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VOCs前沿
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暨供需对接的最有影响力行业资讯与交流平台。汇聚11万+行业精准粉丝关注(由公号5万+粉丝和微社区6万+粉丝的组成),行业最大垂直传播平台。欢迎投稿和商务合作(管理员ID:vocs999)!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生活研究所  ·  长得差不多,热量差一倍!10 ... ·  5 天前  
法治时间  ·  合理饮食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VOCs前沿

生态环境部再发声:严防执法“一刀切”

VOCs前沿  · 公众号  ·  · 2025-02-05 21:16

正文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执法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各地生态环境部门探索执法与服务相统一、守底线和促发展相结合,推行“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告诫说理—行政处罚—监督整改”渐进式执法模式,强化“事前积极预防、事中审慎考量、事后引导整改”全过程执法服务,严防执法“一刀切”。

关于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执法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涉企执法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行政执法行为,优化创新执法方式,提升执法质效,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积极探索执法与服务相统一、守底线和促发展相结合,推行“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告诫说理—行政处罚—监督整改”渐进式执法模式,强化“事前积极预防、事中审慎考量、事后引导整改”全过程执法服务,严防执法“一刀切”,为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提供有力法治支撑。

  二、加强源头预防,注重事前预警

  将预防违法行为作为监管执法的重要任务,引导企业不断强化风险防控意识,注重自查自纠、主动整改。探索利用智能化平台,及时提示企业违法风险,对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自动监测数据超标、排放量超许可等潜在风险,实施点对点提前预警。对个案中发现的具有普遍性、典型性问题,及时对同行业企业进行风险提醒,指导企业从源头加强预防,消除违法隐患。

  三、做好普法指导,引导企业守法

  将普法作为监管执法的重要前提,探索创新普法方式,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实施定向、精准普法,引导企业知法、守法。鼓励企业自主开展“体检”,探索“预约式”执法服务,推动培育企业合规文化,助推绿色转型升级。对管理水平高、守法意愿强的企业,推动列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落实现场免检、管控豁免、绿色金融等正向激励举措。鼓励企业获取学法积分,探索学法减罚的引领作用。

  四、强化科技赋能,推动精准执法

  持续加强数智化平台建设,积极运用大数据、大模型AI、物联感知等技术手段,精准筛选问题线索,实现从“人海战术”向“智慧执法”转变,由“人防为主”向“技防优先”转变。大力推行非现场、无感式执法,精准发现、锁定问题,精准确定对象、范围,避免简单粗放治理,减少无差别、拉网式排查。严禁平时不作为、慢作为,急时“一刀切”执法,防止不分青红皂白一律顶格处罚,以及不加区分的“一罚了之”“一关了之”。

  五、规范涉企检查,约束执法行为

  加强现场检查的协调统筹,对照权责清单,科学制定检查计划,实现一次进门“一查清”,推动全流程、全要素、全环节检查,减少多头检查、重复检查。依法实施行政检查,严格履行执法程序,全面规范执法流程。充分利用执法记录仪,实现执法行为全过程留痕、可回溯管理。落实生态环境执法人员行为规范,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廉洁执法,严禁随意执法、粗暴执法、选择执法、趋利执法。

  六、突出执法重点,坚持宽严相济

  以改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科学配置执法资源。抓住主要矛盾问题,聚焦重点区域流域,对弄虚作假、偷排偷放、无证排污、超标超总量排放、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未落实重污染天气管控停限产措施等方面的严重违法问题依法严惩。对发现重大环境问题的企业提高日常监管频次,对轻微违法企业依法实施不予处罚,给予适度容错空间。

  七、统一裁量基准,促进过罚相当

  完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体系,严格规范行使裁量权,统一执法标准和尺度,推动实现类案同罚,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科学细化量化不予、可以不予、减轻、从轻、从重处罚等事项清单,定期梳理发布典型案例,加强指导适用。统筹考虑法律制度与客观实际,充分考虑社会公众切身感受,确保过罚相当、法理相融。

