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左岸读书
致力于美好的阅读体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疯子与书  ·  转发微博-20250220114946 ·  19 小时前  
疯子与书  ·  #诗生活#-20250219133820 ·  昨天  
十点读书  ·  明白这4个人性,没人能拿捏你 ·  3 天前  
蓝钻故事  ·  最高规格的民企座谈会,释放什么信号?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左岸读书

摄影初体验

左岸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24-07-14 20:4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记述了作者通过接触摄影,对生活产生的新视角与热爱。从最初的相机购买,到相机功能的熟悉,再到摄影技术的进阶,最后关于摄影书籍的阅读以及实践探索,文章呈现了对摄影艺术的深入探索和个人成长的反思。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摄影的缘起和相机的购买

作者因智能手机的丢失和对摄影的热爱,开始接触单反相机。经过同事的推荐和自己的选择,作者购买了尼康D7500相机,开始了摄影之旅。

关键观点2: 相机功能的熟悉和问题解决

作者对相机功能进行了学习和实践,经历了参数调试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如光圈、快门速度和感光度的理解,以及镜头选择和拍摄技巧的提升。

关键观点3: 摄影相关的学习和书籍推荐

作者阅读了摄影相关的书籍,包括《新摄影笔记》、《理性的灵动:大自然摄影的语言》等,从书中汲取知识并拓宽视野,同时也关注了摄影师的公开演讲视频分享。

关键观点4: 摄影的实践探索和收获

作者通过摄影实践,对生活有了新的观察和思考方式。摄影成为了一种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方式,也让作者在探索中获得了乐趣和满足感。

关键观点5: 对摄影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

作者通过摄影体验,认识到摄影是记录时代、表达个人视角的方式。同时,摄影也帮助作者找到了新的兴趣爱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作者表示,生活还有很多可能,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去发现更多的美好。


正文

(日出杨浦--2024年6月40日 摄于上海杨浦大桥

文/文昌
1. 缘起
最近的某天早上骑自行车,握把手时发现右手指头有些生疼,一度以为是把手握得太紧导致的,尤其是握拳时有些隐隐的酸痛,直到习惯性的从包里掏出相机时才发现是最近提着相机扫街的时间太久疲劳导致的,就这样每天背着相机出门已经有两个月了,以致现在开始思考那么多照片该如何处理。

谈到摄影的缘起,那还得从有了智能手机开始说起,印象中最好的风景是成天徒步在山野时,好山好水好风景,但很多照片都随着手机更迭而遗失,零星好照片都留存在了朋友圈的历史记录里。一直都喜欢拍照的,疫情期间深度隔离,向往窗外的世界,那只能逮着天空的云彩拍照。其实手机一直都够用,只是手机容易内存不足,会抑制拍照的冲动,久而久之冲动积压变成了对相机的向往。

背影--2024年6月26日摄于上海杨浦四平路

直到跟同事聊起这个向往,他大方的提出有一台搁置的 尼康D3500 可以先玩玩,当我拿起单反听着那快门咔嚓的声音,如猎人放箭,精准命中猎物的快感席卷而来,又如偷窥侠,调准焦距将景色拉到眼前,远方的猎物一清二楚。不曾想左勾手,右勾拳犹豫这么久,还不如出个直拳到位,试玩当天就决定下单尼康D7500。

等我取到相机时,我就知道要完了,不是那句“单反穷三代,越野毁一生”的戏谑,本就不太富裕的时间,因为摄影而捉襟见肘,于是日常的写作、跑步、阅读被冷清的搁置一旁,依然享受拎着相机四处打猎的快乐,也许这就是初恋的感觉吧,明明知道没有结果,就是情不自禁要靠近,随时随地准备摄影,直到今天才理性的放一放,没有随包携带,开始回头思考攒了这么多照片该怎么处理。
2. 了解相机
开箱相机当天晚上就开始对着B站视频熟悉相机的基础功能,随着视频的介绍调整自己的相机参数,对于参数背后的逻辑自然是不了解的,不过当晚就遇到了问题,调节显示屏的参数没有问题,可不管怎么调节参数,光圈值一直在闪烁,拍照后照片一团漆黑,当晚就在濒临奔溃的边缘徘徊,带着这份放心不下入睡,自然是难以安睡,花了这么多银两,拍照一团漆黑那还了得,总不能干听快门的声响吧?
第二天五点多起来就开始对着使用说明书,学习研究各项功能,可始终没有解决拍照一团漆黑的问题,于是利用手机各种搜索,最后在网上看到有人提醒,是不是镜头没拧紧,于是我重新再拧了下镜头,只听咔嚓一声对准了,终于重见天日,此时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这跟镜头盖没取下就摄影的效果一样,终归还是幽默了。
(日出--2024年6月4日摄于上海杨浦滨江大道)
单反穷三代的影响开始凸显,在各种信息的涌入影响下,还是果断购置了50mm的定焦镜头方便拍人像和70-300mm的长焦镜头拍远景,再加上相机搭配的18-140mm变焦镜头作为扫街李琦,这样也就够用了。

