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后来,做平台的公司,很多都死了。虽然死法花样百出,但死因却都逃不出以下两种:
1、平台型产品太多了
从“百团大战”到“千播大战”再到“共享单车的颜色不够用了”,近年来,只要有一款新的互联网产品(平台)诞生,就会迅速引来一群跟风者。
平台多了,流量就成了人人争抢的稀缺资源。各大平台为了获客,除了在产品功能和体验上精益求精,各种补贴大战也是无所不用其极。除此之外,平台们还要比拼融资速度——谁先拿到钱,谁就能领先一步。
这样的竞争十分残酷——由于平台的排他性,在任何细分领域,最后的赢家只有一两个,比如:电商领域的淘宝和京东;美食领域的美团和大众点评;出行领域的滴滴;视频点播领域的爱奇艺,优酷土豆等等。
互联网世界,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绝非虚言。
对于很多小平台来说,最好的归宿是被大平台整合,但大多数还是成为了历史的炮灰。(不用我举例,你也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死亡名单。)
2、平台型企业不好做
成为像阿里、腾讯一样的平台型企业,是很多人孜孜以求的梦想,但做起来又何其之难。
每一个成功的平台型企业,无不经历了从做产品(业务),到做品牌,做企业文化,再到做平台的漫长过程。通俗点说,就是先成为“头牌”,再成为“妈咪”。
就拿新东方来说。首先因为俞敏洪讲GRE(有核心产品和业务)很受欢迎而成为名师(头牌),所以他才请来了徐小平、王强等更多的牛人,并通过品牌和经验输出的方式,开拓了雅思、留学咨询等更多业务,最终把新东方做成了一个英语培训平台(俞敏洪成为了“妈咪”)。
但现实中,有不少人是这么做平台的:
“天冷了,在家里吃火锅不错。请5个人,一起吃火锅。给第1个打电话:顺路买点菜来,就差蔬菜了。给第2个电话:顺路买点羊肉,就差肉了。给第3个电话:顺路买点冻豆腐各种丸子啥的,就差这个了。给第4个电话:就差酒和土豆了。给第5个电话:就差点火锅底料和酥肉了!然后,挂电话烧锅水,完美!”。
这种“攒局思维”的误区在于:首先这个局很难攒起来(需要攒局者有很强的号召力,同时各方要有吃火锅的需求);即使攒起来也很难持久(谁也不会一直当傻瓜)。
但很多人总以为,只要把一些业务和人才等优质资源“攒”到一起,就可以打造出一个无可匹敌的平台。
比如首富老王,他就曾想联合腾讯和百度,搞个针对淘宝的电商平台,取名叫“腾百万”(TBW),或者叫“玩淘宝”(WTB)。却被马云斥为“乌合之众”,如今也的确不了了之。
所以,做平台型企业,不是只把人才和业务简单地攒到一起就够了,而是要基于共同的愿景、使命、价值观,通过核心的产品,成熟的业务、优秀的品牌自然发育而成的。
想不透这一点的“平台型企业”,当然都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