方洪波,结果方洪波把美的管理得蒸蒸日上。
毫无疑问,宗庆后虽然独断,但他对宗馥莉的爱是深沉的,比起继承娃哈哈的事业,他更希望女儿能幸福。即使宗馥莉不接班,她依然可以拥有娃哈哈带来的巨大财富。
宗庆后之所以不愿让女儿受苦也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宗庆后于1945年出生于宿迁,祖籍浙江杭州,从这个意义上说,宗庆后和马云、刘强东都是老乡。
宗庆后的祖上非常厉害,他是抗金名将宗泽的后代,祖父还在张作霖政府当过财政部长,母亲王树珍更是清代格格的女儿,但宗庆后的童年却非常不幸。
父亲宗启騄是个碌碌无为的大学生,始终找不到工作。他们一家人挤在在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中让宗庆后对成功的渴望,对贫穷的恐惧,都是在此时埋下的种子。
对宗庆后来说,儿时的称米分粮可谓是一种管理的启蒙。面对弟弟们无辜而可怜巴巴的目光,他必须压制自己的欲望,让理性占据主导,这和任正非当年的经历如出一辙,早年的饥饿经历教会了任正非不自私。所以,娃哈哈和华为都是全体员工持股的公司。
按照宗庆后自己的话说,他是个“不安分”的人,总想“做点事情”。在校办工厂的10年间,他做过推销员,也办过电扇厂、电表厂。他曾蹬着三轮车到处送货,背着几台落地电扇挤在绿皮火车上,在天涯海角斗智斗勇追款讨债,在简陋的招待所里打地铺,在广交会大门外摆地摊。
“我用脚来丈量中国的市场,深入到穷乡僻壤、犄角旮旯,‘中国市场地图’就是这样在水里火里、摸爬滚打中摸透的。”后来,他将之称为创办娃哈哈的“秘密武器”。
娃哈哈的“前世今生”
现今在杭州清泰街160号,立着一座已有些年代感的六层小楼。31年前,这里是娃哈哈的前身——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宗庆后就是在这里起家,投身到改革开放后轰轰烈烈的创业大潮中去的。
宗庆后凭借着他在校办工厂第一线摸爬滚打的经验积累,初步掌握了市场规律之后,1987年,在他42岁那年,机会终于来了。
当时,杭州市上城区文教局要对下属的校办企业经销部采用承包经营的方式,并公开选拔经销部负责人。宗庆后毛遂自荐,夸下了当年创利10万元的“海口”。而文教局要求的当年创利指标仅为4万元,按人均创利标准计算也已经远超当时国企的人均利润指标。
“当时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其实我心里是有底的。”这底气,就来自于在校办工厂做推销员、办厂中厂的磨砺与积累。
在当时小学的校办企业,利润微薄,一年可能能赚个一两千、两三千块钱。“我的第一年承包完成了10万元的利润,那个时候因为没有搞市场经济,没有人去主动做生意,我们主动去做,当然生意就比较好会做一点。” 宗庆后总结道。
第二年他搞了一个罐头车间,给杭州一家保健品厂代加工灌装营养口服液。这一年,他赚了一百多万。
到了第三年,宗庆后敏锐的市场洞察,让他下定决心推出自己的营养口服液。他瞄准了当时尚未有人涉足的儿童口服液市场,邀请营养专家研制配方,开发产品,在校办企业经销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娃哈哈营养食品厂。不久之后娃哈哈的拳头产品——娃哈哈营养液问世了。
如今家喻户晓的“娃哈哈”品牌,从这一年开始,正式进入了中国百姓的视野。而当时,恐怕没有人会料到这间校办厂,日后会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集团。
这一年他已44岁,年过不惑的宗庆后,从此走上了企业家的创业道路。
或许正如宗庆后在自己的传记中这样写道的那样,“我是一个普通人,从底层崛起的凡人。幸运的是,我生于一个大时代。”
娃哈哈的扩张之路
1990年,娃哈哈146名职工完结年产值1个亿,创利2224万元,在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中名列第85位,每天催货的电话、电报和信函不断,但因为企业规模有限,产能总是跟不上需求。
儿童口服液是个全新的市场,娃哈哈打开了市场,跟随者必定蜂拥而至,如果娃哈哈不迅速提高产量占领市场,一旦后续跟随者率先将市场瓜分,那宗庆后和娃哈哈之前的努力,就是在为他人做嫁衣。
然而,作为一个规模这么小的集体所有制的校办工厂,在当时的社会被看作极不稳定的企业,“说不定两年过后又倒闭掉了”的“暴发户”的小作坊。
“批地造厂很困难,我们感觉要尽快把产量弄上去形成规模的环境,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宗庆后为此心急如焚。
小厂兼并大厂,小鱼实力吃大鱼
就在此刻,有着光辉前史的国有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已经到了只能靠借款发工资的程度。经过实地调查和重复证明,杭州市委、市政府主张,由娃哈哈有偿吞并杭罐厂。
一个百人的校办小厂,竟然要去吞并有2000多职工的杭州罐头食品厂这样的国营大厂。一时间质疑声四起:小鱼该不该吃大鱼?以小吃大会不会“两鱼俱亡”?
