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小婵
采访/马晨,季小婵
转载自公众号【迷音绕梁】
巴赫爱喝胡辣汤资料图
导语:
她是情绪管理作者,知乎优秀答主,赤兔讲师。她的讲座服务过90000+位听众,她的文章被500000+读者收藏,她的新书《不做情绪的奴隶》正在全网热卖中。
她同时也是音乐制作人,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硕),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海盆音乐工作室创始人。她的音乐作品
在网易云音乐上受到17,000,000+位听众的喜欢,
由她作曲的《千字文》《三字经》《声律启蒙》《百家姓》等一些列国学歌曲在大中小学校园里广为传唱。
她曾深陷情绪的泥潭,她懂你的纠结、焦虑、压力、无奈……她从本科印度尼西亚语跨专业考上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她冲出了父母为她安排的人生,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她是巴赫爱喝胡辣汤,本名庄典,她对你说:“所有的弯路都不白走,你经历的每一个苦难,今后都会成为你的宝石。”
问:巴赫,你当初为什么取笔叫“巴赫爱喝胡辣汤”?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答:巴赫爱喝胡辣汤这个笔名,是2009年取的,当时取这个名字是为了在百度老友记吧写影评。取这个名字的时候,我是有意识想找两个看似完全不搭界的事物,然后把他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名字。我闭着眼睛想,等一下我睁开眼睛,最先看到的两个东西是什么,我就叫什么。
等我睁开眼睛,最先看到的是书架上的一本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其次看到的是桌上半碗我喝剩下的胡辣汤,于是我的新名字就叫巴赫爱喝胡辣汤了。
这个名字一直为我带来好运气,用这个名字发的文章,总能从茫茫文海中脱颖而出,被大家看到,被大家喜欢。
所以我自己也很喜欢这个名字,所以就一路从贴吧用到知乎了。
后来有位高人对我说,这个笔名取得好,有中有西,有土有洋,阴阳调和,十分圆满。
所以我很珍视这个名字,我对待巴赫爱喝胡辣汤的要求很高,我不让她说不负责任的话,不让她说伤害别人的话,尽量让她说一些对别人有用的话,有价值的话。
巴赫爱喝胡辣汤,她对我也很好,她陪伴我从人生低谷慢慢爬起来,用写作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我很喜欢她,很感谢她,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她,爱护她。
问:那么庄典是你的本名吗?你的名字真叫这个?
答:
是的,我姓庄名典,身份证上就是这个名字。
我的本名里蕴含着父母对我的美好期待,他们希望我成为一个“庄重典雅”的女性,我很感谢他们为我取了这么有个性的 一个名字。
我喜欢我的姓,喜欢道家思想,喜欢庄子和老子;我也喜欢我的名,“典”字是“曲”字出头,四通八达,和我的职业有关系,有很好的喻义。我的小名叫“
点点
”,很甜的发音,生活中家人朋友也是用“
点点
”称呼我的。而更多的读者喜欢称我为
“巴赫姐”
,这个称呼令我感到很亲切,自己也非常喜欢。
为了便于管理作品,我目前统一在情绪管理文章下署名【巴赫爱喝胡辣汤】,音乐作品下署名【庄典】。
问:巴赫你身为一个音乐制作人,为什么会对情绪管理有这么深入的思考呢?
答:
大家都知道,我的职业是音乐制作人,我的工作内容就是为听众写曲写词,编曲配器,监制音乐制作等等。而很少有朋友知道,在做音乐制作人之前,我本科所学的专业是印度尼西亚语。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音乐,并且显露出来了一些天赋:6岁的时候我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曲子;9岁时我考上了武汉音乐学院附小(但在父母的劝说下没去上);13岁钢琴考满十级;14岁写了班歌,还带着全班同学把它排练出来;16岁我把自己当时写的十几首歌录成了一盘磁带,想象着那就是我的首张专辑……
在我的人生中,有好几次机会可以进入音乐学院学习,但都在家人的劝说下放弃了。我的家人希望我将来能够学外语,当翻译,而把音乐当成一个爱好,一种调剂,在工作之余弹弹琴、写写歌、放松一下身心。
我是个听话的孩子,学习很用功,成绩还不错,于是就这样一路考进了河南省最难考的学校之一——郑州外国语学校,后来又被保送进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印尼语系。
然而,这一路上,我的情绪是挣扎的,内心是痛苦的,我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灵魂被分裂了,一个“听话的我”,在学校机械地上课下课背单词,过着行尸走肉般的日子,麻木厌学,拖延懒惰;而另一个“不听话的我”,反而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她能写文章能写歌,灵感就像泉水一样源源不绝地涌出来,堵都堵不住。
不能做自己喜欢的职业,这仅仅是我当时面临的诸多困难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多其他困难,像乱麻一样堆在我的生命中,每一个我都不知道该作何解。职业令我感到困惑,爱情令我感到恐怖,社交令我感到绝望,茫茫天地,我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去。我的脑子里堵着很多问题:
该不该把兴趣当成职业?——比如当你的兴趣是作曲的时候。
人生如何避免走弯路?——比如当你喜欢作曲,却学了印尼语的时候。
如何摆脱父母对我们生活的控制?——比如当你想当作曲者,而父母却希望你当翻译家的时候。
时常感到焦虑沮丧,害怕说错话办错事怎么办?——比如当你内心分裂,缺乏自信,无力社交的时候。
敏感的人,该怎样提高钝感力?——比如当你的父母对你发脾气,你感到很愧疚的时候。
原生家庭父母不和睦的人,成年后如何修复情绪创伤?——比如当你年纪很小就经历父母由和睦到争吵到离婚到再婚的全过程的时候。
……
大家一定看出来了,这些问题,正是我后来写的文章的题目。没错,你们读到的,我所写的每篇文章,背后都有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当我正在经历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也和所有人一样,茫然无助,困顿焦虑,抑郁难当。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接触心理学,开始了探索情绪规律的旅程。
把我引进情绪管理大门的人,正是我的恩师郝敬红老师。经过跟随郝老师两三年的心理咨询之后,我开始慢慢好转起来,重新拾起对音乐的志向,后来经过了极其艰辛的跨专业考研历程之后,终于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再后来,我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制作工作室,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音乐制作人。
父母看到我靠写歌编曲居然可以养活自己,甚至看到我创作的一些歌曲收到了听众广泛的喜爱,他们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2015年下半年,我开始有意识地整理这些年在情绪管理上探索的成果。我想把目前自己解开情绪难题都记录下来,就像高中时写数学错题本那样,给自己留个情绪管理的错题本。
抱着这样的心情,我在知乎写了第一篇情绪管理长答案:敏感的人如何提高钝感力?
