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搜索“知乎”关键词,你会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在关心它的盈利变现模式。
这家成立于2010年12月的公司,差不多三四年的精力都花费在了话题打磨和用户扩建上,以至于外界的好奇心从未停止。
不过,2016年以来,曾经以“慢”著称的知乎,在商业化尝试上,速度明显越来越快了。
不管是“一对一语音问答”的值乎,还是主打知识分享的知乎live,尽管小心翼翼,知乎的第一记商业拳脚打得不算差。
9月20日,在北京繁星剧场举办的媒体开放日活动上,知乎为外界交上了这样的一份数据:上线4个月以来,总计557场Live中,参与者人均消费为¥52.08,重复购买率达37%,「知乎Live」讲者的平均时薪已经超过1万元,其中最高单场收益达15万,人数最多的一场Live获得了近43,000人参与。
嗯,数据十分亮眼。
而自诞生以来就备受关注的值乎,虽然知乎方面公布了“一对一咨询”新的产品方向,支持文字提问、文字、语音和图片多种形式回复,但长路如何,还待验证。毕竟,有国民老公加持的分答,彼时风光更甚,如今不也落了个寂静无声。
另外,活动还公布了付费授权、专栏赞赏等等围绕「知识服务市场」体系的探索和阶段性收获,同时,知乎还推出了「知乎书店」。
以上这些有个共同特点:都离「钱」很近,但是否就意味着知乎的商业化道路已渐行渐明晰了呢?
正如周源所说,2016年外部环境的一个最大变化是用户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内容付费趋势大好。在知乎最新开通的「专栏赞赏」里,目前部分优质专栏,平均每篇文章赞赏收益在500-1000元左右。而「知乎专栏」在年初升级后,知乎的专栏数量增长超过3 倍,文章数增长了15倍,浏览数、获赞数增长也都超过 5 倍以上,涌现出一批百万加、十万加的文章。
另一方面,知乎在今年推出了「付费授权」功能,用来保护用户原创内容版权,打造互联网上的「原创版权交易大厅」。至今,开启付费授权转载的回答达到40多万篇。
知乎这些举动,目的更多是为内容创作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在收益的鼓励下,维持用户持久粘性,显然还不能成为知乎的盈利方式。
倒是知乎live有盈利的空间,但知乎目前还未开启分成计划,想必是担心这样会影响分享者的积极性。
推出知乎书店,乍一听,让人想起了豆瓣阅读。
早在3月份,知乎就推出过名为“一小时”的收费电子书系列,且尝试过图书出版。但将其规模化、产品化,是从知乎书店开始。用户可直接在知乎购买与阅读知乎电子书,同时,电子书的相关动态也将通过社区内的社交关系进行传播,将书和社区里的讨论、社区里对作者及相关话题感兴趣的人连接在一起。
但周源说了,知乎书店并不是要做读物,而是希望它能成为连接社区讨论的一个节点。“下一步,我们要面向广泛知识消费者和机构伙伴建立一个大型知识平台。并展开更多产品探索与市场创新,从而以‘用知识连接一切’为使命,让知乎成为知识连接的基础设施。”
类比豆瓣电子书的销售成绩,知乎书店未来很有可能支撑起知乎的一部分收益,我们拭目以待吧。
翻看互联网社区盈利模式,会让很多人觉得知乎的商业逻辑应该依然是广告。但知乎天生“高冷”体质使得广告投放必须谨慎。过去知乎也在原生广告上做了一些尝试,据周源透露效果十分可人。
好的原生广告会让访问者觉得广告是App内容的一部分,如微信里面的视频内容广告,Facebook的Sponsored Stories以及Twitter里的tweet式广告,不会让人心生反感厌恶,这对知乎来说再合适不过。
周源说,我们要尊重商业逻辑,好的广告可以帮助大家进行消费决策。做原生广告这件事,知乎不会藏着掖着,一定会做且认真做下去。
也许,知乎尝到了广告的甜头。至于其他的商业模式探索,知乎一直在路上。
2012年,周源在自家平台上回答了“知乎团队的路是怎么走来的,知乎未来又如何发展?”的问题。
旧题重做,周源将知乎接下来要干的事情总结为:扩展使用场景,实现广告收入,建立知识服务市场,连通不同平台。前三个对应的是上面提到的电子书店,原生广告、知乎live&付费赞赏。
连通不同平台是说知乎已经从今年7月开始为部分各行业机构提供的机构账号系统,计划 2017 年初会进入一个规模化的阶段。
一言以蔽之,知乎下一步将从社区变成平台。
而在周源的长期 To do list 里,则是要把知乎打造成为一个以知识平台为核心的生态。
*本文作者李霞, 内容系i黑马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ID:iheima)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10个小鲜肉编辑 + 15个大叔记者
1800余篇人物专访、2000余篇公司专访
最新鲜的互联网资讯
最真实的创业故事
最有用的实战干货
还偶尔吐槽下创投圈那些事儿
下载学吧App
听周鸿祎、徐小平、江南春直播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