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都挺好》最近频频上了热搜。
这部豆瓣8.5分的剧,用苏家一个小家庭的生活,揭露了中国式家庭一个隐蔽的潜规则:
亲子之爱,可能只是一场秘而不宣的交易。
在这30多年来,苏家母亲在家里独揽大权,分配着家里的爱和资源,精打细算。
家里一共四间房。
苏母一间留给自己住,一间卖了供大儿子去留学,两间卖了供二儿子找工作、买房结婚。
因为大哥留学,小妹房间被卖,只能和爸妈挤着睡。原本很有希望上清华的她,被妈妈以“家里太穷”为由,安排去了一个免费的师范大学。
很多人一边追着剧,一边可怜着小妹。
但我却觉得:
这个家庭的3个娃,都被均衡地养残了。
在苏母突然离世之后不到一个月,这个家庭犹如褪去了保护层,里面的毛病被一刀一刀地剖开:
大儿子爱面子,瞎承诺,搞得险些离婚;
二儿子啃老,几乎吸光了父母的退休金;
小妹情感淡漠,完全没有亲密关系.....
这些毛病的源头不仅仅是“重男轻女”那么简单。
更准确的说,问题的根源是
在苏母眼中,每个孩子的功能不同,因此产生的对待方式自然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
就像重男轻女的家庭。往往儿子是为了养老,所以得到重视;而女儿没有养老的功能,只能被忽视。
剧中也是如此。
苏母的“功能性养育”,差别化地对待着每个人,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现在的性格,造成了各自的悲剧。
大哥苏明哲,是个好面子的学霸。
本科清华毕业后,在家里呆了2年,只为申请美国名校,光宗耀祖。最后如愿成为斯坦福硕士,定居美国,结婚买房生子。
母亲离世后,他回国奔丧,随后失业,问题也随之而来。
为了撑起
大哥的面子
,他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
请求妻子隐瞒自己失业的事情,在妹妹面前吹牛说想再买一套房子。
逞强承诺把爸爸接到美国,却没能力赡养他。最后妻子因为家庭拮据发脾气,才暂时作罢。
后来在妹妹明玉的暗中帮助下,他回国发展。
结果一回来就
吹嘘
自己的新工资,夸下海口给爸爸买三房一厅,结果两房一厅的首付都拿不了,妻子和宝宝的生活质量也大大下降。
回溯过往,才知道这些过分爱面子的行为,源自20多年来苏母的潜移默化。
苏母从小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尽管非常能干,也从未获得过父母的认可和赞赏。
长大后,她一边接济着弟弟,另一边心里隐藏着不甘,迫切需要新家庭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可不巧,她的丈夫是一个小小的图书管理员,没钱没能力,在家里不敢吱声,在单位常常被同事瞧不起。
因此她只能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下一代上面。
大儿子从出生开始,就承载了她最重要的梦想。
她对大儿子的期望是:
功成名就,“替代”她那无能的丈夫,让她在邻居和亲戚面前抬起头来。
为此她拼尽全力。
在得知每年15万的留学费用后,她为了面子,不惜卖掉房子,也要供他上学。
苏明哲认同了这个期望,享受着一切资源,并最后成功地证明了自己。
在庆功的酒桌上,妈妈的兄弟姐妹都来祝贺,满脸敬佩。
妈妈坐在席上很是得意,如愿翻身。
在妈妈心目中,苏明哲的功能是给家里挣面子。
这20年来的养育,苏明哲也把它当做了自己最重要的价值。
剧中有一次妹妹去了美国,偶然得知他失业,多聊了几句,他马上恼羞成怒,指责妹妹来看他笑话.......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潜台词:
我是给家里挑大梁和长脸,这是我最重要的价值,决不能被否定!