没想到,这篇答案一夜之间赞数飚到5000以上
(截至今日收获24000赞以上,编者注)
,很多读者在评论区留下了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痛苦,更有很多读者直接私信我,邀请我答题,大家问了我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希望我给出解决方法。
就这样,我又写了第二篇情绪管理长答案:如何恰当地表达愤怒?
就这样,写了一篇又一篇,直到今天,我用了四年时间,积累了约30余万字的情绪管理文章,收获了50多万读者的收藏,今年年初我刚出版的新书《不做情绪的奴隶》,就是对我这段时间文字创作的一个总结和精编。
所以,每当有朋友留言问我,巴赫,你是一个音乐制作人,为什么会对情绪管理有这么多思考呢?
这时候我都会告诉他说:我是久病成医,久病成医啊……朋友们,咱都是病友,一起努力,一起康复吧。
巴赫爱喝胡辣汤新书《不做情绪的奴隶》
问:巴赫既是作者,又是音乐人,日常生活是怎么平衡这两个职业的呢?
答:一周七天,三天写情绪管理文章,三天写歌编曲,还有一天作为弹性时间,有时候会刻意出去走走,小额度地采采风。
我住在北京,天气好的时候会骑着自行车漫无目地的瞎逛,一边逛,一边给眼前的景色配乐。
有一天晚上,我在地安门大街附近骑车瞎逛,逛着逛着,看到眼前出现了一片小桥流水的景象(其实是大运河的玉河支线),那里的氛围特别静谧,又有点忧伤,我就把耳机里的音乐调到《末代皇帝》的原声带,专门调到一首《The last Emperor Theme VariationII》,和眼前的景象特别贴合。我又往前面的胡同里走了走,居然发现有一个建筑正是末代皇后婉容的故居!那一瞬间我有一种头皮发麻的感觉,似乎觉得自己跟历史、跟音乐之间有了一种奇妙的连通感。
还有一次,我在中央院附近骑车瞎逛,路过一个看起来很90年代感的家属院,突然很有感觉,就进去仔细地逛。那个院子旧旧的,树很多,树影斑驳之下,有几位很儒雅的老人在下着象棋。这个院子却处处透着精致和肃穆的感觉,非常吸引我,我在那里拍了很多照片。结果回来上网一查,发现这个院子原来竟是大名鼎鼎的西便门10号院,《我爱我家》的外景拍摄地啊!瞬间又感觉头皮发麻,又出现了那种奇妙的连通感。
骑车采风是我最放松的时候,身体随着自行车的节奏缓慢移动,这种感觉很容易让我生出创作灵感和音乐动机,我的很多旋律歌词都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写出来的。
问:巴赫,你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你觉得自己过得幸福吗?
答:我经常在文章里和微课中跟大家说,我对幸福的定义就是——
“知道你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有能力去实现它。”
我是属于那种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我从6岁写第一首歌开始,就把作曲家列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了。而作家这个理想呢,大概是在小学或初中左右萌生的,那时候非常迷恋武侠小说,所以也隐约幻想着,或许今后我长大了也可以通过写书来表达自己,也起一个像“金庸”这样酷炫的笔名。
我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让写作文“我的理想”这个题目,我大概写的内容就是:“我希望自己长大后成为一个作曲家,以及作家。我希望住在一个有落地窗的大房子里,阳光洒满整个房间,我的客厅里摆着一个大大的工作台,我可以在上面写字,画画;工作台旁边摆着我的钢琴,我可以在上面写歌。我希望这个城市里有河,这样我就可以站在河边,看着对岸的灯,脑子里想着旋律,这样的生活就是我的理想。”
大概是这样的一种描述,具体的词句可能有所出入。我还记得读高中和大学的那几年,曾经一度以为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实现这些理想了,那是一种痛彻骨髓的难受,像杨过断臂那么痛。
好在后来我遇见了郝老师,接触了心理学,一步一步地疗愈了自己,又重新拾起了自己原来的理想。也好在我一路都没有放弃写歌和写作,即使是在学外语的那几年,我也保持着每年创作十几首歌的量,同时也一直用巴赫爱喝胡辣汤这个笔名在网上写作。就是这样沥沥拉拉的坚持,我一点一点把自己从所谓的“弯路”上拉了回来。