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何先生在女科学家中是少有的,是人中麟凤。”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说:“她是中国原子能物理事业开创者之一,是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
她出生显赫,以科学振兴中华,一生为国,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当世人都知“两弹”的伟大功勋时,却鲜有人知道她在这场“战役”中起了多么巨大的作用。
她就是我们永远不该忘记的女核物理学家,何泽慧。
绝大多数人,
想必都听过钱三强的名字,
但却很少有人知道,
在钱老背后,还有一位女先生。
她是中国最杰出的女核物理学家之一,
曾为“两弹”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却从不争名夺利,长期隐没在历史之外,
她就是何泽慧。
1914年3月5日,
何泽慧出生于苏州一个书香世家,
父亲何澄早年曾追随国父孙中山,
是老同盟会的成员,
母亲王氏亦是家族煊赫,
先祖王鏊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祖母谢长达,更是晚清女权先驱,
亲手创办了振华女校并出任校长。
据《灵石县志》记载,
何家先后考取15名进士,29名举人,
22名贡生、65名监生好74名生员,
是名副其实的翰林之家,
所以当地亦有“无何不开科”的说法。
何泽慧幼年与兄弟姐妹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
何泽慧该对国学耳濡目染才对,
可在振华女校读高中时,
因为认识一个表哥研究物理,
她却对物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932年,何泽慧随同学前往上海考学。
临行前,父亲用半开玩笑的口吻说:
“考上大学就去,考不上就当丫鬟。”
聪慧过人的何泽慧不但考上了,
而且以第一名进入了清华。
然而,就在她满怀信心报考物理系时,
主任叶企孙教授却劝她回去,
“我们物理系不收女学生。”
少女时期的何泽慧,出落得娟秀动人
当时考入物理系共28人,
其中有8个都是女生。
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
人们都会对女孩子说:
“读书读那么好做什么?
还是老老实实嫁人,这才是正道。”
或许是受了祖母的影响吧,
何泽慧牵头8个女生一起“造反”,
“凭什么不让我们进物理系?”
一群女生联动着去敲叶企孙的门。
叶老说服不了她们,便说:
“第一学期普通物理成绩,
你们必须到达70分以上才能继续读。”
这个分数线最终男女平等对待,
没想到第二年,全班只剩下12人,
第四年,总共只有10人,其中女生三名,
而何泽慧就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位。
彼时的清华物理系,
名师云集,教学质量非常高。
除了普通物理是中文教材,
其他专业课都是英文,难度可想而知。
叶企孙讲热力学,周培源讲力学,
吴有训开设《近代物理学》,
霍秉权讲授大气物理学,
用的都是当时国际最新研究成果,
和世界名校的授课作风。
在这些物理宗师的指导下,
何泽慧毕业论文得到90分高分,
与同班同学钱三强并列第一。
非但如此,当时任之恭,
教授《实验室用电流稳压器》,
市场上没有现成的商品和配件,
何泽慧自己上机床、拿锉刀、焊枪,
拆卸、装配,无所不能。
这些都为她今后的大家之路,
打下坚实的基础。
清华毕业照
在清华求学期间,
正是“九·一八”之后,
日本正一步步蚕食中国。
1936年,学校组织赴南京、上海考察,
在火车上,亲眼目睹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粗暴,
当时日本人将人造丝堆满座位,
却逼迫中国人站在过道里。
这激发了何泽慧强烈的民族精神,
使她发誓要维护中国人的尊严。
哪晓得毕业后,女生的身份,
再次成了她找工作的阻力。
学校帮男同学联系就业,女同学却要自己张罗。
正在无奈时,何泽慧从山西同乡得知,
阎锡山有条规定:
凡在国立大学毕业的山西籍学生,
可获得出国留学3年的经费资助。
何泽慧马上与山西省取得联系,
最终得到了去往德国留学的机会。
何泽慧与姐姐在德国
怀着一颗“科学救国”之心,
何泽慧离开祖国,来到柏林高等工业大学,
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研习“实验弹道学”。
然而,这个学科与德国军事工业,
有着密切联系,保密程度很高,
从来就没有招收外籍学生的先例,
更不用说是让一个女学生进校。
何泽慧再次态度强韧,
“你可以来我们中国兵工署当顾问,
帮我们打日本鬼子,我为了打日本鬼子,
才来学习这个专业,你为什么不收我?”
