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重构自己
无论你是陷入迷茫的大学生、还是初入职场的小白新人,「重构自己」将帮助你完成从职场小白到专家高手的进阶之路,学会自我管理、快速提升职场技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力资源数据分析  ·  用AI 智能体做一个HR小助理,回答一切HR问题! ·  2 天前  
HR圈内招聘网  ·  投简历,失败后的报复!!! ·  2 天前  
中国企业家杂志  ·  叶国富:向品质零售转型|笃行2025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重构自己

怎样提高碎片化的效率,改善学习和工作的体验?

重构自己  · 公众号  · 职场  · 2017-06-23 17:44

正文

本文作者:Susan Kuang

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SusanKuang(ID:susankuang2014),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晚上好,我是 Taka。


现在是电子阅读时代,似乎很少有人再集中的花一两个小时来看一本纸质书了,我们可能更偏向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来接受精简快速的信息,例如睡觉前或者上班路上刷刷公众号、微博之类的。


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怎样合理的利用碎片化来更好地学习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今天我邀请了「SusanKuang」(ID:susankuang2014)的作者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她的碎片化策略,帮助大家提高碎片化效率。



「碎片化」


前段时间,读到一些关于现在这种「碎片化」趋势的讨论,我发现很多人会习惯性地把「碎片化」与「整体」和「深度」对立起来,认为碎片化会导致肤浅和低效。


然而,我并不这样认为,我反倒觉得,「碎片化」其实更符合大脑的工作原理和认知方式,如果利用得当的话,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效率,还能改善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时的体验。



「碎片化」学习


我先说个自己的亲身经历吧。两年前,我刚开始设计在线课程时,我把每堂课的时间定为2小时。


但是很快有学员反馈说,听2个小时的课太累了。这让我感到很意外,我心想,过去在学校上课不都是连续上几个小时么?


然而,没过多久,我就彻底改变了这种想法,因为当我自己在网上去听一个关于世界经济史的公开课时,我发现,集中注意力听1个小时的课的确有些挑战。




于是,我很快改变了策略,将每堂课定为25分钟左右,每次只关于一个知识点。之后,我渐渐意识到,这种「碎片化」学习模式其实早已成为了主流。


像 Coursera 和 Lynda 这些国外优秀学习平台都是采用这种模式——以知识点为基本单位,将整体内容切分成10分钟左右的系列视频。

这种学习模式之所以会流行,
是因为大脑的特定生理机制决定了「碎片化」学习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首先,大脑是以组块(Chunk)的方式来处理信息


什么叫做组块?


举个简单例子,我们看到「诺贝尔」这个词的时候,大脑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处理,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整理(组块)来进行识别,也就是说,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会自动把信息分解成它可以理解的组块。


这个过程不需要意识的参与,它完全是一种大脑的本能,所以我们根本觉察不到大脑的这种功能。


如果面对的是相对简单的信息,大脑依靠本能就能很好地处理,但如果是复杂,有一定认知挑战的内容,大脑可能就有些费劲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主动将信息按照功能进行「碎片化」的话,那么就能减轻大脑处理信息的认知负担,提高效率。




其次,大脑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大脑处理信息的效率与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当我们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大脑的工作效率最高。


然而,集中注意力是一件很费脑力的事情,它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和葡萄糖,持续消耗一段时间,大脑就出现疲劳感,此时,我们的注意力便会下降,工作和学习效率也会随之降低。


所以,对于那些需要耗费大量脑力的事情,「碎片化」策略能够让我们保持大脑的活力,避免过度疲劳。




再次,大脑很难在长时间的重复上获得持续的快乐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不管我们有多喜欢做某件事情或者学习某样东西,重复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从中获得的快乐感在减少。


这和多巴胺的运作机制有关:我们之所以会感到快乐,是因为大脑中的多巴胺的分泌在增加,而大脑并不会持续分泌多巴胺,一旦它的目标达到了,多巴胺的分泌便会减少,于是,我们能感受到的快乐也在减弱。


但是,等过了一两天之后,我们再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又会因为多巴胺的分泌增加而感到快乐。所以,我们在磨练某种技能的时候,如果采取「碎片化」策略,就能让自己保持对某件事情的兴趣。



「碎片化」策略


由上可见,「碎片化」并不一定就会导致肤浅和低效,关键要看我们怎样利用它。如果我们能够基于大脑的工作和认知原理,将内容、目标和时间进行合理的「碎片化」,那么它其实能够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提高效率和体验。


以下是我平时常用的一些「碎片化」策略:



