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的学习是个十分漫长甚至痛苦的过程,那么在博士期间我们到底应该学习哪些会让我们受用终身的东西呢?很多人肯定会毫不思索地回答,学知识啊,博士之博在于知识之广博,可以坐而论道,也可以站而实验,汲取大千智慧,并且在前人的基础上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做出自己的一点点贡献,想想都有些小激动呢。
笔者不否认这样想法的合理性,但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首先是在不断更新换代的,今天学习到的知识很有可能成为明日黄花,甚至我们曾经以为的公理也被加上了限制条件,否则相对论也不会诞生,这世界上早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其次知识获取的方式已不再单单是象牙塔里面对面的传授,电子化数码化方便了很多人对于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学习早就不是狭义上在校学生的专利;最后,很多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可能本身在产生的过程中就并不符合逻辑,甚至充斥着荒谬,用一个谎言去推到出一个谎言,得到的一定还是个谎言。以上这些都需要我们明辨是否,用自己的脑去想,用自己的心去感知,用自己的实践去辨识。
那么既然学知识已经不是大学期间,特别是博士期间的最重要的任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分配精力,把哪些东西作为可以受用终身的东西呢?笔者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在我们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炼出的思维、心态和实务。
当我们发现民主并不等于善治,也有可能等于混乱;市场资本主义也不一定会带来繁荣,却可能带来危机;言论自由也无法确保创新,反而会滋生极端主义;全球化的进程没有如预期一样凯歌高进,历史终结论终于变成了唬人的鬼话。这些上个世纪末的共识在今天被现实击个粉碎,政治学中自由主义的元叙事成为了笑谈。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曾经被奉为臬圭的知识都成为了被批判的对象,或者被嘲弄的教条,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文社科的学习者深思。在笔者看来,知识之所以不能适用于时代,关键在于我们这些后来人要更新自己的思维,因此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作为研究生,作为学者的可能“实习阶段”,我们应当带着求知好奇的眼睛看这个世界,万不可被现有的所知所得限制了思维。当我们听到一个结论的时候,一定要多问问“这个概念合理么?”“还有没有其他分类方式?”“还有没有更好地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这样的因果的联系有没有限制条件?”等等的问题,当我们发现作者含糊不清或者有意忽略之处时,往往便是这个命题的致命伤。
和“怀疑一切”相关的便是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我们如何回答因为“怀疑一切”而提出的问题?那便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得出我们需要的答案。很多事情真的只是“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现象需要沉淀,本质则需要发掘。当我们听闻网络传言,是否曾有一个冲动去随波逐流,恨不得振臂高呼?我们需要首先静一静,多方收集信息,去理清故事发生的前后逻辑,然后回过头也许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我们看到的也许是事实,但不一定是真相。就像《名侦探柯南》里妃英里被毛利小五郎枪击虽然是事实,但是真相却是毛利小五郎为了使得歹徒必须抛下行动不便的妃英里,而故意击伤妃英里。虽然这个逻辑可能有问题,但是却值得我们思考(请原谅我是个柯南迷,强插广告)。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很多博士生都面临着选题困难的问题,发现自己想做的不是已经被人做过了,就是没有什么价值和现实意义,那么我们如何来找到值得深入研究的选题呢?这就需要我们转换思维,将大的问题转化为小的问题,或者次级问题去探求。研究政府的文献浩如烟海,数不胜数,但是你是否发现从中央到地方,关于镇政府的研究却少之又少?研究文化大革命的文献同样庞杂,但是你是否发现基本上都是从高层领导的角度去研究,却少了对基层群众参与的观察?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虽然学科分野明显,你是否发现了他们背后共同的逻辑?等等这般思维能力才是我们受用终身的,无论以后我们继续学术生涯,需要保持对学术问题的长期观察,还是我们今后走向社会,与人与事为伴,都需要我们善于总结,强化思维的能力。
如前所述,博士的学习过程不仅漫长,有时候还会很痛苦。面对着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否定,你是否总觉得自己如断了线的风筝。不,其实更像塑料袋一样随风飘荡,却还期待着如十月一日夜晚的烟火一般璀璨绽放。因此,能够顺利完成博士学业的人,不仅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足够一个Ph.D的头衔,在个人心理承压领域应该也可以获得一个Ph.D的头衔。具体而言,我们应该培养以下三种心态。