不仅是杭罐厂的职工激烈反对,在娃哈哈内部,也有很多的反对声音,娃哈哈的效益很好,职工待遇和工资也高,杭罐厂负债累累,职工们担心吞并罐头厂会让自己的福利削减,更会拖垮娃哈哈。更有甚者,“集体小厂吞并国营大厂是分裂国有经济,相当于搞资本主义复辟”的说法,当时在社会上流传。
顶着重重压力,1991年8月31日,宗庆后在杭罐厂全厂班组长会议上与他们展开了直接对话,正是因为有这了段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坦诚对话,宗庆后最终赢得了杭罐厂职工们的信任。
随着杭州罐头食品厂的顺利兼并,宗庆后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娃哈哈”的事业,自此走上正轨。
宗庆后将此事视为娃哈哈发展的重要一步。他说,“有人以为咱们是收了个大包袱,但对咱们企业开展来说,吞并是构成规模经济的要害一步。要是没有罐头厂这批职工,娃哈哈也开展不到今日”。
亏损大厂百日之间扭亏为盈
在兼并了杭州罐头食品厂之后,宗庆后不仅加开娃哈哈口服液的生产线,同时他敏锐的感觉到保健食品生命周期的短暂性,决定再次将娃哈哈战略转型为食品饮料生产制造商。
为了充分释放产能,娃哈哈人和老杭州罐头厂员工用了28天拉起了一条生产线,成功开发了一款新产品——娃哈哈果奶,同时还推出了娃哈哈八宝粥。
娃哈哈果奶一经投放市场,就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成为了娃哈哈集团的拳头产品。“妈妈我要喝 娃哈哈果奶”成了另一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语。
三个月后,杭州罐头厂扭亏为盈,偿还了银行贷款。百日之内,杭州罐头厂由一个严重亏损企业变成了一个盈利企业,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反响。同年,娃哈哈年产值首次突破了2亿元大关,达到了2.17亿元。第二年,杭罐厂销售收入、利税增长了1倍多。
此后,宗庆后年年推陈出新,相继研发出纯净水、非常可乐、营养快线等新产品。
经此一役,为娃哈哈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让宗庆后尝到了并购的“乐趣”。之后,并购几乎成为娃哈哈异地扩张的主流手段:到2002年底,娃哈哈已在浙江以外的22个省市建立了30个生产基地,2002年,娃哈哈共生产饮料323万吨,占全国饮料产量的16%。
2016年12月,在央视《对话》节目的录制现场,马云刚说完:“未来的五个机会是新零售、新技术、新金融、新制造、新资源”,宗庆后忽然发难:“除了新技术,其他都是胡说八道,(马云)本来就不是实体经济,他制造什么东西啊?”
即便领导撑腰“电商是实体经济”,宗庆后仍不依不饶。根据腾讯深网报道,宗庆后曾困惑地问员工:为什么东西一样,电商服务更好,还送货上门,价格反而更便宜?他得出的结论是:电商偷税漏税,偷工减料,扰乱了实体经济的价格体系。
宗庆后这么说是有背景的。娃哈哈的发家,来自独步天下的“联销体”模式:联销体把经销商分为:总部-经销商-二批商-终端多个环节,每个经销商独占一片区域,不许串货,必须遵照娃哈哈的定价系统。因此即使在全国网络的毛细血管内,娃哈哈依然对经销商维持控制。
此外,之所以叫联销体,其实是联合了“生产”和“销售”。经销商拿货时,要先向娃哈哈付出保证金。等销售完,同时拿回保证金和返利,保证金还有利息结算。因此,娃哈哈维持了经销商忠诚,也能迅速回流资金。
在物流和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联销体很有效。但等到电商出现,一家电商上货,全国都能凭借高效的物流买到,真正必要的只有接触消费者的终端环节。在联销体时代,娃哈哈以一款爆品打天下,但电商时代以多取胜。此时,联销体的冗长链条,反而成了拖累:铺货慢、撤货慢、反馈更慢。当饮料界进入“快速迭代”时代,娃哈哈还在以“年”为单位缓慢前进。
帝国的下滑
靠饮用水,营养快线、爽歪歪打天下的时代过去了。
爆款、大单品,对于所有食品饮料企业来说都已可望不可及。行业内几乎所有头部企业都在通过新品战略寻找市场机遇。雀巢全球每年会推出1500个产品,且将上新速度提高至几个月甚至几周就完成新品上市。一个饮料企业人士说,“常年在全世界找灵感。”
2018年12月底,娃哈哈一口气对外发布了10余款新品,横跨奶类、水类、茶饮类、粥类和果冻,再加上4月11日的减肥食品,娃哈哈的产品矩阵正不断扩容。