目标碎片化,以获得持续可见的成就感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在工作中就是这么做的,我们会把年度目标,分解成季度目标,然后把季度目标再分解成每月目标,甚至还会把月目标分解成每周的目标。


这样做是对的,但是可能还不够「碎片化」哦。

我们拿爬山来举个例子,看看分解目标是如何提升一个人的快乐体验的。


第一种情况:你把目标定为登上山顶,在爬的过程中,每次抬头看着山顶,发现自己离目标还如此遥远的时候,内心总是有股莫名的失落感。


第二种情况:你在登山之前,默默地在心里把「登上山顶」这个目标分解成很多小目标,每次只把注意力放在当前的小目标上,不去想「山顶」这个大目标。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会有种小小的成就感,然后你再把所有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个小目标上,直到最后的终极目标。


这一次,你不但没有失落感,而且还一直处在「小有成就」的快乐中。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调整会带来如此不同的体验呢?


那是因为大脑并不在乎目标的大小,只要这个目标有意义,是自己想要的,不管这个目标有多小,它的实现都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成就感。


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就经常会用这种「小技巧」,也就是在心中默默把目标进一步「碎片化」,来增加自己的成就感。



任务碎片化,降低难度和行动阻力


我发现,每次面临一个难度比较高的任务时,自己就会出现拖延的状况,这是因为大脑会本能的排斥那些过于复杂,需要消耗大量脑力的任务。


而实际上,所有任务,无论多小,都可以进一步分解成很多更小的模块,例如,大部分人会把一个章节看成是一本书的最小模块,但其实章节还能细分成不同的知识点模块。


如果我们是因为一个任务太难,而不愿开始或者不知如何下手的话,那就将任务进一步分解,降低它的难度。


那么一个任务要分解到多细才合适呢?我觉得,这个得根据任务本身来定,一个比较合理的标准就是,看自己是否愿意接受当前的难度,如果觉得挑战太大,那就再分解。


比如说,我也会遇到自己特别不愿意写文章的时候,这个时候,我甚至会以段落为单位来分解任务,只要此时能把文章的开头写完,我就很满意了。




时间碎片化,实现多技能同步发展


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想学的东西很多,但是没有时间」。我们总以为要学习新知识或新技能,就必须每天单独腾出一整块时间,其实不然,因为进步的关键在于持续和积累,而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值得利用的碎片化时间,例如清晨、通勤路上,午休,睡觉前等等。


如果我们能够提前将自己想要学的内容或者想要完成的任务用「碎片化」策略进行分解,然后够充分利用这些碎片化时间去完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每天其实能做很多的事情。


我现在就是充分利用这种「碎片化」策略来管理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其实不管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上,我都有很多同步进行的任务和目标。


我怎样做到一个人做那么多事情呢?


我的秘诀就是把这些任务和目标分解成30分钟到2个小时的小任务,然后充分利用一天当中那些可用的时间,去完成这一个个小任务。


虽然有些事情我每天只花30分钟的时间,例如英文早读,生物学课程的学习等等,但是积累一段时间,就能看到明显的进步。



总结


「碎片化」不一定就会导致肤浅和低效,如果利用合理的话,「碎片化」策略其实可以极大地帮助我们提高效率和改善体验,这是因为大脑的以下特点:


1. 大脑是以组块的方式来处理信息的;

2. 大脑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3. 大脑很难在长时间的重复行动上获得持续的快乐。


我常用的「碎片化」策略包括:


1. 将目标碎片化,以获得持续可见的成就感;

2. 将任务碎片化,以降低任务难度和行动阻力;

3. 将时间碎片化,实现多技能同步发展。




Susan Kuang


留美MBA、80后青年作家、独立创业者

著有《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

专注理想科学教育与知识的融通

提倡「斜杠式」个人发展策略


反鸡汤,每天打碎一点你的「幻想」


重构自己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这一期评论区的讨论话题是:


你有什么提高碎片化效率的方法吗?

你有想利用碎片化学习实现的小目标吗?


推荐文章
人力资源数据分析  ·  用AI 智能体做一个HR小助理,回答一切HR问题!
2 天前
HR圈内招聘网  ·  投简历,失败后的报复!!!
2 天前
中国企业家杂志  ·  叶国富:向品质零售转型|笃行2025
5 天前
全球局势战略纵横  ·  美防长日韩行未必冲中国而来!
7 年前
GoZeroWaste  ·  GoZeroWaste转载说明
7 年前
清科研究  ·  孙宏斌哭了:新乐视不做平台了!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