一番话说得克兰茨教授哑口无言,
最终破例招收了何泽慧。
她成为该系招收的第一个外籍生,
也是弹道专业第一次接收女生。
虽然在学习期间,
很多人还是对她充满戒备,
但她置之不理,专心学习。
1940年,何泽慧以一篇精确测量,
子弹飞行速度方法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原本她壮怀激烈,想回国抗战,
却因二战爆发被隔断去路,
只能先进柏林西门子公司工作。
在那里,何泽慧偶然见到了拉贝先生,
拉贝将他的日记和搜集的日军暴行照片,
一一拿给她看。看到祖国同胞受苦,
何泽慧看得义愤填膺、泪流满面,
也越发坚定了报效祖国的决心。
约翰·拉贝
这期间,清华同学曾到德国游玩,
分别将近四年,好不容易重聚,
何泽慧一直注意的钱三强却没有来。
临走时,她只让同学帮忙代问一声好。
彼时,二战炮火连天,
德国与外界的交流被禁止。
直到1943年,法德恢复通信,
何泽慧才抓住机会,
给远在巴黎的钱三强写信。
可因为是战时,信件要求都极为严苛,
不但不能封口,单词数只能有25个。
25个字,实在是太短了,
除了问一句“你好吗?”回一句“我很好”,
就无法承载更多的情谊了。
可那时,何泽慧和钱三强,
就是靠着一封又一封25字的信,
互相嘘寒问暖,慰藉心灵,鼓励斗志,
慢慢地萌生出了甜蜜的爱情。
钱三强
经过2年的通信,1945年,
32岁的钱三强,终于向她表露心迹:
“经过长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请求,
如能同意,请回信,我将同你一起回国。”
在日夜担心中,他得到何泽慧的回信;
“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
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
战争结束后,
两人毕业分开九年后第一次见面,
一年后,两人在巴黎注册结婚。
婚礼举行当天,钱三强所在实验室里,
小居里夫妇还特意参加了婚礼。
此后,两人共同开始了科研生涯。
1946年,何泽慧和钱三强,
用核乳胶发现了铀原子核,
在中子轰击下发生的三分裂现象。
1946年11月22日,
何泽慧又独自发现了四分叉径迹。
要得到这样重大的发现,
意味着夜以继日的实验和观测,
因为一般在三百次裂变中,
才可能出现一次三分裂。
而四分裂现象,更是上万次才出现三次,
是概率小到不能再小的事例。
随后,在巴黎召开的国际科学会议上,
两人的重大发现被宣布,
因其揭示了新的裂变模式,
为裂变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于是被科学界视为珍宝。
可当别人问起如何做到时,
何泽慧只是淡淡地说:
“每个人都可以发现好些东西,
除非你一天到晚不动脑筋。”
何泽慧与第二代居里
因为这一重大成果,
钱、何二人被称作“中国的居里夫妇”。
掌声、鲜花从四面八方涌来,
更好的科研条件和更广阔的科学前景,
在不远的将来等待着他们。
可就在这时候,夫妇两人做出决定,
要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回国。
1948年5月2日,
夫妇两人启程,8月回到北平。
本来清华想聘请钱三强当物理系教授,
但因规定,夫妇不能同校任教,
钱三强说:“你不去,那我也不去。”
随后,北平研究院原子学所,
聘用何泽慧出任研究员,
钱三强出任所长。
整个研究所只有8人,为了置办仪器,
两人常常骑车穿梭于北平的大街小巷,
买回各种简单仪器自己组装。
但这于何泽慧已是家常便饭,
“当初在清华上学我就是这么过来的,
这点小事根本难不倒我的。”
但令人觉得不公的是,
因为女性身份,何泽慧的事业,
再一次受到了限制。
中苏交恶后,苏联专家撤退,
中国急需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来。
中央便决定让其他研究所研究员,
转移到核武器研究上来。
钱三强把彭恒武、王淦昌,
与何泽慧推举上去,
前两位都顺利进了研制队伍,
唯独落下了何泽慧一个人。
还是因为觉得女科学家,
没有男科学家那么经得住牺牲,
无法胜任这项工作。
1957年,何泽慧在401图书馆
虽然未能进入研制核心团队,
但何泽慧受命组建了另外几个研究室,
领导建立了一个专业集中的物理研究所,
培养了一大批能打硬仗的科研人员,
研究出了原子弹的点火技术。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又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间隔短短2年多时间,速度震惊世界。
可如果没有何泽慧,这个奇迹就不会有这么快。
因为在研制氢弹时,邓稼先看到一个资料,
上面的关键数据似乎不太准确,
便让何泽慧带领研究员重做实验。
