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第二期
两书风格迥异,却继续了二人关于生生问题的讨论,有着潜在的对话,分别呈现出建构现代中国哲学体系的两条思路:
道体学与性命论
。
12月6日下午,
“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将举办第二场活动,围绕两本书展开深度对话,探讨
在当代中国进行哲学思考的前景与可能
。
主办方
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与哲学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云南士恒教育基金会
与谈人
丁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吴飞(北京大学哲学系)
陈少明(中山大学哲学系)
李猛(北京大学哲学系)
吴增定(北京大学哲学系)
杨立华、丁耘、吴飞
陈少明、李猛、吴增定
一百多年来各种不同层面的“译介”,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思想的语境。撇开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世界的变迁不谈,仅西方经典的格义和诠释,就已经极大地拓展了汉语表达的疆界。在这种情况下,试图回到“纯净”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语境,恐怕只是一种无助的“乡愁”。当代汉语的丰富性,蕴涵着新的哲学可能。如何在延续中国固有哲学的精神的基础上,面对当代世界展开新的思考,是中国哲学研究应该面对的问题。
“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作为一个系列的讨论,将围绕当代中国哲学的问题、形态、语言等论域中的主题,在深入的阐发和对话中开启新的思想可能。
点击封面了解更多
道体学引论
丁耘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8月
本书是近年来汉语学术界难得的原创力作,其主题是:“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和思路。”
通过对勘西方深厚的“本体论”传统,作者为我们思考中国哲学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框架——“道体学”。
本书从阐述道体学典籍(重《易》、《庸》,旁参《庄子》)的精义入手,重新梳理中国哲学的义理脉络,并转而在此立场上统摄西洋哲学的基本问题。最终我们将看到,一种告别“本体论”而走向“道体学”的哲学思考,究竟是如何可能。
点击封面了解更多
生命的深度
吴飞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年8月
北大哲学系教授吴飞最新作品,从哲学角度解读刘慈欣的《三体》。全书围绕《三体》三部曲层层推进的情节设计,分别从生命与人性,死亡与不朽,社会契约与差序格局三个维度解析这部宏大史诗,认为《三体》诉诸的终极问题是“生命”,全书的关键词是“宇宙很大,生命更大”。因此尽管小说贯穿了“黑暗森林”理论和“既没有物理学也没有神学、自然与道德彻底虚无”的“宇宙社会学”,但《三体》的全部指向则是在这暗无天日的宇宙中找到意义。因此,小说虽然始终围绕着黑暗森林中的生存问题展开,却始终没有脱离美好生活的主题;三体危机的实质,即是在黑暗森林中无处不在的死神面前,思考生命的意义。
作者认为,《三体》以天才的想象力,构建了一部恢宏壮阔的宇宙史诗,其中有着人性的真实、文学的真实和哲学的真实。“刘慈欣在生活经验和文学写作中对这些重大哲学命题的探讨,远远超过学院中的许多哲学工作者。这部史诗使以前停留在哲学层面上的东西突然变得很现实很具体了。”
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
吴飞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9月
一本与生生:理一元论纲要
杨立华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3月
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
陈少明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