此后就是在实践中熟悉相机的各种性能参数了。经历两个月,相机之于我也完成了陌生到熟悉的转变,紧要处还是分享些关于光圈、感光度和快门速度的基础常识,内容摘自书籍《新摄影笔记》,作者是宁思潇潇,也有对应公众号做照片评价的分享。
1)光圈, 光圈越大(光圈值越小),表示光圈孔径越大,这样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光线也就越多,通光能力也就越强。
a.光圈是表示镜头中孔径大小的一个比值;
b.光圈越大光圈值越小,光圈越小光圈值越大;
c.光圈越大照片越容易拍明亮,光圈越小照片越容易拍暗;
d.光圈越大虚化效果越强,光圈越小虚化效果越弱
(鸟瞰--2024年6月23日摄于上海崇明岛)
2)快门速度, 快门速度就是指曝光时间。快门速度越高,曝光时间越短,相对来说曝光量越小。快门速度越低,曝光时间越长,相对来说曝光量越大。
a. 1/4 秒速度低的,就是很低的快门速度;
b. 1/60 秒速度低的,就是慢门;
c. 1/250 秒速度高的,就是高速快门; 对于标准镜头不使用低于 1/125 秒甚至 1/125 秒的快门速度,才能避免相机的震动。
d. 1/2000 秒速度高的,就是很高的高速快门。
(远去的飞机 2024年7月9日 摄于上海杨浦滨江)

3)感光度, 感光度就是指感光元件对光线的敏感程度。感光度高的时候可能在很弱的光下拍摄的照片也能得到较亮的效果。
在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的共同作用下,就可以决定曝光补偿,而这四个参数,相邻两档之间曝光量都是两倍的关系,在相机操作中,它们就可以“相互转化”,拍运动场景时,快门优先,拍摄暗淡的场景时,就要调节光圈和感光度以保证足够的曝光量,具体需要 实践中学习了。

3. 摄影相关学习阅读
拍照是直面现实世界,也就是叔本华《作为意志的表象世界》里的那个表象,利用相机以图片的方式截图对世界和时间的瞬间记忆,回到摄影本身是记录那些触动自己心灵的瞬间,每次出门拍照都有种探索解压的感觉,此时作为旁观者在仔细的观察周围的世界,将自己从内心世界抽离出来,也就没有那么多苦思冥想,回到当下,人自然而然的放松下来,也就没有哲学思想,技术知识那么注重逻辑和思考,更多的是练习自己的直觉,看待世界的角度。
(水中倒影--2024年7月5日摄于上海鲁迅公园)

阅读摄影相关的书籍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你走过的路上踏满了别人走过的脚印,书籍就是最好的捷径,从微信读书搜索摄影主题相关的书籍都有八百多本,纯看书就要些年头,当然书籍市场也是鱼龙混杂,大部分的书都不必细读,好书需要辨别,在此也就分享下仔细看过的一些书。
1)宁思潇潇的《新摄影笔记》 ,这是我的入门书籍,通俗易懂描述了摄影的一些基础核心原理,总体分为取景、曝光、虚实、和构图四个章节,摄影技术基础相关的理念都在这里的,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的理解各项参数背后的意义,读完也就有了初步的印象,随时在现实摄影中调节。
2)范朝亮的《理性的灵动:大自然摄影的语言》 ,散文的方式介绍摄影相关的经历和技术,近乎摄影的“道”,称得上摄影家,如果说摄影笔记带我入了门,那这本书让我看到摄影的天花板,为了一张照片可能要等上两三天,宁可不住酒店,搭帐篷以节约时间,当然对于取景的讲究和技术合成也是一流的,总有种感叹,他这是代表人类深入荒野,问鼎苍穹,算是开拓眼界的书籍
3)安娜-洛尔-雅卡尔的《生活摄影360:感受,拍摄,分享!》 ,从中摄取到的最大理念是摄影也不必那么拘谨和讲究,相机要随身携带,日常生活场景都是可以拍摄的,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视角和思考,这也迎合了日常摄影的需要,将我从上一本书的思路中拉下来,我不能像作者那样满世界跑,在日常生活里,背着相机基本不离身总是可以做到的,至于其中各种构图的分享,到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
(抬海蜇的赶海人--2024年7月7摄于启东)

当然还阅读了很多好书,比如《中国文化史迹,甘博摄影集》,记录民国时期的中国,真实的图片记录仿佛回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比电影更加好看,还有《摄影美学:构图 - 光影 - 色彩》,《一天一朵云》,严明的《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另外就是摄影师的公开演讲视频分享。
1)合肥街头摄影师刘涛 ,在一席的演讲,作为抄水表的工作人员,工作之余就在街头巷尾长时间拍照,平均每天四个多小时泡在街头作为观察者,拍了很多诙谐幽默的照片,抓拍了巧合,也是耐心观察的结果,再查澎湃新闻的报道,四年多拍了二十多万张照片,也都是时间积累的效果,也称中国的薇薇安-迈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