博士的学习过程会有很多令人容易自我否定的地方,实验失败、课程作业被批、投稿被拒、资格考试不及格、开题被否定、博士延期……博士生涯可谓处处失望,步步惊心,博士生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之中,虽然这可能就是做学问的常态。自我肯定其实很简单,心理暗示很重要,积累每一天的成果,重要的是用成就感去和否定感相对抗。告诉自己今天又看了多少页的书,写了多少字的文章,哪怕今天比昨天多吃了一碗饭,等等。自信从来都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内心的声音。
博士的学习机会成本十分巨大,因此我们要积极管理自我的预期,特别是在外部环境发生经常性变动的社会中,也许你会发现和你一起硕士毕业的同学已经过上了有车有房有爱人的生活,你和你曾经的同侪之间资产已经拉开了百万计的差距。这个世界并不如意,如果固执地纠结于自己为何要读博,每天都会陷入新的自我否定的循环。不如把目光看得更长远一点,树立“存在即是合理”的信念,合理管控自己的预期,专注于目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决定已经做出,要么坚持地走下去,要么想办法走向自己更喜欢的道路上,为之而准备,总是长吁短叹,悔不当初只会原地踏步,甚至倒退。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没有到终点谁知道结果如何。
在常态化的自我否定中,我们容易变得暴躁,特别是对于自己亲近的人。千万不要被一时的盛怒或者低落而蒙蔽了发现美好的眼睛,要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哪怕为一朵鲜花的盛开而欣喜。成长的标志不一定是世故圆滑,而是能够温柔的对待身边的一切,求得内心的安宁,对所有人都抱以微笑,无论前路多艰,实验多难,文献没看完。温柔的人最美,爱笑的人致远。
书读得少不好,光读书,死读书也不好,人容易幼稚,也容易固执,因为他们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也许天才可以这样产生,但是我们终究还是要面向这个社会,参与到社会分工与交流中。妄自菲薄不好,自命清高更不好。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向实践学习,向现实请教,而不是自视甚高,固步自封。
有人认为专心做学术就可以不用理会外部世界的各种故事,秉持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宗旨,多出成果自然就会有人找上门来。从某种角度来说这话是正确的,但是更大程度上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参加学术会议你以为真的只是来获取新的idea,听取别人对你的建议么?更重要的是在会场外,比如社交,推销自己,结识新的朋友。拎着酒瓶满桌打圈没有什么值得非议,端坐不语并不值得提倡,做学术也离不开外部的支持,小到团队的努力,大到social network的协力,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博士的学习容易使人固执,因为机会成本很大,所以才容易钻牛角尖,似乎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选择。坦率来说,绝大部分步入博士学习阶段的同学都有一颗向往学术的心,但是追求学术成果的道路是曲折,过程是艰辛的,初心可能被现实打败,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走这条路,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善于放弃。今后的人生路上我们也需要面临很多次比读博还是不读博更重要的选择,选择虽然是痛苦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成就不完全取决于努力,而是选择,就好比南辕北辙的那匹马,虽然可能是千里良驹,但走错了方向,就难免会走在半路上耗尽一切。
博士的学习生活其实十分紧张,在这种紧张的节奏中,很多人逐渐变得自我封闭,成为了“装在套子里的人”,不敢去和外界接触,去尝试新的事物,而是活在了自己的世界里。在长期的压抑环境中,博士生需要放飞自我,没有人会喜欢和一个死板固执的人相处,无论是今后走向职场还是走向两人生活,我们都需要尝试放飞自我,抒发心情,否则你会发现,脱下面具后,还是一张面具。
笔者写这么多决不是要反对知识的学习,而是反对“唯知识论”,我们依旧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开创未来。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追求知识的过程却更为值得关注。博士学习确实苦,但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人生路漫漫,博士的生涯也许只是人生的十几分之一,但却是人生中最有自我掌控的时间可以提升自己的阶段,形成思维,塑造心态,领会实务。博士生毕业会有多样的前途,但是不以学术为业也请不要停止成为一个爱思考的人,不以政治为业也请不要放弃国家社会命运的关切,不以商业为业也请不要忽视市场的信号。有时候你会发现,终点没了,起点仍会在。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募格学术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mugexueshu
募格学术有免费的微信公开课,让你有机会接触学术大咖、学界前辈。每日推送科研人最关心的资讯,帮助科研工作者更好的发表英文学术文章,助力中国学术之崛起。
关注回复数字19,可获取《如何制作高质量的 SCI 论文图片》PPT和免费课重听机会。
↓更多精彩请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