娃哈哈对于新品有着迫切的需求,以弥补老牌产品的市场衰微。打开娃哈哈的官网产品列表,摆在C位的是营养快线、娃哈哈纯净水和爽歪歪三款产品,而这三款大单品贡献了娃哈哈收入的半壁江山。2004年上市的营养快线是娃哈哈多年主力,根据公开资料,2013年该产品的收入超过200亿元。一款单品畅销十余年,这在产品快速迭代的今天都是个神话。
营养快线没能对味90后、00后,2016年营养快线的收入已经下滑至百亿线之内,同样的变化也出现在娃哈哈纯净水、爽歪歪身上。大单品的收入下滑也使得娃哈哈业绩式微。
娃哈哈帝国的鼎盛出现在2013年,当年娃哈哈实现783亿的收入,宗庆后本人也登上中国首富的位置。但此后娃哈哈还是连年走低,及至2017年已滑至500亿关口。
宗庆后曾总结称,产品老化和创新不足,爆品的优势没能延续;而新品的研发则没有规划,没能准确把脉市场变化。
4月11日,宗庆后又这样总结帝国的下滑:“三聚氰胺事件出来后,对整个食品市场都还是有影响的,对娃哈哈影响不是很大。但是2015年网络谣言对我们影响很大。有人在网上造谣说,营养快线、爽歪歪,喝了得白血病、软骨病感染肉毒杆菌,肉毒杆菌是要死人的,等等。传播1.7亿次。那个时候互联网是很疯狂的。所以营养快线、爽歪歪受这个的影响。当时我们营养快线一年销量5亿箱,销售收入200多个亿;爽歪歪销量是2亿多箱,销售收入100多个亿。光这两个产品就300多个亿。”
他的反思依然带着“杭铁头”的自信。“尽管我们受到影响,但我感觉我们品牌做的还是可以的。换个企业,它就倒闭掉了。”“所以可以说,娃哈哈在品牌上还是下了功夫的。现在互联网管起来了,谣言肯定是要依法处理的。所以现在环境在慢慢好起来,我们也在慢慢恢复竞争。”
“我是不赞成电商低价卖假冒伪劣品。这种电商不好。电商应该给消费者提供便利,应该通过电商把农民的农产品卖到消费者手中去,这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电商法出来后,对于电商的规范经营也是有好处的。当然电商现在也有问题,它的配送也是有问题的。所以线上线下的结合,是行业的机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宗庆后承认,很多东西都变了。“这么多年,环境变了,消费者观念也变了,消费者的习惯,消费的渠道也都在变。所以我不断地寻找营销模式。我们现在在和很多社交零售进行战略合作。我们考察新的社交,也是想找到新的营销渠道。”
宗庆后期待,未来娃哈哈的线下渠道销售和线上渠道能持平。
4月11日,宗庆后来到在义乌举办的全球创业者大会暨社交电商新零售国际峰会现场,罕见地亲自为一款叫“悠简”的新饮品站台。
这款产品的幕后团队说,产品配方中,藜麦米、圆苞车前子壳等几种核心成分是宗庆后亲自指定的。宗庆后甚者亲自选定了饮品的口感。坚定信赖实体渠道的他还接受了产品营销团队社交零售的实验。
幕后团队社交零售的方式与娃哈哈其他产品的运作方式也大不相同,他们请来了李金斗、那威、刘兰芳的等一批老艺术家试身体验并站台。
市场将很快会给出这款新品和新渠道的答案。
帝国的每一次复兴都不是轻易可得。去年年初,娃哈哈重磅推出了一款主打护眼功能的发酵乳产品“天眼晶睛”,宣布进军社交零售渠道,在营销上这款新品还联合合作方共同打造动画IP,宗庆后也曾为产品亲自站台。但是新品上市不久,由于招商政策几经变化而遭到了代理商的质疑,一时负面缠身,产品声量高开低走。不过,一位内部人士说,自去年年底以来,这款新产品的市场表现已经通过社交零售变得好起来。
事实上,上市已成为娃哈哈十分现实的选择。2018年3月,有多家媒体报道,娃哈哈开始清退员工股份,每股2.6元。“娃哈哈的业绩每况愈下,再拖,想上也上不了了。”有娃哈哈内部知情人士说。
娃哈哈的全员持股始于1999年。曾有员工表示,在娃哈哈工作满一年就有配股资格,1元/股而分红能达到0.8到0.9元/股。宗庆后说过,员工持股才能变成企业的主人,才会有积极性和责任心。他还曾表示,娃哈哈有至少15000名股东。
但根据国内规定,拟上市公司的股东不应超过200人。据报道,目前员工股份已清退完毕,扫清了娃哈哈上市的阻碍。
宗庆后的心意转变,很可能来自女儿宗馥莉的影响。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曾表示,“娃哈哈的接班人肯定是宗馥莉。她的思维和宗庆后不一样,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上市是娃哈哈的利器,公司需要资本支持。”
早年,宗庆后是上市的最大反对者。1996年,娃哈哈曾与法国达能组建合资企业,却演变为旷日持久的官司大战。当时达能先取得了合资企业控制权,还想夺得品牌使用权,最终被主管部门制止。但宗庆后自此就对引入投资警戒备至。
宗馥莉是否有能力接班,也值得担忧。
宗庆后如何完成能让他放心的传承?