功能性养育,把他变成了只有某种功能的人。
· 02 ·
同样的悲剧,也发生在老二苏明成身上。
他满足的,是妈妈
“被关注”
的需求。
在原生家庭中,苏母作为女性,被忽视是家常便饭。来到了新的家庭后,丈夫木讷,两人没有感情。
她孤独地撑起家庭,全心投入,希望能“被看见和感恩”。
老二苏明成知道在“长面子”上自己争不过大哥,于是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情感上的需求。
他察言观色,发现了母亲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非常依赖与讨好,不断地传递各种爱的信息:
“妈妈你辛苦了”
“有你在身边真好”
“您做的饭最好吃”
“长大了一定好好孝顺您”
.......
这让苏母感受到了被需要、被认可、被关注,老二因此获得了更多宠爱。
大儿媳妇生孩子时,苏母不愿意暂时去帮忙,只想留在国内给二儿媳妇做她最喜欢的抹茶酸奶。
但这份爱也困住了二儿子。
这些年来,妈妈享受着他的爱和需要,也要求他天天陪伴着,剥夺了他在个人事业的精力。
他没有锻炼和施展能力的机会,越来越无能,在兄妹中抬不起头来。
更严重的是,在这20年来,他把“情感输出”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价值。
在新的家庭中对老婆百依百顺,应酬一半老婆一打电话就回家,延续了之前的模式。
心有不甘,但跳不出“无能”的框框。
在妈妈去世之后,他一边照顾着爸爸,一边听着妻子的话还欠父母的债,日子过得紧巴巴。
而小女儿苏明玉,更是不容易。
当她来到这个家庭的时候,很难找到合适的“竞争手段”。尽管她学习很厉害,很懂事,但这种功能大哥已经实现了。
加上传统“重男轻女”的影响,苏明玉从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对于苏母而言,她没有什么功能。
只要乖乖的,不费钱不费事就好。
其中第一集有个细节很说明问题: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母亲分别给老大老二夹了鸡腿,根本无视老三苏明玉。这两根鸡腿的名字分别叫“
面子
功能
”和
“情感功能”
。
而父亲默默看到了这一幕,夹了根鸡腿准备给女儿,却被苏明玉果断拒绝。
这根鸡腿也有个名字,叫
“被忽略的怜悯”
。
而在明玉拒绝接受那根“怜悯”鸡腿那一刻,“坚强”诞生了。
当一个孩子不再满足父母的需要,自己的需要又不断被打压,为了生存,她只能收回需求,压抑不满,变得独立,逃离这个没有立足之地的家。
正如同学问苏明玉要考哪个学校,她毫不犹豫的回答:
“清华。因为离家远”。
最后,明玉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一场与妈妈最剧烈的争吵以后。
她离家出走,少了父母的“保护”,她变得更加强大、有魄力,事业节节高升,成了大公司的总经理,业界雷厉风行的销售大人物。
而这种雷厉风行的背后,是一个被逼到绝路的女孩,压抑了内心被爱的渴求,下定决心不再依靠他人来满足自己。
因为在她心里,
关系和需求,最后不过都是伤人的东西。
后来即使遇到一个愿意时刻照顾她、互有好感的男人,她也坚决不进入恋情。
只有在喝醉之后,她才敢放松下来,暴露出自己内心的自卑和脆弱。
· 03 ·
功能性养育,让这三兄妹过得太别扭了。
它的畸形之处,在于把亲情变成一场交易。
父母和孩子形成了一个“
共谋
”:
父母一边付出一边期待,孩子为了得到爱和关注,于是想办法满足那份期待。
最终,孩子某方面的自我得到巨大的强化,也意味着失去了其他方面的自我。
而父母之所以会这样做,一般源自童年的匮乏。
在这部剧里面,苏母就像是一个过分残缺的圆,迫不及待地在儿女身上,索取她在原生家庭的一切缺失。
大儿子让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和面子;
二儿子弥补了她从小被弟弟夺走的爱;
小女儿“没用”,所以越不花钱越好。
可是这样索取,也把儿女们榨残了。
这样的家庭模式,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前阵子,有位卢女士找我咨询,让她困惑的是自己忍不住对大女儿苛刻,对小女儿却很宠爱。
不同的态度让两个孩子常有冲突,大女儿甚至会趁她不在时欺负妹妹。
咨询了挺长一段时间,她才慢慢找到了令她矛盾的情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