  八、强化柔性执法,体现执法温度

  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综合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指导约谈等方式,探索创新道歉承诺、志愿服务、学法积分等制度,积极引导企业守法。推行柔性执法,审慎采取查封、扣押和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措施。推行全过程说理式执法,提高执法说服力和公信力。对当事人确有困难的,依法批准延期、分期缴纳罚款。

  九、注重罚后整改,提升执法效果

  实施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不得以罚代管。轻微违法不予处罚的,应当履行对当事人的教育义务,指导及时纠正违法行为,确保免罚不免责。建立完善罚后整改核查、督导服务等制度机制,跟踪企业整改进展、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指导企业合规经营。

  十、加强队伍建设,树立良好形象

  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稽查,落实层级监督和内部纠错,及时纠正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重为基层减负。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相结合,不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提升队伍素质,切实增强生态环境执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2025年1月23日

  (此件社会公开)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2025年1月24日印发















相关阅读

在一月召开的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指出,从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看,基层力量薄弱、基础支撑不足仍是重要短板。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一些困难挑战,有的地方对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认识还不到位,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程度有所减弱、工作力度有所放松。同时,基层生态环境队伍力量依然薄弱,监测、执法等专业人员严重缺乏,技术能力亟待加强,装备水平参差不齐,还难以满足高水平生态环境管理的现实需求。

黄润秋表示,坚决防止各类简单粗放、一律关停式的“一刀切”环保治理,对于搞“一刀切”的,要严肃处理、严肃问责。坚决治理各类脱离实际、层层加码的环保整改,要在根源上下功夫,健全完善减负长效工作机制,做到解“码”去“痕”,持续为基层减负、为企业减轻经营负担。坚决纠治各类弄虚作假、走过场的环保“形式主义”,要敢于较真碰硬,借助大数据、智能化方式和手段,实施“穿透式”监管、全链条监管。
以往,环保执法多等到企业出现污染情况了再去执法、处罚,事前预防、提示不足。《意见》明确,将预防违法行为作为监管执法的重要任务,引导企业不断强化风险防控意识,注重自查自纠、主动整改。探索利用智能化平台,及时提示企业违法风险,对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自动监测数据超标、排放量超许可等潜在风险,实施点对点提前预警。对个案中发现的具有普遍性、典型性问题,及时对同行业企业进行风险提醒,指导企业从源头加强预防,消除违法隐患。
《意见》提出,鼓励企业自主开展“体检”,探索“预约式”执法服务。对管理水平高、守法意愿强的企业,推动列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落实现场免检、管控豁免、绿色金融等正向激励举措。
前些年,大气污染防治中多推行“人海战术”式的专项、突击检查,效果明显,但也对地方经济和企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意见》提出,加强数智化平台建设,积极运用大数据、大模型AI、物联感知等技术手段,精准筛选问题线索,实现从“人海战术”向“智慧执法”转变,由“人防为主”向“技防优先”转变。大力推行非现场、无感式执法,精准发现、锁定问题,精准确定对象、范围,避免简单粗放治理,减少无差别、拉网式排查。严禁平时不作为、慢作为,急时“一刀切”执法,防止不分青红皂白一律顶格处罚,以及不加区分地“一罚了之”“一关了之”。
《意见》还提出,加强现场检查的协调统筹,对照权责清单,科学制定检查计划,实现一次进门“一查清”,推动全流程、全要素、全环节检查,减少多头检查、重复检查。《意见》强调。执法要抓住主要矛盾问题,聚焦重点区域流域,对弄虚作假、偷排偷放、无证排污、超标超总量排放、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未落实重污染天气管控停限产措施等方面的严重违法问题依法严惩。对发现重大环境问题的企业提高日常监管频次,对轻微违法企业依法实施不予处罚,给予适度容错空间。严格规范行使裁量权,统一执法标准和尺度。
在生态环境部2024年12月24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介绍,2024年,全国共实施生态环境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案件1万余件,免罚金额15.5亿元。同时,生态环境部指导各地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将信用好、风险低的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原则上以非现场监管为主。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各地纳入正面清单企业5万余家,对正面清单企业开展现场检查次数同比下降17%。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