“国王”萌生“二线”之意后,帝国如何顺利地交接班?
2004年,生于1982年的宗馥莉完成海外学业回国,在娃哈哈从平凡岗位做起,2007年开始执掌宏胜饮料集团。据说,宗馥莉一直是按照“接班人”的要求被培养的。
不过,很快关于父亲和女儿有些观点不合的传言就流传开来。
一位了解娃哈哈的人说,宗馥莉是年轻人,留洋回来,确实有很多想法跟老爷子不太合。后来老爷子把资产划出来很大一部分,包括研发、市场、生产等等,交给了她,让她自己去做。结果其实这几年,宗馥莉基本是没有做出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成绩来。宗馥莉不那么了解中国特色的市场特点。比如,电商、社交零售,这在国外都是没有的。
2016年宗馥莉主导推出了一款以自己名字取名的定制化果蔬汁品牌“Kellyone”,当时宗馥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了这个产品计划投入几百万元,招兵买马,甚至还建造了一个400平方米的中央厨房。不过,Kellyone市场反响平平。
一位行业观察者认为,不论结果如何,Kellyone的背后是宗馥莉诗图解决娃哈哈产品老龄化问题的初衷。
另有一起失败的并购或许还能说明宗馥莉的诉求。去年,宗馥莉用其实际控制的恒枫资本(宏胜饮料母公司),以现价30%的折价,即每股0.3565港元,预计花费5.73亿港元(约合5.07亿元人民币)收购中国糖果已发行股本中的所有股份。这是宗庆后口中坚持不上市的娃哈哈,近些年与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最近的一次接触。
2018年年底,宗馥莉终于走进了娃哈哈集团,出任品牌公关部部长,负责娃哈哈产品的包装以及品牌推广。外界评价,至少娃哈哈的品牌工作迎来了宗馥莉时间,同时期待这位“公主”改变娃哈哈。
采访中,提及宗馥莉,宗庆后表达了他对女儿的包容和支持,他说,“让她自由发展吧,她愿意干什么就让她干什么。”
现在,75岁的宗庆后,准备好退居二线。他在背后需要完成娃哈哈这个饮料帝国从产品到渠道再到接班人和公司架构的一系列工程。
一个内部人说,“娃哈哈是老爷子的一切。”
终身奋斗
前段时间,有网友还在高铁上遇到了宗庆后,他正在出差下市场调研。娃哈哈虽然做这么大,宗庆后也当过首富,但他几乎没有什么时间享受,因为时间都花在工作上。
75岁的任正非也是如此,为事业奋斗一生,这么大的年纪还拼搏在一线,经常是全球各地飞。对于他们来说,早年的饥饿经历让他们把事业当成了人生奋斗终生的目标。
不过宗庆后并不是一根筋的人,曾经巴菲特和比尔·盖茨邀请宗庆后参加慈善晚宴想劝他裸捐,但他却巧妙地挡了回去,“我已经拒绝了,因为我要参加福布斯CEO大会,时间正好冲突了。大家不要误会啊,我可不是怕被劝捐,我只是没时间。”宗庆后说,想捐不用劝也会捐,不想捐谁劝也没用。他认为,企业家若把辛苦赚来的钱用来投资,就能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能为国家和社会带来更多财政收入,但若是捐出去,这些资产就失去了“生命力”。
如今,这位中国的饮料大王将要退休,光银行账上躺着的上百亿就足以支撑娃哈哈未来几年的发展,虽然女儿不是接班人但也能享受到娃哈哈的分红,这对娃哈哈和宗庆后家族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干了一辈子的宗庆后也不是像皮球一样彻底泄气,他说:“全部退休可能也不太现实。习惯了之后一下子什么都不做了,也会出问题。我想后面我要退居二线。让他们在前面干,我在后面看着,要是出点偏差,纠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