一般而言,这个实验要做两到三年,
可何泽慧只用了短短几个月,
白天连着黑夜地得出了精准数据,
让氢弹的研制避免了弯路。
如此重大的成绩,事后却鲜为人知。
何泽慧却从不放在心上:
“我不管那么多,也不管什么功勋,
我只看做的事情对国家有没有利,
只要有利,我就会去做。
很多人在这些问题上喜欢争,
我觉得没有什么好争的。”
1962年何怡贞、何泽慧、何泽瑛三姐妹在北京相聚。
尽管夫妇二人做出了这样大的贡献,
1966年,两人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
在全所遭到了批判。
但面对蛮横无理的批判声,
何泽慧从不违心承认不实的判词,
只是无声反抗。当时办公室被抄,
她被赶去拔草、扫地、扫厕所,
她只是默默忍受着一切痛苦,从不抱怨。
钱老偶尔还会骂上两句,
何泽慧却说:“听天由命吧。”
1969年,她获批与钱老去陕西参加劳动。
因为身体弱,她在学校里负责敲钟,
仍旧像对待科学实验一样,
认真负责,分秒不差,
敲钟时间之准,竟可以拿来对表。
为此,她还豁达地说:
“这下你们都得听我的了。”
1970年3月下旬,
凌晨4、5点左右,
何泽慧忽然在天空中,
发现了一颗明亮的彗星朝东北移动。
她赶紧回去告诉钱老,两人坚持早起,
跟踪观察了3个周,凭借肉眼,
利用北斗和仙女座对彗星定位,
在台历上记下运动轨迹和计算判断,
后经证实,这就是贝内特彗星,
虽然比南非天文学家贝内特晚发现3个月,
但对方用的是天文望远镜,
她却是用肉眼观测的。
在这样的非人性的恶劣环境中,
她依然保持着科学家的本色。
内乱期间的全家福
尽管为国家做了这么多贡献,
可何泽慧从来都是低调、谦逊,
觉得自己没做过什么创新型的发现。
内乱后,原子能所成立高能物理研究所,
何泽慧担任副所长,在她的支持下,
中国与国际合作,在西藏,
建立了世上海拔最高的高山乳胶室。
尤其她提倡发展高空科学气球系统,
为我国高能天体物理实验研究,
建立了空间运载手段,
这为后来中国进入太空发展,
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中国的科研,
直至90岁高龄,何泽慧依然坚持工作,
指导培养研究生,多地参加学术会议。
2000年秋冬,何泽慧院士在“神舟二号”发射场
想当初,1957年时,
日本来中国学习做核乳胶,
结果很快就超过了我们。
2002时,日本用自制的乳胶,
在费米实验室加速器上发现新型中微子,
何泽慧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
90年代,她得知原子能院核乳胶组难以生存,
而山西师范大学在用核乳胶做高能实验,
便要求院领导将核乳胶工作转至山西师大。
2004 年,90岁的何泽慧亲自带队,
与大家一起乘坐硬卧夜车赶赴临汾,
吃过早餐,得知乳胶实验室在6楼,
何先生二话没说,马上要看实验室,
楼里没有电梯,大家怕她太累,劝她不要去,
她沉下脸来:“我是来干什么的!”
仔细查看了实验室环境,她这才放心。
安排专人教制作核乳胶后,
当晚便乘坐硬卧回到了北京。
如此国士之风,怎能不令人钦佩!
从读书时代,到科研事业,
何泽慧先生这一生都心系祖国。
学科学是为了抗日,
投身科研是为了强国,
从小一身正气,坚持男女平等,
哪怕是面对万人称颂的叶企孙教授,
她也敢因其对女性的轻慢,
抱怨对方“老封建”。
她一生低调,从不接受采访,
可在日本人不承认“南京大屠杀”时,
她第一个站出来,在记者招待会上,
大声证实自己曾见过拉贝先生,
读过《拉贝日记》。
这一生,何泽慧先生不但践行科学,
于人格上也是世人的楷模。
她淡泊名利,经她修改的论文不计其数,
但她从不会为自己署名,
始终质朴无华,从不宣传自己。
1994年国家科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大辞典》,
她坚决不同意为自己立传。
编者只好在文末特别说明。
中关村合影
在生活中,何先生十分简朴,
86岁坚持到高能物理所上班,
晚了就在食堂买几个包子吃。
所里想派车接送她,她却坚持坐公交车。
太阳好的时候,她都自己出门买菜。
书桌上的镇纸是捡来的鹅卵石,
书包是人造革的,有了裂缝自己用针缝,
衣服几十年都是那件,脚上还是老解放鞋。
人家问她为什么这样,
她笑笑说:“作为一名科学家,
本来就该朴素、真实,
科学家最重要的是敢于讲真话。”
在什么都注重“第一个发现”的科学界,
她却只看成果,不重名誉。
每年,温家宝总理都会去探望何泽慧先生
2011年6月20日,
何泽慧先生在协和医院逝世,
享年97岁。
5年前,92岁的先生回到振华女校,
为母校百年校庆提笔写下,
“爱国奋进”,
这四个字,
正是她一生的写照!
华夏百年风雨,能有这样的先生,
历史之幸,民族之幸!
文章来源:德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